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务社会工作的现实意义
2020-09-14谢瑜硕
谢瑜硕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大健康,现实意义
人的健康需要满足有三个阶段,依次是评估阶段,治疗阶段和康复阶段。而在整个过程中,“非医疗性的服务”,包括人文关怀、医患沟通、医疗环境等,也时刻影响着医疗质量高低,影响着健康需要是否被满足。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将丰富医疗卫生体系的人文关怀,改善群众就医体验,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助推医患关系向更优质的方向发展。
1 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界定:“一种完整的肉体、心理和社会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伤残”[],使得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不再适用,于是,就产生了新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模式。新的模式,不但重视生理原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还重点关注心理社会问题产生的影响,其推崇医疗服务需要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照护。专家学者也纷纷指出,医生需要转换角度,应该适应新时代,还要同时掌握社会学、心理学内容,方便给病人开展综合治疗。此外,医生还要转变方式,不再局限与以自己为中心,还要让病人也参与到对自己疾病的治疗之中。护士不能单单只是配合医生开展医嘱的执行医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选取合适的护理方法,去除社会、家庭、环境等各种有害因素产生的问题,促使病人达到全面康复,真正践行国际护士会对护士的希望:“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和减轻痛苦”[]。
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如果具备一定的心理和社会学知识,的确可以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全方位的护理。可是,让医务人员多项全能,样样精通,全部做到,那是不现实也无法实现的。第一,医学学科的发展呈现出高、精、尖专业化趋势,分工越来越细,不同科室间的知识体系区别越拉越大。第二,医学知识是医护人员掌握的主流知识领域,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有所了解,但是掌握程度肯定不够。第三,除疾病以外的心理、社会问题因为个体差异变化极大,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着其专业的体系,对于使用略懂一二的知识储存来处理纷繁复杂的问题,肯定无法实现真正解决。第四,我国的卫生事业投入产出比是全世界比值最小的,医护人员长期处于高压之下,如果还要做到“样样精通”,势必会因任务过多,作业复杂而无法完成,甚至影响原有的医疗护理质量。
因此,医务社会工作的产生,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是患者解决心理、家庭、人际关系及社会环境等方面问题的角色需求。
2 深化医药卫生体质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逐渐显露出各种问题。一是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农村和城市,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行业与行业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不平衡;二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定义从社会福利事业转变为社会公益事业,导致对医院的财政拨款大幅度减少,医院由原先的全额拨款变成差额拨款,投入不足,就需要靠部分盈利来补偿国家财政拨款的不足,使原本单纯的医患关系逐渐带上经济属性,继而演变至在百姓中口碑越来越差;三是随着百姓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以及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一號难求”、“一床难求”现象普遍,群众“看病难”现象日趋明显;四是医患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任问题变得日趋严峻,现代人的浮躁和暴戾之气,加上医务人员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加剧了医患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通过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加入,与医护人员构建合作团队,有助于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诊疗与服务。医务社会工作者通过广泛开展社会服务,从事社区服务,进行健康宣教讲座,将“非医学诊疗服务”工作辐射更广。更重要的是,也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优势,结合各类社会资源,为家境贫困的病患争取公益基金、福利基金等各项社会资源的帮助,医院就能发挥社会资源与病人之间的桥梁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某角度而言缓解病人“看病贵,看病难”的困扰。
3 缓解医患之间的关系
医务社会工作者是连接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桥梁。通过专业知识培训后上岗的医务社会工作者能很好的运用专业知识进行针对性地沟通与指导,弥补信息间的不对称,从而促进医患双方畅通交流。比如有些病人住院后,因疾病原因产生心理问题,但医护人员有忙碌的工作任务,很难全面顾及患者的焦虑、沮丧、怀疑等心理问题。医务社会工作者就能弥补这个不足,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知识缓解病人压力,当好医患中间的第三者,为其排忧解难或者寻求帮助。除此之外,随着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增加,更多百姓开始了解医院,理解医务人员的忙碌与辛苦,这更为拉近医患双方的关系迈出了很有力的一步。
4 助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包含在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中,同时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越来越被得到关注。但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单纯靠医务人员是难以实现的,需要政府,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努力,医务人员,医务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开展协作。
随着国际医学的发展,现代医院已经逐渐从原有的“治疗式”逐渐向富有人文关怀的新医学模式转变,从单纯的治疗逐渐过渡到从预防开始。开展社区的健康宣教,慢性病防治,肿瘤筛查,特殊人群的家庭随访和持续健康关注,这些都是医务社会工作综合运用医务知识和社会工作方法开展的福利社区的工作。通过这些服务内容的组织、开展、运行,不仅让社区居民得到更便捷的服务,也共同推动了社会医学的发展,密切了医院与百姓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让“享有健康”的基本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医务社会工作已经成为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它的产生,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了更多的医务社会服务,切实有效地保障了社区百姓的身心健康。
5 结语
在深化医改大浪潮下,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将助推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对公民身体健康、精神心理健康的促进,对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提升,对开展社会服务、社区服务、家庭照顾与医疗服务、健康照顾与社会福利服务的有机结合,意义重大。参考文献
[1] 1948年4月7日生效的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的序言
[2] 国际护士会:《国际护士伦理准则》2005年版,序言
[3] 刘继同、严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务社会工作[M]中国社会工作,2009年版,第26-27页
[4] 刘岚.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及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