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海外课堂的研究型设计教学
2020-09-15丁俊
摘 要 开发适合传统工艺海外课堂的课程设计符合跨文化交流的需要。研究中以一个传统工艺的海外课堂作为行动个案 ,提出研究型设计教学实施模型,包括前期研究、主题转化和项目设计三步骤。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发现,跨文化的比较方法是促进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与物质文化多样性关系的关键;而教学效果的保障在于以教学实施模型为基础,辅以具体的过程控制。
关键词 研究型设计教学;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传统工艺
引用本文格式 丁俊.传统工艺海外课堂的研究型设计教学——基于蓝印花布传统工艺课程的行动个案研究[J].创意设计源,2020(4):76-80.
Research-Based Design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raft for Overseas Class ——A Case Study of Acti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raft Course of Blue Calico
DING JUN
Abstract Developing a course suitable for oversea's class meets the need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paper uses action research to bring up a teaching model for research-based design, consisting of three steps as initial research, theme transformation, and project design.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cross-cultural method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helping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and materialistic cultural diversity; the teaching process model, together with process control, secur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research-based design teaching;the design of teaching;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traditional craft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9 年度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92112570);2017年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艺术设计专业主题式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GKT-2017001)阶段性成果。
引言
“托马斯·弗里德曼指出,我们正在进入全球化3.0时代。这种变化对本地设计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在不同的地区采用什么样的设计实践?如何更好地应对这种新环境下的挑战和机遇[1] ?”毫无疑问的是,在全球化对在地特征带来困扰的情况下,挖掘在地传统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策略。基于这一背景,将传统工艺及其文化背景融入海外课堂,启发学生的跨文化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献综述
研究型教学已经成为设计教育的新趋势。以往的设计教学注重设计的直觉经验和技能训练。随着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日益复杂,设计开始突破学科本体,强调设计学的社会责任[2]。对于设计教育而言,单纯地强调设计的商业属性将面临挑战[3]。在这种形势下,一些设计教育者开始注重研究型的设计教学。而这正符合询证设计①观念,即进行充分的前期研究、逻辑严谨的推演,最终做出设计决策。如表1所示,研究型设计与教学的概念已经得到较多讨论。詹和平(2018)提出,研究型设计即“作为研究的设计”,是将学术研究付诸设计实践的過程,且在项目型设计转向研究型设计的背景下,需要培养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兼备的设计师[4] 。大卫·王(2002)比较了设计和研究的特征,认为研究更具概念性和条理性,设计活动会常常间歇性地用到研究,且二者都具有重构逻辑的特征[5]。
由此可见,研究和设计具有密切的联系。然而,国内学者多将研究型教学理解为研究生教育,而忽视了研究对于设计实践的普遍适应性。对于应用型设计教育而言,也需要重视前期研究和逻辑严谨的设计推理,而不应该割裂研究和设计的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型设计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尤其是针对传统工艺的海外教学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二、理论视角
研究型设计教育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6]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应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而非被动地从环境中接受知识。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以接受知识取代建构知识,并忽视在实践中学习”[7],使得学习成为个体记忆为主的活动。建构主义的观点则更加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作用[8]。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建构知识,必然导致研究型学习的结果。这与杜威(Dewey)强调的探究式学习[9]是一致的,即形成特定情境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
具体而言,学生面对传统工艺的某个特定主题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并完成其现代转化设计的知识建构。然而,目前传统工艺工作坊教学活动往往将重点放在传授专业技能知识和训练艺术形式方面。而忽视了前期研究工作:在内容上,停留在基本的调研阶段,缺乏持续与系统的研究;在形式上,并不强调自主探究,使得调研活动成为任务控制下的一个被动环节。其结果是设计决策阶段缺乏逻辑和依据,导致最终设计流于形式主义。因此,本文探究的问题是:如何让海外学生基于某个特定的传统工艺并以自主建构的方式进行探究,完成从前期研究到后期设计的学习过程?
三、研究设计
以“蓝印花布传统印染工艺的转换设计”荷兰工作坊为个案,采用参与式观察、研究性访谈的方式展开研究。
在课程设计上,首先确定以蓝印花布传统工艺作为主题。这是基于如下考虑:其一,笔者已经对该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二,蓝印花布制作简单易上手,利于短期教学;其三,蓝印花布能够与荷兰传统模戳印花布、代尔夫特蓝陶产生文化关联的可能性。然后,拟定短期工作坊的课程计划,并招募学生参与。将工作坊的介绍和任务设计发送给荷兰CIBAP艺术学院,由其室内设计方向负责人将其介绍给学生。为了保障教学的效果,将工作坊的招募人数控制在15人之内。随后,拟定工作计划,将教学进度和任务控制相结合。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研究性访谈的方式。参与式观察中,研究者本人是以工作坊导师的身份出现的,属于身份隐蔽式的观察。在研究性访谈过程中,根据与学生们的随机交谈,获得其关于工作坊教学的反馈,并将其整理为可供分析的资料。
四、课程实施
基于森佩尔的建筑四要素理论[10],本课程将纺织品和建筑联系起来,探索作为纺织品的蓝印花布转化为空间的可能性。课程中通过工艺研究、形态分析及其在室内空间中的转换应用来进行探索。具体课程实施结合研究型设计教学的基本特征,综合设计思维[11](Design Thinking)理论设计成三个阶段,包括前期研究、主题转化、项目设计,分别对应为启发(Inspiration)、构思(Ideation)、应用(Implementation)三个设计思维过程(见图1)。
(一)前期研究
以蓝印花布为主题训练学生的前期研究能力。在此过程中,为了形成启发性,由教师提供一定的理论材料作为诱导,促使学生思考,并转化为探究的动力。其中,穿插一些研究方法的讲解,包括一般常见的文档分析、图像分析、比较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田野调查、问询访谈等质化研究方法。随后,安排学生对蓝印花布传统工艺开展研究。为了使其能够形成自己的研究问题,适当地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研究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蓝印花布这种传统工艺而言,它具有较为明显的隐性知识[12][13](Tacit Knowledge)特征。这种隐性知识往往难以言说,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体会才能掌握。对于荷兰学生而言,不同的文化语境使其更加难以理解。为了减轻跨文化理解的障碍,一方面,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并尽量将其图解化,使其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显性知识;另一方面,尊重隐性知识的特征,加强动手操作的训练,由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制作蓝印花布,通过反复练习加深理解。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关注传统工艺背后的形式逻辑、民俗含义、文化因素等,而这也是后续设计可资挖掘的出发点。
随后,要求学生找到与蓝印花布相关的研究兴趣点并将其转换成研究对象。通过前期体验制作过程,学生已对工具、工艺、图案等方面做了前期调研;注意他们在材料、技术、工艺、制作等方面的特殊做法;使用图解的方式理解蓝印花布的生成过程(Generative Process)。需要注意的是,课程中要求学生以图解(Diagram)、图像(Image),而非文本的方式呈现前期研究成果,而这也是设计研究区别于学术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学生制作过程中,辅以讲座、研讨、座谈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上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当涉及蓝印花布一般性知识的时候,以讲座的形式开展;而涉及到启发学生思考的时候,则按照研讨会(Seminar)的方式开展。研讨过程中发现,蓝印花布的民俗寓意超出了学生们的理解范围。为此采取文化比较的策略,帮助其理解异域的物质文化。正如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出的,学生的既有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对此,从图案分析、制作工具、操作流程、文化表征几个维度将中荷两国传统印染工艺进行并置,为学生建立跨文化语境下理解传统工艺的视野。通过对荷兰兹沃勒(Zwolle)传统印染工艺调研发现,它与中国新疆地区的传统模戳印花布工艺类似。在课程教学中,试图让学生理解:在工艺类似的情况下,是文化导致工艺产品形态的差异性。相较而言,蓝印花布图案“图必有意,意必吉祥”[14]则是中国文化语境影响下产生的现象。
在本阶段通过教学观察发现:学生基于文化习性、知识储备的影响而在关注对象上具有倾向性。在要求学生选择中国蓝印花布图案进行形态研究时,多数荷兰学生会选择具象的图案,比如蝴蝶、花卉、树叶等识别性强的图案;而他们在转化阶段却无一例外地都将其演变成抽象图案。此外,学生难以理解蓝印花布断刀与图案构成的关系,而将精力集中在图案本身的表达方面,这是由于缺乏对该工艺的隐性知识而产生的认知偏差。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学生对于图案如何从花版转换到布上存在较强好奇心,但是由于当地缺乏制作蓝印花布的材料以及时间所限,荷兰学生刻制完成的花版需要被带回国内,对其进行后期加工处理,包括刷桐油、刮浆、浸染等多个步骤。整个过程进行完整记录,也会为后续跨文化交流留下基础资料。第一阶段主要展示前期研究的过程和成果,需要学生对前期工艺体验和理论研讨的成果进行汇总,并且思考其转化设计的可能性。
(二)主题转化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进行形态分析和转化研究。首先,由于学生对于蓝印花布的吉祥寓意缺乏背景知识,由教师以讲座的形式直接告知学生。根据吴元新[15]《中国蓝印花纹样大全》进行统计,蓝印花布中常见吉祥寓意的图案类型达到178个。蓝印花布的吉祥寓意体现了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丰富的图案及其吉祥寓意也为课程的项目设计阶段提供了素材。其次,要求学生按照功能和形式对形态进行分类研究,并将形态与功能进行对应分析。然后,安排学生对形态进行轉换研究。这一阶段由教师介绍形态转换的规则如下:轮廓、描图、抽象化、图底关系、图底反转、结构类型、线性关系、图形边界、几何图形、表皮处理、简化提炼、旋转、尺度转换(放大缩小、镜头推进)、色彩提炼(三种色彩以内,罗列RGB数值)、转换(偏移、旋转、叠加)。
(三)项目设计
本阶段要求学生将上一阶段形态研究成果运用在具体项目中。正如“皮肤理论”指出的那样,墙体作为一种保护层,就像衣服一样提供了一种庇护,也形成了一种空间包裹。墙体为其承载的空间活动、事件提供了场所。将形态进行转化研究,使其成为空间的外部表皮,让其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并且能够和整个空间主题贴合起来。本工作坊的最终成果是需要设计一个方便拆卸的巡回展览。尤其是涉及到海外巡展的场合,需要使其便于在当地采购材料进行组装。最后,结合相应的展陈手法,融合展陈内容的故事线索进行设计。另外,本工作坊的延伸课程包括以蓝印花布传统工艺为主题的其他项目设计,包括文创产品、品牌店铺、移动摊位、生活馆等多个领域的运用。最终将其指向更为宏观的话题,即关于该传统工艺如何与现代日常生活结合的问题,这也是课程后续所需要跟踪解决的问题。
五、结果与探讨
前期研究如何与跨文化视野下的传统工艺工作坊结合,将探究贯穿整个设计教学活动始终是本文探讨的核心议题。在操作过程中,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包括研究如何为设计服务以及如何在跨文化视野下将前期研究转化为设计的依据。
第一,研究是为设计服务的。首先,需要明确研究过程和设计过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研究过程一般包括确定研究主题、文献回顾、定义问题、数据采集、研究设计、研究结论等基本步骤;而设计的过程包括前期调研、方案设计、设计深化等基本步骤。研究型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研究与设计的组合而已,这个过程涉及到研究为设计决策提供依据,并且设计为问题的探究提供实证支撑。通过研究做设计[16](Research Through Design,RTD),并且形成設计和研究的互动。其次,问题意识是贯穿研究型设计的整个过程的。问题的界定可以借助于文献综述予以明确。文献综述包括对前人研究的状况以及设计案例的总结,对此进行梳理有助于更清晰地定义设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同时,其与理论支撑、研究目的的整合共同构成对于研究问题的清晰定义。以前期研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按照设计学的规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且,问题意识是研究和设计都作为核心的议题。针对蓝印花布传统工艺海外课堂的教学设计,前期研究涉及到大量的关于该工艺的及其现代转化的案例研究,对其进行分析,为后续转化设计提供依据是需要在教学中持续探索的问题。
第二,文化语境影响了整个教学的设计和课程实施。首先,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进行前期研究的分解化处理。在蓝印花布传统工艺海外课堂的教学中,前期研究是以组合研究的方式呈现的。在国内进行前期资料的收集、整理;在荷兰则主要以工艺探索和理论研讨的方式开展。国内的基础研究为荷兰工作坊的探索性研究提供了素材。通过观察发现,前期研究的成果是可以跨越国别,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所理解的。因此,前期研究可以作为共享知识,形成设计推进的基础。其次,工艺体验阶段结合在地文化背景下的相关工艺的比较,增强其接受程度。对海外学生而言,中国蓝印花布传统印染工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对其进行介绍式解读和工艺体验并不是目的,而是将其作为文化交流的手段,融入相应的设计课程,达到跨文化视角的设计探索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如何能够在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在短时间理解蓝印花布,并为其做设计是一个挑战。在本课程中,在前期,主要由教师对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印染方式进行比较,比如中国和荷兰的模戳印花布比较以及中国蓝印花布和荷兰代尔夫特蓝陶(Delft Blauw)的色彩比较,为学生寻找文化互动的可能性。随后,在操作上尽量缩短系统性的前期研究过程,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实际操作。并且在动手制作环节强调实验性和探索性,而并不是简单的对传统图案复制。这样才能发掘其文化背景知识,实现以跨文化视野做设计探索的目的。最后,在转化设计和项目设计阶段,不同的文化视野为设计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根据蓝印花布传统工艺海外课堂的教学发现,荷兰学生由于具有更强的抽象转化能力,对蓝印花布图案的选择和转化设计能够产生更具有现代设计感的形态。
结语
在传统工艺海外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探索跨文化视野下研究与设计的联动关系尤为重要。首先,将前期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生成设计决策的依据上;其次,将探究式学习贯穿于从前期研究到主题转化和项目设计全过程;再次,注重设计的过程逻辑,尤其关注设计的合理性;最后,鼓励学生以跨文化的视野探索具有在地特征的设计方案。最终,经过教学任务控制,使海外学生对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统工艺进行思考和探究。值得指出的,本研究对不同文化语境如何影响学生理解某一传统工艺尚存在不足,未来可对此做进一步探讨。
注释
①循证设计(EBD,Evidence based design),该理论的出现以1984年德克萨斯A&M大学建筑学院Roger Ulrich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窗外景观可影响病人的术后恢复》一文为标志。文章首次运用严谨的科学方法证明了环境对疗效的重要作用,他也因此被公认为循证设计理论的奠基人。2004年Hamilton在美国建筑师协会医疗分会杂志上发表文章为循证设计赋予清晰定义,并于2009年在《各建筑类型中循证设计的应用》一书中将循证理论从医疗建筑设计推广到教育、办公、商业等多种类型。根据Hamilton的定义,循证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与甲方合作,共同认真审慎的借鉴和分析现有最可靠的科学研究依据,从而做出正确的设计决策。室内设计必须掌握一定的研究技巧和研究方法,比如常用的行为观察和访谈方式等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问题解决者,才能提供有意义的设计。
② 洛伊斯·温斯尔教授曾经在包括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帕森斯设计学院等美国高校担任室内设计相关教职,目前在加拿大瑞尔森大学担任室内设计项目负责人。
参考文献
[1]Cumulus Wuxi 2018 Diffused Transition & Design Opportunitie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Art, Design and Media[EB/OL].http://www.cumulusassociation.org/cfp-cumulus-wuxi-2018-diffused-transition-design-opportunities,2018-5-7/2018-12-10.
[2]埃佐·曼奇尼, 钟芳, 马瑾.设计, 在人人设计的时代:社会创新设计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 67-86.
[3]Elizabeth B.-N. Sanders & Pieter Jan Stappers. Co-creation and the new landscapes of design[J]. CoDesign, 2008(4):1;5-18.
[4]詹和平.“设计研究”视域下的研究型设计教学探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1):163-168.
[5]琳达·格鲁特,大卫·王..建筑学研究方法.[M].王何忆,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24-57.
[6]托马斯·费兹科,约翰·麦克卢尔著;吴庆麟等译.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59.
[7]高文,徐斌燕,吳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
[8]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74.
[9]邹红军,柳海民.杜威的“探究认识论”与探究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5):56-70.
[10]森佩尔.建筑四要素[M].罗德胤,赵雯雯,包志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4-41;225.
[11]Buchanan R . Wicked Problems in Design Thinking[J]. Design Issues, 1992, 8(2):5-21.
[12]孙发成.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的“隐性知识”及其当代转化[J].民族艺术,2017(05):50-54.
[13]张朵朵.隐性知识:传统手工艺设计创新研究的微观视角[J].装饰,2015(06):117-119.
[14]吴元新.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9.
[15]吴元新.中国蓝印花纹样大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
[16]Durrant A C , Vines J , Wallace J , et al. Research Through Design: Twenty-First Century Makers and Materialities[J]. Design Issues, 2017, 33(3):3-10.
丁俊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