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蕴县牧民定居现状研究
2020-09-15莫勒德尔·吾介特别尔德别克·吾赞
莫勒德尔·吾介特 别尔德别克·吾赞
摘要:通过查阅资料与实地勘察相结合,研究分析富蕴县牧民定居现状,寻找和收集牧民定居存在的困难,并研讨针对性解决方案和优化措施。
关键词:福海县;牧民定居;定居现状
一、引言
牧民定居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是发展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边疆稳固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民族团结的需要。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发展工作,早在2010年5月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研究制定了下一步关于牧民发展问题的一系列政策,会议强调发展牧区首先要让牧民定居下来,基于2015年实现了10.6万户牧民定居,计划利用1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牧民定居目标,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疆16.9万户牧民定居的任务。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地区作为传统的牧区。对此,作者深入一线工作落实对富蕴县定居问题做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对策,为下一步更加系统,科学地实现牧民定居目标提供参考。
二、富蕴县定居现状
(一)县域基本情况
富蕴县地处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东面,北纬45°00~48°03,东经88°10″~90°31″,海拔最高3863米,最低430米。北部以阿尔泰山与蒙古国分界,边界线长达205公里。东临青河县,西接福海县县,南延准噶尔盆地,与昌吉州的奇台、吉木萨尔等县相毗邻。县境南北最长处约413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80公里。县内地形复杂,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华南倾斜,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区、盆地、河谷、戈壁、沙漠五类,县辖6乡3镇71个行政村,居住着汉、哈萨克、维吾尔等23个民族,2012年全县总人口9.52万人,其中哈萨克族人口6.92万人,人口构成以哈萨克牧民为主,草原资源丰富,畜牧业生产方式明显。
(二)富蕴县定居总体情况
全县牧业户数5694户,23010人,民族构成主要是哈萨克族,占98%以上。全县已完成牧民高标准定居700户3500余人,高标准定居率只有15.6%该地区大部分以农牧业生产为主,属于欠发达地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定居才能让牧民发展致富。自从牧民发展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富蕴县积极配合国家政策,拿出切实履行的方案,在10年时间里建立了十几个定居点,典型的定居点比如杜热镇窝依阔拉牧民定居点、杜热镇萨尔托海引水工程牧民定居点、恰库尔特水库牧民定居点。
所有定居点完善基本配套措施,改变牧民以往的住毡房,一年四季都在绕着季节变化,搬迁是生活方式,不断探索定居改善牧民生活的办法,让牧民确实感受到定居比搬迁式老生活带来的益处,通过各种媒体把优秀定居点实例宣传给牧民,营造牧民定居对牧民的良好收益的氛围。
三、富蕴县定居存在的问题
(一)牧民生产方式单一,没有走出发展困境
虽然富蕴县出台了部分产业扶持政策,帮助定居牧民发展产业,但是彻底改变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从事新型产业仍需要较长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技术和配套的扶持政策。定居牧民种植技术缺乏,分配的草料地种植效果不佳,土地产出较低。近年来,富蕴县依托自己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工矿业,积极促进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但受劳动技能缺乏、语言不通、牧区人口基数大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牧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极为有限,增收难度较大。
(二)畜牧生产科技含量低、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游牧成本低,劳动强度低,尤其夏天,沿山一带气候宜人,牧民普遍还习惯于传统游牧、半游牧生活,“居无定所”或“定而不居”的现象仍十分普遍,仍以一家一户的粗放经营为主。其次,从事牧业生产的主体人群绝大部分仍然是40岁以上中老年人员,他们文化等各方面素养欠缺,尤其是对畜牧业、农业新型产业发展缺少办法。
(三)草原生态受到严重影响
富蕴县根据本地的特点,创造了自己的定居模式,按照生产和生活兼顾,家庭经营和社会管理统一规划的原则,给每一户牧民划分了一定数量的草场,并且规定五十年不变进行定居点建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地方却出现了普遍开垦草场种粮食或转包他人的现象,使原本植被很好的地方成了农田,破坏了草场的生态平衡。仅2014年上半年,富蕴县就查处8起非法开垦草原案件,侵占草原用地2407.61亩。
(四)天然草场退化,现有饲草料地严重不足
富蕴县天然草原放牧超载严重,全县可利用草场有40%退化,其中严重退化占40%。如果定居点按人均0.80hm2草料地配套要求,富蕴县约需要再新建草料地1.39×104hm2,才能满足定居点草料地配套标准。由于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滞后,饲草料基地建设不能与定居工程同步进行,饲草料严重不足,影响了牧民定居工程的进展与效果。
四、对策及建议
(一)以水定地,开源节流,大力推进饲草地和牧区水利两大工程建设
乌伦古河流量不足,但地下水丰富,宜建一批机电井,对现有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土地整理、种植结构调整等,提高现有定居点草料地生产水平。富蕴县额尔齐斯河流域水资源丰富,是新疆饲草料地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适宜以中心村建设为载体进行集中定居。如果能建设富蕴县额尔齐斯河牧区水利工程,开发24公里一带阿苇戈壁,依托哈拉通克镇,建设一批优质高产人工饲草料地,便可以安排剩余未定居牧民。从富蕴县牧民定居现状情况分析,牧民户有6291户,已定居2270户,还有4021户,就按现在标准每定居解决50亩土地来讲,还需近20萬亩开发地,根据富蕴县的土地资源和水的资源情况,有在额尔其斯河流域范围内利用其水源开发土地,才能解决富蕴县今后牧民定居土地问题。另外,需要充分协调好哈德布特电站隧洞向飞机场、工业园区供水工程的工业用水和农牧业用水比例问题。
(二)调整产业结构,扶植后续产业的发展
面对当前制约定居牧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无论是从提高牧民收,还是从加快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讲,都必须把定居后牧民后续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扶持。在促进定居点后续产业发展方面,可以重点加速牲畜品种改良步伐,提高良种率和改良畜比重,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
(三)加快定居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
建议政府大力扶持牧区城镇非农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为定居后的牧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具有农业发展潜力的定居点,要大力支持牧民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农牧结合。在农作物种植、人工种草、舍饲半舍饲技术和技能上对定居牧民加以培训,为其提供生产的全程技术服务,并给予一定的扶持;通过草场、牛羊入股,改良畜种,加快商品率,以草场流转、集中经营实现规模养殖、科学养殖;对牧区进行资金投入时,应当加大生产性资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解决定居牧民的后续产业问题,对集中定居和进城定居牧民进行文化教育、科技培训。广泛支持定居点剩余牧民劳动力进城从事商业、餐饮、运输以及其他服务业,促进定居点来自二三产的收入。
(四)处理好牧民定居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为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2010年开始实行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即封山禁牧。新疆从2011年开始执行草原生态补偿机制,首先核定草场,以草定畜,划定禁牧区,实行部分禁牧。虽然富蕴县水利资源丰富,草场面积相对较大,但利用率极低,草畜矛盾较为突出,生态环境开始恶化。所以在定居过程中,要处理好人、畜、草三者的关系,“一方面牧民要变‘游牧为定居,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牧民要扩大牲畜规模以增加收入,同时要遏制‘超载过牧现象,对‘三化草原进行彻底治理,以保护草原生态平衡”。坚持以“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指导思想。
五、结语
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不断改变着牧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富蕴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措施。它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保、教育的发展方向等系统工程。从目前的现实状况可以看出,实现定居目标,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新疆牧民定居问题调查研究297畜牧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依托富蕴县可可托海国家“5A”级景区资源,大力扶持农牧民專业合作社,开发适合定居点生产的旅游商品,使定居点牧民在实现养殖收入的同时能够实现农牧结合、工商结合,全面盘活各种生产要素,加快定居点后续产业发展。加快定居牧民生产式的转变。建议政府大力扶持牧区城镇非农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为定居后的牧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通过多渠道就业实现劳动力转移,让定居牧民能够“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参考文献:
[1]赵雪雁.甘南生态经济建设支撑体系研究[J].草业科学,2003,20(2):71-74.
[2]许鹏.实施草地生态置换振兴草牧产业[J].草业科学,2002(19):381-383.
[3]任玉平,黄军,王吉云.新疆乌昌地区牧民定居现状与新牧区建设方案[J].草业科学杂志,2008,25(5):82-86.
[4]冯莉,楚亚伟.浅谈新疆牧民定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世纪桥,2010(9):63-64.
作者简介:
莫勒德尔·吾介特,别尔德别克·吾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中共新疆区委党校哲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