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汽车安全驾驶及应急处置技术的研究与分析
2020-09-14罗枫枫
罗枫枫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交通行业飞速发展,在为大众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国民汽车保有量达到2.6亿,成为主要的交通出行工具,而在其数量化和规模化发展同时城市交通环境日趋恶化,交通事故的比例越来越高,汽车驾驶员作为车辆的主要操作者和控制者,除了要具备专业的驾车知识和经验之外,还应具有应对和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从根本上形成对各类突发安全驾驶问题的有效预防和解决。本文以影响汽车安全驾驶的主要因素作为切入点,围绕常见和特殊汽车安全驾驶技术及相关应急处理基础两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与分析,以期为汽车安全驾驶技术的优化与提升提供依据。
关键词:汽车 安全驾驶 应急处置技术 研究分析
1 影响汽车安全驾驶的主要因素
1.1 心理因素
在汽车常规行使过程中,汽车驾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驾驶员操作技术与心理状态的影响。当驾驶员心理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时,可通过科学合理的操控,确保整个驾驶过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并且汽车驾驶人员可对行车时各类交通风险进行预判。但从实际来看,多数驾驶人员心理素质偏低,当面临复杂多变的行车环境时,无法有效控制个人意识,驾驶安全性难以有效保障,因此,某种程度上来看,驾驶员心理状态与行车安全息息相关[1]。
1.2 车辆因素
若要从根本上确保汽车驾驶的安全性,汽车自身需具备良好的行驶功能、制动效果和灵活的转向功能。与此同时,驾驶期间所处自然环境和道路环境的差异,也直接影响汽车运行质量。驾车行驶时,驾驶员应对路程周边环境仔细观察,时刻保持安全警惕,结合驾驶环境对汽车进行合理控制,防止汽车自身功能受损。此外,还应定期对车辆进行系统检查和维修,及时排除汽车功能性问题。
1.3 身体因素
在汽车安全驾驶过程中,驾驶人员各身体结构系统需高度配合,如,眼、手、耳等,准确判断汽车驾驶过程中各类突发状况,合理调控车辆行驶状态,为汽车营造安全的驾驶环境。通过对国内各重大交通事故的调查与分析发现,汽车驾驶途中的安全性取决于驾驶人员个人身体素质,若驾驶人员出现不良身体状况,如,血压升高,四肢僵硬、大脑紊乱等等。将增加交通事故发生几率。如,2019年6月山西太古高速西山2号隧道口,发生一起因疲劳驾驶引发的车祸,一辆白色轿车在追尾一辆重型罐车,车辆直接发生180度翻转后滑行数米才停了下来。而驾驶人员如果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与精神状态,反应灵敏,则不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
2 汽车安全驾驶技术
2.1 常规情况下的安全驾驶技术
2.1.1 安全起步驾驶技术
驾驶员在发动汽车过程中,撞车、坠车、压人以及溜滑等均属于常见事故类型。因此,在此之前,相关驾驶人员需对四周环境进行仔细观察,始终保持标准的驾驶姿势,行车过程中确保视线不被其他物体所遮挡,适当的进行眼部休息,确保驾驶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驾驶员在主驾驶位置上,应保持肩部与腰部与座椅紧密贴合,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方向盘与座椅距离,为腿部留有充足的活动空间,避免妨碍制动动作的正常操作,而手腕则保持自由弯曲即可。汽车起步时应将离合器踩到底,挂挡时应确保动作的准确性,切忌动作沉重,一般汽车起步挂一档,打开转向灯,以鸣笛方式向停靠于车辆周围的人员或其他车辆、行人进行警示,通过倒车镜、后视镜对周边情况进行了解,在确保无异常情况后,将制动刹车松开,踩下离合器压板,确保整个起步过程的正确性。若起步时出现溜滑问题,则应停止制动,避免强行起步,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汽车机件的损害,防止车辆失去控制[2]。
2.1.2 汽车制动技术
在汽车行驶中,制动是其中关键一环,只有熟练掌握汽车制动技术,才能确保汽车驾驶的安全性。驾驶员在驾车行驶中,在遇到违章情况或其他意外情况时,若不能快速准确实施紧急制动技术,将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目前,绝大多数汽车均实现了防抱死装置的安装,当驾驶员过度踩踏制动踏板时,将造成制动系统产生声响,对此,驾驶员应保持正常心态,确保自己在短时间内冷静下来。特别是在遇到违章或其他意外情况时,驾驶员可通过踩踏制动踏板,将汽车安全停靠。
2.1.3 盲区驾驶技术
在驾驶汽车过程中,驾驶员必须对驾驶盲区进行有效识别,对驾驶盲区大小、距离、位置等进行有效把控,确保行驶过程中保持安全的驾驶距离,谨防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在汽车非动态运行时,需确保视野范围在70°左右,汽车行驶状态下,行驶速度需根据所在路段速度要求来执行,同时注意视野范围的变化。因此,汽车驾驶员需对驾驶的盲区进行有效明确,合理分配行车过程中的注意力。并且除了要时刻注意正前方行驶情况外,还应适当对周围障碍物、行人等留心观察,对主次要注意力进行合理分配,确保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2.2 特殊情况下的安全驾驶技术
2.2.1 上坡路段安全驾驶技术
汽車在上坡途中,如果无法保证操作的正确性,容易发生熄火或者后溜等情况,对此,驾驶员需精确把握上坡路段的安全驾驶技术。与普通路段起步不同,上坡路段的驾驶需与坡度大小相结合,从而对踩踏踏板力度进行有效确定,在确保发动机处于适当转速后,将离合器踏板松开,使汽车发动机处于半联动状态,而后踩下加速踏板,同时松开制动杆,开,确保车辆起步的稳定性。在上坡路段,汽车加档动作的完成需迅速敏捷,换挡后将踏板快速踩下,为汽车上坡提供充足的动力。应避免上坡过程中减档,需提前在平路上完成。
2.2.2 夜间安全驾驶技术
夜间汽车驾驶对驾驶员驾驶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夜间需时刻注意右侧道路、行人及其他建筑物,特殊情况下需打开远光灯,但当与对面车辆距离缩小至150m左右时,需关闭远光灯,避免影响对方行车视线。另外,夜间行车需对速度进行有效控制,确保行车的安全性。若夜间行车速度过快,在遇突发紧急事件时将难以做出有效反应,进而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此外,车辆由亮处行驶至暗处时,驾驶员应将行车速度减缓,时刻注意马路上行人,并与前后车辆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2.2.3 雨雪天气汽车安全驾驶技术
一般在雨雪天气,汽车行驶在湿滑路面发生打滑现象的可能性较高,且由于雨水排泄不畅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洼,直接影响刹车效果。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若遇突发情况需做出制动动作时,易引发汽车发生侧滑或者失控现象,最终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除此之外,在暴雨雪天气,汽车车窗以及挡风玻璃大量雨水或雨雪堆积,容易对驾驶员视线产生影响,再加上地面积水或积雪在经过阳光反射后,容易对驾驶员眼睛产生刺激,影响驾驶员对行车的准确判断。对此,在雨雪天进行驾驶过程中,驾驶员需保持穩定的车速,对整个路况进行认真观察,尤其是行驶至陌生路段时,若道路存在深浅不一的水坑,应降低行车速度,必要时下车进行查看,在确保可安全通过的情况下再行驶,最大限度的避免因急速过坑所引发的发动机故障或熄火。
3 汽车行驶应急处置技术
一般情况下,在道路交通运行过程中受到多方面不确定因素影响,导致汽车驾驶期间易于遭受一些特殊事件或者突发紧急事件的冲击。针对此类情况,若未能通过相关处理措施的有效实施,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因此对驾驶员应急处置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例如,在汽车行驶期间,若遇到车辆转向不足等突发事件时,汽车驾驶人员通过对自身驾驶经验的总结与分析,基本可以判断造成这一突发状况的原因来自于路面湿滑、车速过快或者前轮破裂等等,且值得注意的是车辆转向不足现象多发生于前驱动位置[3]。
在行车驾驶过程中,若驾驶员遇突发或特殊情况时,需时刻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切忌因慌乱无措而猛转方向盘或猛踩制动板,这种错误的动作将造成汽车360°旋转。针对这一事故的处理方式,应为放缓车速,根据车辆实际行驶速度收回油门,由汽车轮胎分摊降速后的汽车自重,确保车胎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避免车辆侧滑现象的发生,该应急处置技术充分适应于前轮驱动和后轮驱动。
因此,若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或遇紧急事件时,驾驶员需保持冷静,通过对汽车和道路实际情况的判断和分析,迅速做出应对策略。与此同时,将车辆行驶速度减缓,对汽车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控制,避免车辆发生失控现象。最后,在汽车行驶途中若遇突发情况,驾驶员需始终坚持“就轻处置”原则予以处理,车内人员安全是第一考虑要素,其次为车辆及财产损失,严格执行宁损物不伤人的原则。突发状况中,驾驶员必须快速确定出怎样操作可使人员人身伤害最小化,事故危害性最低。
4 结语
总之,对于汽车驾驶人员而言,行车的首要核心是保障行车过程的安全,通过汽车安全驾驶技术和应急处置技术的有效应用,有效降低汽车驾驶事故发生几率。因此,在汽车驾驶过程中,汽车驾驶人员应高度重视行车安全,通过对各类事故实际发展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全面分析,帮助汽车驾驶人员树立正确的行车安全意识,不断掌握各类先进应急处置技术,做到面对突发状况时始终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作出最优反应与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姜顺明,杨晗,吴陶然,等.基于驾驶状态识别的自动紧急制动控制策略[J].汽车技术,2019,07(10):188-189.
[2]郑安文.加强我国机动车驾驶员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思考[J].汽车工程学报,2017,13(06):292-293.
[3]王浩伦,朱业安,彭理群,等.汽车驾驶人的情绪诱发与识别研究综述[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8,36(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