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私人兒童 遊樂空間雙軌併行
2020-09-15
本澳兒童遊樂空間是否足夠?針對近年收費私人遊樂場地盛行,是否意味近年政府主導兒童遊樂空間政策有調整的必要性?
澳門立法會議員林玉鳳:整體來看,按照世衛組織標準,澳門休憩區的綠化帶和遊樂空間都是不足的。尤以人口密集的氹仔、筷子基、青州、黑沙環區,小朋友戶外遊樂空間而言,更不用說適合一家大小玩上一整天的大型遊樂場了。正因為長期以來公共遊樂空間與社會需求失衡,造成收費私人遊樂場地盛行,這是正常的市場現象,政府的角色只需要做好相關的監管工作,以確保使用者的安全。近期政府提出利用回收車胎在氹仔市中心興建一個近2萬平米的環保公園:氹仔車胎公園,構思來自將保育和環保相結合的理念,設有8個親子互動、康樂遊樂功能區,值得讚揚。希望政府在未來新區預留土地規劃更多的綠化休憩地及兒童遊樂空間,回應社會上的需求,使更多居民受惠。
政府婦女兒童事務委員會委員、街坊總會婦女事務委員會謝美玲主任: 澳門現時供兒童遊樂的空間總的來看是不足够的。雖然近年政府增加不少居民休憩空間,以及持續優化部分兒童遊樂設施,但仍未能跟得上社會需求,加上各區人口分佈不均,如以北區來講,該區可供兒童遊樂的空間卻只有二三處,每當假日及放學後時間段例必出現處處逼爆,人山人海。
近年路氹一些大型度假村推出收費不菲的兒童遊樂空間,深受家長子女歡迎,亦有不少社區、工廈的兒童遊樂場所應運而生,吸引居民帶同子女前往玩樂,然而,亦曾有個別設施安全隱患導致小朋友出現意外個案,令不少居民擔憂。我認為,這類主題兒童遊樂空間之所以盛行,正反映了本澳供學童玩樂的空間不足以及吸引力不夠。未來,政府一方面應創造條件打造有吸引力的主題性公園,另一方面,還要加大法律法規的完善,從法律上保障到所有活動場所的安全,令到廣大家長安心。
澳門兒童遊樂設施關注組成員歐陽太太:本澳兒童遊樂空間是否足夠?隨社會環境、人口結構的改變,城市空間很狹窄,小朋友玩樂的地方更是不多,節假日及放學後各區熱門公園都是人山人海。近期開放的白鴿巢公園開幕當日,人潮逼爆的景象,反映本地兒童遊樂場的需求真是非常大。
作為家長,理解各區尤其是舊區可用的遊樂空間不足,且都是千篇一例的倒模式樣,幾乎沒有獨特性遊具。其實成功的小公園的功能也可以很大,除了遊玩,還可兼容不同年齡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若政府用心地去做,一樣可以做得成功。如石排灣社區綜合服務大樓設有兒童室內遊樂場,免費向居民開放,居民反應好,使用率也很高。近年興起室內收費遊樂場之所以受歡迎,一是主題鮮明,設施多元化;二是環境舒適度高,但收費貴,不是所有家長都負擔得到。我認為,公共遊樂空間和私遊樂空間是可以雙軌並行,百花齊放的。不過,針對私人市場,政府要擔當好監管監督的角色,以保障使用居民的安全。
澳門青年聯合會蔡文政理事長:一般來說,兒童的遊樂設施可分為就近社區的中小型遊樂設施和具有大型公園綠化停車配套的大型遊樂設施本澳地少人多,居住空間擁擠,對有小朋友的家庭來說,就近社區的小型遊樂設施尤其重要,既是上下課以後的好去處,能讓小朋友適度“放電”,又是學校以外,給小朋友發展社交,學習人際溝通的理想場所。
目前本澳離島區已有石排灣,黑沙,小潭山,大潭山,離島單車徑等數個大型戶外康體遊樂園地。而本島由於土地資源缺乏,較大型的遊樂園地只有松山二嚨喉,白鴿巢,孫中山市政公園。而就近社區的中小型遊樂設施分佈比例不平均,未能按所屬社區居民人口密度滿足兒童遊憩需要。另一方面,目前一些遊樂設施按年齡段去設計,以照顧兒童安全和滿足不同年齡段的遊樂需要,但澳門寸金尺土,很難做到平衡,年齡分段後亦讓設施規模縮小,小朋友可玩的設施亦相應減少。
而收費的私人遊樂場地主要是室內主題性的遊樂樂園。這些私人遊樂場地一般都以某個主題為主軸,以電子聲光設施,塑造出符合該情境的休閒環境,舉凡建物、遊樂設施、音樂、服裝、餐飲等調性都一致的遊樂場景。這類型的遊樂場地無論營運和使用的成本都比較高,主要在特定的節假日吸引家庭前來遊樂消費,滿足的是不同於公共設施的遊樂需求。
而澳門在兒童遊樂設施調整的關鍵在於如何解決中小型遊樂設施分佈不平均和如何提升大型遊樂設施吸引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