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驻村帮扶工作浅析

2020-09-14郑亚光

时代人物 2020年10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文化教育

郑亚光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驻村帮扶工作;教育;文化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扶贫工作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7年过去了,全国扶贫工作成绩显著,一名名扶贫干部因地制宜,真抓实干,一个个贫困村实现“摘帽”,村民生活富足,幸福安康。高校作为帮扶工作派出单位的一份子,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到“精准”至关重要,要统筹考虑高校的教育、文化、人才等优势,结合帮扶困难村实际困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帮助困难村谋出路,促发展,通过帮扶工作,使困难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我作为高校驻村帮扶组的一员,结合自身帮扶经历,就如何开展好驻村帮扶工作浅析以下几点体会:

一、强化党建,提升党支部带动发展和治理的政治引领力

基层党支部在村庄发展和治理中发挥着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困难村党建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不强。要坚持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把党建工作融入结对帮扶全过程,以基层党建的高质量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高成效,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推动发展的战斗堡垒。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强班子抓学习。组织村两委、全体党员坚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从严教育管理党员,把每个党员都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真正使基层党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通过专题学习、交流研讨、微信平台线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教育党员,使党员们将结对帮扶困难村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入脑入心,自觉融入到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当中去。

加强党员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构建“2+1”的党员服务模式,即在抓好党支部建设、党员学习发展的同时,持续开展“万名党员联万户”实践活动,带领党员深入村庄田间地头,与困难群众结对子,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宣传报道,树立形象,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让村民了解家乡变化,使在外致富能手和观望村民坚定回乡创业信心和加入党组织的信念。组织困难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走入大学,与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交流思想、拓展视野,规范村党支部党员发展制度。

为进一步提升困难村党建工作水平,可积极协调大学基层党委与困难村建立“校-村”党建共建机制,联合开展党日活动。发挥高校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各自优势,互帮互学,互相促进,建强困难村基层党组织,开阔视野、增长能力,使村党总支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推动发展的战斗堡垒。

二、抓产业、促文化,激发困难村“两翼”腾飞源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扶贫要注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高校应积极主动作为,为帮扶困难村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困难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强困难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发挥学校科技、人才、智力优势,落实好上级帮扶政策、措施,多策并举在集体经济、村民技术培训、产销对接、文化建设等方面,整合学校资源,竭尽全力助力困难村发展,走出一条高效精准帮扶新路子,切实提升困难村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    科学谋划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聚力产业帮扶。结合村庄实际和群众发展愿望,立足脱贫致富关键,驻村帮扶组应经常邀请农业专家、农产品销售等专业人员就种植技术、销售经营策略、就业等问题与农民交流。组织困难村“职业农民”建立抓也合作社,走上科技化、集约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合作社的发展不仅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村民收入,而且也逐步带动其他种植户掌握新技术,调整种植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建立大学生志愿者入乡村工作机制,持续助力困难村乡村文明建设,在提高困难村硬件建设水平的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村庄文化传统,弘扬时代精神,不断提升村庄文化软实力建设。    加强思想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投入帮扶资金,建立党建园地,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公示村党支部工作职责、两委班子成员分工;宣传身边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文明市民行为促進条例宣传栏,营造“村庄,因你而美丽的”良好氛围。     加强文化活动场地配套设施建设。修建村中心文化活动广场,凉亭、长廊、传统文化宣传栏、体育活动器械等,为村民开展户外文化活动提供场地。

组建村民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文明示范活动。开展“文明家庭评比”活动,评选道德模范,树立身边榜样,加强孝道等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组织4支志愿者服务队,学习宣传服务队、互帮互助服务队、文明风尚服务队、文化健身服务队,有组织地推动乡村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    持续开展大学生志愿者入乡村活动,凝练文化活动精品,挖掘村庄文化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积极组织村民开展村训、村约征集活动,并开展“诵村训、唱村歌、践村约”的文明创建活动。

三、精准兜底,持续开展困难群体帮扶工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驻村帮扶工作的关键是要保障困难群众在“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落脚点是实现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并稳定增收,实现生活有保障,让他们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建立“党建+助困”的工作机制,组织动员高校各基层党委、师生党员、大学生志愿者及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到困难群众帮扶工作中去。建立“定点帮扶联系”机制,学校基层党委与困难群众结对子,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困难群众目标需求,做到“一户一策、一户一清单、一户也不能漏”,持续开展大学生志愿者关爱孤寡老人“四季行”、困难户与边缘户共享温暖等特色的助困帮扶工作。

认真落实国家及地区帮扶政策,确保党的扶贫政策精准落实落地。坚持精准识别、因户施策,逐家逐户进行走访,详细了解家庭情况,逐户建立详实的信息档案。从教育资助、住房安全、医疗救助、就业增收、社会兜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用足用好各类扶持政策,一户一户的宣讲政策,做动员工作。

持续开展入户走访慰问,结合困难群众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物质、精神方面的帮助,更好地为他们提信心、强志气、促行动,真正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2020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这是党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高校作为“精准扶贫”道路上的一份子,持续发挥着她的光和热,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奋进。

参考文献

[1]程玲,向德平.能力视角下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激发——基于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践[J].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18(02):115-139.

[2]秦瑞光.党建工作助力融安县脱贫攻坚的路径探索[J].领导科学论坛,2018(19):76-78.

[3]李兴洲,邢贞良.我国教育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18(02):7-20.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文化教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