APP下载

张履谦:毕生心血哺雷达

2020-09-16幻棠

太空探索 2020年9期
关键词:变频导航系统北斗

文/ 幻棠

张履谦,湖南长沙人,我国著名的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开创了我国电子对抗事业的先河。但在1951年之前,他却没有见过,也没有接触过雷达。

1951年,25岁的张履谦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正式进入工作岗位。这一年对他来说可谓意义非凡,因为他第一次穿上了军装,第一次远赴前线,第一次接触雷达,开始了与雷达事业的不解之缘……

那一年,抗美援朝战争正处在激烈的相持阶段。为了阻挠我国抗美援朝的后方补给,美国B-29飞机不断对鸭绿江两岸进行狂轰滥炸,同时施放电磁波对我国雷达进行干扰,使前方防空雷达无法发现目标。而且,受干扰的雷达既不能引导飞机起飞作战,也不能把上了天的飞机引导着陆。张履谦就是在这样紧急的形势下,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参军后的第一次战斗任务。

火急火燎赶到前线后,张履谦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雷达。经过仔细观察和不眠不休的研究,最终,他提出了利用快速变频、瞬时自动增益控制和多站雷达交叉定位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尽管当时条件落后,设备简陋,却难不倒头脑灵活、极具创新精神的张履谦。他就地取材,用几个空罐头盒和麻绳等制作成了非常有效的变频装置。虽然这只是个“土方法”,但解决了大问题。即使在今天,当初张履谦提出的变频解决方案,仍然是现代雷达抗干扰的基本手段。

思维活跃、自学能力强、应变能力优秀的“学霸”品质使得张履谦很快成为雷达研究的骨干。全军的雷达都交到张履谦手上“统领”时,他还不满30岁。

1957年,已小有名气的张履谦被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参加航天事业的创建,从事“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开启了他事业的新篇章。

在我国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张履谦带领研究人员没日没夜边学习边工作,接连攻克了地空导弹制导雷达总体设计、天线研制、高功率发射等关键技术,解决了雷达探测威力区、射击有效区、跟踪测角精度等方面的诸多技术难题,并顺利地完成了“红旗一号”防空导弹制导雷达的仿制。

1965年1月10日,我国首次使用 “红旗一号”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飞机。之后,张履谦又带领团队不断改良我军制导雷达,先后共击落了5架美国U-2高空侦察飞机。从此,美国U-2高空侦察飞机再也不敢入侵我国领空。

▲ 张履谦和家人在一起

张履谦还做了许多开拓创新性的工作来促进我国雷达技术的发展,比如主持研制完成一部地面超远程卫星引导雷达和一部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微波统一测控(雷达)系统。由他主持的试验通信卫星及微波统一测控系统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微波引导雷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工作中的张履谦

而对于北斗导航系统,张履谦也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上世纪60年代末,许多国家都一致认为,覆盖全球的卫星定位系统大概需要30颗卫星。这对当时的中国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所以,想要中国早日实现全球定位的梦想,就得另辟蹊径。于是,张履谦盯上了陈芳允院士提出的由两颗卫星实现定位的设想。

他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科学问题,经过刻苦攻关,终于带领团队在上世纪80年代成功研制出了双星定位系统,为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决完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问题,张履谦又开始绞尽脑汁思考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对接问题。

2010年,已80多岁高龄的他,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会同其他专家提交了一份长达10万字的专项独立评估报告。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胜利完成交会对接,张履谦才感到轻松了一些。

张履谦说:“我一辈子都在跟航空航天打交道,一生只做了两件事——学习和实践,学习后实践,实践中学习。”他为航天后继者树立了一个终生学习的好榜样。★

猜你喜欢

变频导航系统北斗
新一代9F重型燃机静止变频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船舶智能导航系统
浅谈变频永磁直驱电动机在空冷岛上的应用前景
高寒条件下空冷岛变频永磁直驱改造及应用
北斗时钟盘
基于北斗三号的人防警报控制系统及应用
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及变频调速技术应用探讨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중국 별’을 더욱 빛나게 해야 한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