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航天合作:由受限到紧密
2020-09-16松堂
文/ 松堂
▲ 美日双方在2019年签署意向协议
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和写入联合国宪章的“敌国”,在从事航天这种具有较高敏感性的事业时,是非常审慎的,也受到国际社会的严格监督。因此日本的航天项目几乎都有着国际合作的背景。当然,这种国际合作是不均衡的,合作对象主要是美国及其盟友。
美日空间探索合作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美国与苏联展开太空竞赛,双方都花费巨资开发大型航天项目。其中美国将人送上了月球,苏联则开发了长期在轨的空间站。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太空计划规模较小、协调松散,美日在太空领域几乎没有互动。但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官员就把日本引入太空计划当中,并预见到日本将在未来几十年成为主要航天活动的参与者。
美国和日本的国际合作始于1969年,当时交换了关于空间开发合作的《日美联合公报》。此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一直参与国际项目,主要有国际空间站项目,日本航天员执行航天飞机任务,地球观测和科学卫星项目等。
1969年,两国就空间探索合作交换了意见,首次正式确立了两国的空间政策关系。该协议允许美国工业界向日本政府和与政府签订合同的日本公司提供用于研制运载火箭的非保密技术和设备。就在协议达成的1969年7月,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确立了美国在太空中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日本在这个时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参与者,仅仅满足于从美国获得技术转让并开始起步追赶。
▲ 曾经登上国际空间站的日本航天员油井龟美也
▲ H3火箭比H2体型更大一些
1970年2月,日本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此后10年间,日本根据1969年协议的条款,从美国获得了开发新型运载火箭(“N”和“Q”)的技术。鉴于弹道导弹/运载火箭技术的双重用途和经济竞争力,有人以扩散为理由提出了反对意见,但美国并没有停止技术转移,在上世纪70年代末扩大了与日本在一系列科学项目上的合作。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决定不参与美国的航天飞机计划。但到了80年代初,日本改弦易辙,签约成为国际空间站合作伙伴。
与此同时,日本在运载火箭研制领域依赖性强和低水平合作的格局开始被打破。日本开发了H1火箭来替代美国设计的N-2,并于1986年开始投入使用。1984年,日本决定自主研发H2火箭,这是一种能够将2吨有效载荷发射到地球静止轨道的运载火箭,没有依靠美国的关键技术。H2火箭的开发成本高昂、进度延迟,在90年代初首次亮相时,一度被高故障率所困扰。但日本最终从这些失败中走了出来,开发出了更可靠的H2A,作为日本的主力运载火箭。
▲ 航天爱好者想象的超重型H3火箭
上世纪80年代,卫星技术成为美日航天政策的另一个争议领域,最终引发了美日关系中的第二次重要正式声明——《1990年关于人造卫星研发和采购政策和程序的换文》。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贸易不平衡问题,美日的经济关系十分紧张。为了平衡贸易,日本政府同意对外国供应商开放非科学卫星的采购,并确保采购卫星时公开、透明、无歧视。
由于美国动用超级301条款对日本施压,所谓的“卫星采购对国际竞争开放”,实际上成了“日本只能从美国购买通信卫星”。所以日本自己的商业通信卫星制造商都没有生意可做,失去了发展的机会。目前,日本宇航企业正寻求用遥感卫星产品打入土耳其、泰国和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市场,在遥感等航天应用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不过迄今为止成效有限。
▲ 美日在2019年再次签署合作意向协议
美日两国曾就数据政策与日本先进陆地观测卫星系列等新系统展开讨论。日本政府原以为1990年卫星采购协议只适用于通信卫星,但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说,这个协议适用于所有的非研发、非国防卫星和服务,所以日本政府的遥感数据采购也要“向国际商业市场开放”。
90年代,美国和日本在一些空间科学项目上进行了合作。1994年,两国合作实施了先进地球观测卫星计划,这是一个旨在获取全球环境变化数据的科学遥感系统。国际空间站是在美国、日本等国的共同参与下建成的,1998年日本政府和美国宇航局签署了关于民用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份数十页长的文件标志着日本正式加入国际空间站计划。
所以,美日空间“合作”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交易。即使日本加入美国的载人登月计划,也难以改变这样的现实。
过去35年来,美国和日本在空间政策领域的互动过程是存在着相互竞争关系的。美国希望将太空作为建立联盟的工具(特别是在冷战期间),但同时又担心向日本转移过多的技术会降低空间技术研究开发投资的“回报”。日本一直希望获得美国的技术,但不是以软弱和依赖为代价,因此在自主发展和合作之间徘徊。虽然双方都有各自的纠结,合作也曾遇到一些困难,但从未严重到破坏整个关系基础的地步。
▲ 日本女航天员山崎直子曾作为任务专家参加航天飞机STS-131的飞行任务
▲ 日本是国际空间站合作方
但是就日本来说,参与美国空间探索计划也能解决市场开拓的问题。日本拥有世界一流的宇航技术,但国内市场狭小、需求单调,日本又缺乏开拓国际宇航市场的政治资源和能力,导致日本航天产品产量低、成本高。日本政府的航天预算不多,也限制了新开发项目的能力。日本在考虑其在“阿尔忒弥斯”中的作用时面临的一个挑战是预算。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从4月1日开始的2020财年预算为1888亿日元(17.3亿美元),比2019年增长2.2%。尽管该机构的预算在过去几年中一直相对平稳,但是国际空间站建设告一段落之后,由于缺乏对H2运载火箭和HTV飞船的后续需求,H3液体火箭的研制相当困难。如果能正式参加美国下一代载人深空探测活动,日本政府就有理由说服国会,向H3火箭等下一代宇航型号投入大量资金。日本曾有人讨论过与美国工业界在下一代火箭发动机上开展合作,但从小布什到特朗普,美国未来太空探索计划几经起落,使日本难以做出重大决策。因此,2020年7月的这份协议,也算是日本终于等到了可以做决定的这一天。可以预见,今后日本会在宇航领域多投入一些资金了。
美日军事航天合作
美日太空合作不仅仅是为了月球和空间探索,也有很大的军事和情报成分。其中,针对中国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例。
90年代,美日两国还缔结了几项小型空间政策协定。1995年签署的《美国和日本关于相互免除为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空间合作的责任的协定》涉及与航天政策有关的法律问题,但对美日合作关系的实质没有实际影响。1998年,两国签署了《美日全球定位系统合作联合声明》,确认两国有意合作,并确保未来卫星导航系统完全兼容。这些协议的存在已经具有了浓厚的军事性质。但这些琐碎的协议只能解决一些特定问题,还是不足以彻底把日本拉上美国的军事航天战车。日本对美日军事航天合作还是有限投入的。
但是朝鲜导弹问题让美日军事合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美国的默许之下,日本以“监视朝鲜导弹活动”为名义,先后发射了多批情报搜集卫星(IGS)。卫星采集到的有关情报,自然也是对美国政府完全公开的。
▲ 日本IGS情报搜集卫星
▲ 日本正式成立航天部队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高度重视军事航天建设,日本也积极跟进。2019年12月,安倍内阁批准了506亿日元(约合4.592亿美元)的太空相关项目预算。2020年1月,安倍晋三表示,日本将组建一支太空防卫部队,以保护自己不受对手开发的导弹和其他技术的潜在威胁,免受网络空间的威胁和针对日本卫星的电磁干扰,并指出,新的单位将与美国最近成立的太空军密切合作。安倍还说,这支新成立的部队称为宇宙防卫队,将作为日本航空自卫队的一部分,于4月开始执行任务。
2020年5月18日,在美国建立太空部队大约6个月后,日本的“宇宙防卫队”正式成立。
这个空间作战单位将部署到东京西郊的一个空军基地,初步配置官兵20人,然后逐步扩大,到2022年实现全面建设目标。目前,宇宙防卫队的主要任务是为其他野战部队提供卫星导航和通信支持。
日本与其他国家的航天合作
日本在1989年与加拿大达成长期相互合作协议,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定期与加拿大航天局举行日本-加拿大空间小组会议,就地球观测、微重力技术和其他领域交换意见。两国还作为国际空间站项目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2012年3月,两国政府签署了《促进日本和加拿大空间合作备忘录》,以促进和组织两个机构在利用外层空间方面的合作活动。
1993年,日本牵头建立了亚太区域空间局论坛。亚太地区论坛定期举行亚太地区国际合作会议,有42个国家和地区、27个国际组织参加。2006年,“亚洲哨兵(亚洲监督员)”成立,以建立一个“亚洲灾害准备和风险管理系统”,目前由来自25个国家的79个组织和14个国际组织组成。
▲ 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厂房中的日本实验舱
2008年,日本设立了空间应用促进环境项目,作为利用亚太区域空间机构论坛成员国的地球观测卫星监测地球上的环境变化。先进的陆地观测卫星2号(ALOS-2)和全球降水卫星制图(GSMaP)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还利用自己作为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和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等全球和区域组织成员的地位,积极参与并支持各种向联合国大会提出的建议和建议。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成立于1984年,负责协调地球观测卫星系统的技术问题和信息交流。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还根据协议向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厅、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国际空间大学和亚洲技术研究所派遣官员。
在科学卫星领域,日本利用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包括空间科学机构间协商小组,该小组是在1980年成立的。在这个机制下,日本得以在自己研制的许多科学卫星上为其他国家搭载科学仪器。
在月球和行星探测领域,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积极参与了世界14个空间组织对全球探索战略的研究。此后,日本还编写了《GES协调框架》。目前,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是国际空间探索协调小组的成员,根据上述协调框架,在组织当中实施具体的合作研究工作。★
▲ 日本制造的HTV-4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