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市优质小麦品种筛选试验
2020-09-15孙文雅
孙文雅
摘要 兴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依托陕西省小麦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试验计划,在2018—2019年度开展了兴平市优质小麦品种筛选试验。通过科学规范地鉴定参试品种的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初步筛选出了适宜兴平市区域种植的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品种。结果表明,西农585、伟隆169、西农529表现突出、稳产丰产、优质强筋、市场认可度高,可作为发展订单生产的推荐品种,为兴平市优质小麦品种布局提供依据。
关键词 小麦;产量;经济性状;陕西兴平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6-0019-02
兴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依托陕西省小麦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试验计划,在2018—2019年度开展了兴平市优质小麦品种筛选试验。在参试品种的选择上突出强筋和中强筋性状品种的筛选。通过科学规范地鉴定参试品种的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以期筛选出适宜兴平市区域种植的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品种,为兴平市优质小麦品种布局提供依据、为群众用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汤坊镇上新庄村的兴平市粮食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基地内。试验地块平整,地力均匀,肥力水平较高,灌溉方式采用高杆式喷灌系统,灌溉效果良好。试验地土壤质地为潮土,0~20 cm土壤基础养分:有机质2.32 g/kg、全氮1.25 g/kg、全磷1.28 g/kg、全钾16.65 g/kg、硝态氮3.48 mg/kg、铵态氮5.97 mg/kg、速效磷14.4 mg/kg、速效钾276.05 mg/kg、pH值8.46。前茬为玉米,收获后秸秆还田,播前进行土壤深耕,耕深25~30 cm,旋耕2遍整平。
1.2 试验材料
入选参试的强筋小麦品种有伟隆169、陕农33、中麦578、西农20、西农529、西农511;中强筋小麦品种有西农585、西农805、西农822、中麦895、百农207。参试品种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提供,均为近年适宜陕西省关中水地麦区种植的主推品种[1]。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1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3 m2(4.00 m×3.25 m),等行距25 cm,每小區12行,小区间距35 cm,重复间走道宽1 m,四周设保护行6行。按生育时期开展试验调查,收获前各小区按要求采样10株供室内考种。计产方法为收获每小区中间均匀4行(4 m2),晒干脱粒干净计产为每一小区的实际产量。产量结果用Excel进行方差分析,用SPSS 19.0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2-3]。
1.4 试验过程
试验于2018年10月12日播种,中麦895、西农822、中麦578、西农20、陕农33、百农207、西农529、西农805、西农585、伟隆169、西农511行播种量分别为19.4、16.1、19.9、15.0、14.4、15.6、15.1、18.5、15.9、13.9、15.5 g。采用人工开沟溜播,播深3~5 cm。播种时底墒不足,导致出苗困难,在10月18日和10月23日补水催苗2次,共计灌水450 m3/hm2。10月29日出苗后查看,出苗整齐,基本一致。试验在冬前和春季人工除草2次。试验期内因故未进行冬灌和春灌。2019年4月15日使用极飞P20植保无人机进行穗期“一喷三防”作业1次。用药方案:45%毒死蜱乳油750 mL/hm2+45%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375 mL/hm2+氨基酸水溶肥750 mL/hm2+飞防助剂150 mL/hm2,用液量15 L/hm2。施纯N 15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750 kg/hm2、硫肥30 kg/hm2,选用肥料和用量为陕化中颗粒尿素(含纯N 46.4%)178.5 kg/hm2、宏福磷酸二铵(N-P2O5:18-46)261 kg/hm2、国安硫酸钾镁(K2O≥22.0%、Mg≥5.1%、S≥14.0%)345 kg/hm2。施肥原则:氮肥的80%、全部磷钾肥和微肥作底肥一次性施入,剩余的20%氮肥于拔节后期趁雨或借墒施入。6月3日收获。
1.5 气象因素
试验年度内气候总体平稳、气象因素发展变化温和,没有发生重大灾害性天气,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年度内有效降水不足、不匀是制约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2018年11月19日至2019年4月19日长达154 d的时段内,跨越小麦生长中越冬、返青、起身、拔节、孕穗共5个重要时期,实际有效降水量仅为18.3 mm,形成关中地区经常性的冬春连旱严重气候现象,对各参试品种的株高、成穗数、穗粒数均造成显著影响。
全生育期内≥0 ℃积温为2 288.5 ℃·d,较上年增加263.0 ℃·d,接近常年水平;有效降水量135.9 mm,较上年减少18.2 mm,较常年同期偏少82.7 mm,而且降雨发生时间与小麦需水时段不吻合,试验期内没有发生大风、强对流、极端冷冻等灾害天气发生,全部参试品种没有出现倒伏。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学性状
2.1.1 生育期。试验播种时由于没有做到足墒播种,导致出苗推迟5~7 d,所有参试品种的总生育期较正常年份略增加。各参试品种之间总生育期差异不显著。西农511和中麦895生育期最长,为233 d;陕农33和西农20生育期最短,分别为227、228 d。
2.1.2 群体与个体。冬季总茎数表现:西农529最高,为856.5万株/hm2;西农822最低,为630万株/hm2。越冬前各品種总茎数明显偏少,是由于播种后土壤墒情较差,不利于根系生长,从而影响正常出蘖。春季总茎数表现:西农511最高,为1 623万株/hm2;中麦578最低,为1 032万株/hm2,差异显著。西农511、中麦895、伟隆169、西农585春季分蘖性能较强。冬季单株分蘖表现:中麦895最高,为4.2个;分蘖力低的有百农207(2.6个)、中麦578(2.8个)。春季单株分蘖表现:西农511表现最好,为10.3个;中麦578最低,为4.7个,差异显著;其余品种在5.9~8.5个,差异不明显。中麦578 分蘖力虽低,但有效分蘖多;西农511春季分蘖能力很强,但多为无效分蘖。
2.1.3 成穗率。中麦578成穗率最高,为44.9%;其余品种成穗率在31.0%~38.7%;西农511成穗率最低,为24.8%。
2.1.4 株高。参试品种中,株高最高的是中麦578,为69 cm;最低的为中麦895,为54 cm。起身拔节期水肥供应不足,导致所有品种株高比正常年份降低8~10 cm。
2.2 抗逆性
2.2.1 抗寒抗冻性。所有参试品种抗寒能力均较强,表现为没有受冻或轻微受冻。百农207、西农805冬季抗寒性较差;而西农20、陕农33冬季抗寒性较强。
2.2.2 抗病性。受抽穗扬花至灌浆初期频繁阴雨天气影响,参试品种全部感染赤霉病。其中,西农805、西农20为高感,西农511、西农585、陕农33为低感,其余品种表现中感。本年度条锈病属轻度流行发生,所有参试品种未明显受感染。
2.3 经济性状
2.3.1 穗长。各参试品种穗长差异不显著。最长的是伟隆169,为8.9 cm;最短的西农511,为7.4 cm。本年度开春气温回升缓慢,利于形成大穗,各参试品种穗长较正常年份增长。
2.3.2 无效小穗数。西农511的无效小穗数最少,只有2.3个;西农20次之,为2.9个;西农822和西农805无效小穗较多,分别为5.6个和5.0个。本年度因孕穗期水肥供应不足,大穗品种则表现无效小穗数增多,导致穗粒数降低。
2.3.3 有效小穗数。西农511有效小穗数最多,为18.7个;中麦578、西农822有效小穗数最少,分别为13.7个、13.9个。
2.3.4 结实性。西农511、西农585、百农207、西农20、陕农33结实性好,西农822结实性较差,其余品种较好或一般。
2.4 产量结构
2.4.1 成穗数。成穗数最高的是中麦895,为513万穗/hm2;农大1108最低,为402万穗/hm2,差异不显著。
2.4.2 穗粒数。西农511穗粒数最多,为39.7粒;西农822穗粒数最少,为27.2粒,二者差异显著。穗粒数较高的品种还有西农529、西农585、伟隆169、陕农33、百农207。各品种穗粒数较常年增多,与本年度特殊气候条件有关。
2.4.3 千粒重。千粒重中麦578最高,为55.5 g;排第2位的是中麦895,为55.0 g;陕农33最低,为45.7 g。本试验年度灌浆期光温条件适宜,各参试品种千粒重均比常年增加。
2.5 产量
西农585产量为8 716.5 kg/hm2,居第1位;百农207产量为8 226.0 kg/hm2,居第2位;伟隆169产量为7 884.0 kg/hm2,居第3位;其余依次为西农529、西农20、中麦578、西农511、西农805、西农822、陕农33,中麦895产量最低,为6 375 kg/hm2。参试品种产量在1%水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5%水平上西农585和中麦895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品种之间不存在差异。试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未按时进行冬春管理,特别是返青到抽穗期水肥亏缺,影响各参试品种正常的产量形成,继而影响到试验结果的客观公正。
3 结论与讨论
本次参试的优质强筋和中强筋小麦品种表现出优质高产、抗病性好、抗逆性强、节水抗旱、产量潜力大等优良性状。西农585、伟隆169、西农529表现突出、稳产丰产、优质强筋、市场认可度高,可作为发展订单生产的推荐品种;百农207产量结构构建合理、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大穗大粒、中筋品质,符合陕西人面食用面粉的要求,农民群众种植口碑很好,品种市场占有率较高,可以作为主栽品种大面积推广;中麦578品质优秀,强筋性能突出,早熟丰产,可开展千亩水平的示范种植,继续完善良种良法配套。其余参试品种可作为搭配品种进行种植或继续进行试验示范。
试验年度内特殊的气候特征及更接近大田实际的试验管理措施全面地考验和鉴定了各参试品种的表现。在冬春连旱且没有进行灌溉的情况下,全部品种都取得了较好的产量水平,一方面证明各参试品种都有一定的节水抗旱能力,同时可能与上年播前的土壤深耕整地有关[4-5]。
本次试验数据仅代表该品种在本年度的表现,受本年度气候气象和栽培措施影响较大,试验数据可作为参试品种性状表现的补充和完善。每个品种在产量形成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实际生产中应按照品种特性,不断完善良种良法配套措施,才能达到优质高产的目标[6]。
4 参考文献
[1] 张建伟,杨保安,范家霖,等.河南省中部地区优质小麦品种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0):54-57.
[2] 吴岩松.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7):43-45.
[3] 赵虎生,海江波.宝鸡市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14):308.
[4] 李胜利.修武县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基层农技推广,2019,7(5):15-17.
[5] 丁正生,丁志芳,徐培华.不同小麦品种比较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3):108-109.
[6] 刘超,张素萍.小麦不同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9(2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