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地区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2020-09-15张继兵
张继兵
摘要 发挥稻茬小麦高产潜力,对实现江淮地区水稻—小麦周年均衡增产、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江淮地区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用、群体质量指标、秸秆还田、科学施肥、整地、播种、水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江淮地区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借鉴。
关键词 稻茬小麦;科学施肥;栽培技术;江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6-0012-02
江淮地区光温水资源充足,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是安徽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及净调出区,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水稻—小麦周年两熟制是江淮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种植制度,其种植模式的核心是充分发挥水稻高光效和高增产潜力优势,选用耐晚播早熟高产冬小麦品种,再配合适宜的种植密度、肥水调控等栽培措施,实现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步提升[2]。现将江淮地区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选用良种
选用抗赤霉病、耐穗发芽、高产稳产的春性或半冬性品种,同时从水稻—小麦周年生产考虑,应选择迟播条件下出苗快、生根快、分蘖发生早的品种,以确保越冬前达到或接近壮苗标准[3],如宁麦13号、扬麦18、扬麦20、扬麦25、镇麦168号、皖西麦0638、轮选22等。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根据品种特性,良种良法配套。
2 产量与群体质量指标
沿淮淮北:目标产量6 750~7 500 kg/hm2,穗数525万~600万穗/hm2,穗粒数32~38粒,千粒重38~45 g。分蘖成穗率≥50%,孕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7.0~8.0;抽穗—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占全生育期积累量的比例≥35%。
江淮中部:目标产量6 000~6 750 kg/hm2,穗数450万~525万穗/hm2,穗粒数30~36粒,千粒重35~40 g。分蘖成穗率≥45%,孕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6.0~7.0;抽穗—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占全生育期积累量的比例≥33.3%。
沿江江南:目标产量5 250~6 000 kg/hm2,穗数375万~450万穗/hm2,穗粒数32~36粒,千粒重32~36 g。分蘖成穗率≥40%,孕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5.0~6.0;抽穗—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占全生育期积累量的比例≥30%。
3 秸秆还田
采用水稻收获秸秆粉碎一体机,将水稻秸秆全量粉碎还田(长度≤10 cm),均匀抛撒地表。针对江淮小麦秸秆还田质量差的问题,采用适宜于不同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条件的小麦秸秆还田技术方法,分别为以秸秆切碎均匀抛撒技术、大功率旋耕反旋灭茬秸秆深埋和增氮促腐解等为核心技术的大功率(≥66.19 kW)機械反旋灭茬旱耕旱整还田法;以秸秆切碎均匀抛撒、沟灌浸泡软化秸秆、中功率(±36.78 kW)旋耕埋茬和增氮促腐解等为核心技术的水沤中功率机械水整还田法;以秸秆切碎均匀抛撒、增施生物促腐剂增氮促腐、中小功率旋耕机多次旋耕灭茬为核心技术的中小功率(14.71~22.07 kW)机械旋耕灭茬生物促腐还田法。
4 科学施肥
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高效新型肥料、机械深施、叶面喷施等施肥方式。总氮用量根据地力和产量水平控制在180~240 kg/hm2,基追肥比例7∶3~6∶4,磷、钾肥全部基施。目标产量<5 250 kg/hm2,一般施纯N 150~180 kg/hm2、P2O5 75~120 kg/hm2、K2O 90~135 kg/hm2;目标产量5 250~6 000 kg/hm2,一般施纯N 165~195 kg/hm2、P2O5 75~120 kg/hm2、K2O 105~135 kg/hm2;目标产量6 000~6 750 kg/hm2,一般施纯N 195~225 kg/hm2、P2O5 75~120 kg/hm2、K2O 120~150 kg/hm2。缺锌地块基施硫酸锌15 kg/hm2。
5 整地
沿淮平原稻茬麦区采用翻旋耕整地;江淮丘陵麦区采用浅旋耕整地;沿江皖南麦区采用免耕整地。示范推广高畦降渍栽培技术。水稻高茬收获,留茬≥50 cm,采用高茬还田施肥开沟髙畦播种一体机作业,一次性完成旋耕、埋茬、施肥、做畦、播种等多道工序。播种后田间自然形成高畦,畦面宽1.7~2.0 m,高18~25 cm,沟宽25 cm,畦平面高于原地面2~3 cm。高畦降渍栽培田间沟系发达,具有较强的排水降渍能力,同时高畦种植一次性作业,较常规种植模式节省了工序,节本1 050元/hm2,增产增收1 500元/hm2,合计可节本增收2 550元/hm2 [4-5]。
6 播种
根据播期和整地质量等调整播量。10月中下旬播种,基本苗225万~270万株/hm2;11月上中旬播种,基本苗300万~375万株/hm2;11月下旬播种,基本苗375万~450万株/hm2。机械条播,行距20~23 cm,播深3~5 cm。播后及时镇压。早播、土壤肥力相对较好的田块播量适当减少,肥力相对较差的田块播量适当增加。此外,迟于当地适播期,每推迟1 d播种,播量应增加7.5 kg/hm2,但最大基本苗以不超过所选用品种适宜穗数的80%为宜。
7 合理水分管理
稻茬小麦生长期间雨水较多,应搞好以排水为主的田间沟渠配套,合理配置“外三沟”和“内三沟”。机开沟,畦宽2~4 m,畦沟深20 cm、腰沟深25 cm、田边沟深35 cm,沟沟相通,排灌方便。播种后若遇干旱和墒情不适,可灌出苗水,促及时出苗,但切忌大水漫灌。拔节期若遇持续干旱应及时灌小水。灌浆期若遇到持续干旱和高温天气,也应及时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