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学生心理咨询现状分析
2020-09-14严丽娜吴锐张乾宁子
严丽娜 吴锐 张乾宁子
关键词:心理咨询;分布情况;服务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服务工作,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着重要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通过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同时也结合学校特点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服务工作。学校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给予直接或间接指导,并对有关心理障碍或轻微精神疾患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内容,对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不良事件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笔者通过统计分析贵州中医药大学从2014年以来的个案咨询记录,了解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分布情况及规律,为构建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提供数据基础和分析建议。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取自贵州中医药大学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从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六年间中心接待的个案心理预约咨询档案,经整理共获得408例。其中男生90人(22.1%),女生318人(77.9%);城市110人(27%),农村211人(21.7%),乡镇79人(19.4%)。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中心自编的来访者基本情况登记表。该登记表主要搜集有关来访者的六方面内容。一是来访者的人口学信息。包含了姓名、性别、年级、专业、来源、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紧急情况联系人等。二是来访者的求助内容。根据常见的学生需求助问题进行归类,包含了职业咨询、情绪压力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性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学习问题、危机咨询及其他。三是来访者的家庭状况。包含了父母职业、文化程度、是否是独生子女、近亲中有无精神病史及与亲人的关系。四是来访者的主要困扰。反映来访者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最急迫想解决的日常困扰。五是来访者是否有既往史。反映来访者在成长过程中是否有家族病史,是否患过重大疾病、心理或精神疾病,以往接受心理咨询经历及药物服用情况。六是咨询时间安排。包含来访者在学习期间可以接受心理咨询的时间,该项需经过与咨詢师协调确定后再告知来访者。
确定来访者求助内容属于心理咨询范畴。通过首次咨询与评估, 确定来访者求助内容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通常,学生发展性和适应性心理问题及轻度心理障碍会给予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如果求助内容超出此范畴,则需将来访者及时转介给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进行就诊。对心理疾病的归类以CCMD-3和转介至精神科医生的诊断结果为依据。
咨询记录填写要求。来访者的咨询记录,除了来访者在预约时填写的基本情况登记表和首次咨询时有关求助的主要内容由来访者自己填写之外, 其余部分均由咨询师在每次咨询结束之后进行填写。
统计软件。本研究中的相应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用百分数记录各类问题。
研究结果分析
基本情况:6年来,咨询的408个案例中,男生90人(22.1%),女生318人(77.9%);城市110人(27%),农村211人(21.7%),乡镇79人(19.4%)。女生人数显著高于男生,生源地之间差异不显著。
大学生个体咨询的求助内容分布:学生预约咨询的求助内容,有时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只是一类问题的呈现,而是错综复杂的。经过统计,学生咨询求助内容中,情绪压力问题的求助最高,为323人(81.4%),其次是人际交往问题。179人(45.1%),学习问题,133人(33.5%)。对于性问题、危机咨询和婚姻家庭问题的求助较少,分别为14人(3.5%)、17人(4.3%)、32人(8.1%)。
讨论
求助心理咨询的个体差异存在规律性
根据学校近学生总人数中男女生比例显示,学生中女生多于男生,女生约是男生的2倍。结合本研究中的数据,从大学生个体咨询性别分布显示得知,求助心理咨询的女生显著多于男生,约是男生人数的3.5倍。这说明,女大学生在面临情绪压力、人际关系和学习问题时,她们更希望寻求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从学生求助咨询的来源地的结果显示,农村学生出现心理求助率高于城市和乡镇。从学校招生情况得知,学校每年招收贵州省内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0%,且贵州大部分区域属于经济发展缓慢和困难地区,来源于经济方面的压力也是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心理求助的原因之一。在来访学生的学院分布方面,学院学生人数多的出现心理求助的概率也比较大。而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虽然学生总数多,但求助率不高,是因为这两个学院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学习目标明确、时间分配更有效,同时这两个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学生就业率高,这让学生在学习上更趋于稳定,乐观。学生咨询求助内容对情绪压力问题的求助率高,大学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个别学生在初次离开父母的庇护,要独自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易出现情绪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故求助率高。从求助学生是否是独生子女结果得知,非独生子女求助率更高。根据上述的分析,求助学生大多来自于贵州省的农村家庭,家中兄弟姐妹较多、家庭经济压力较大,离开家庭到校学习后,父母由于子女多,给予的关心和呵护减少,也是引起学生心理不适的原因。从求助学生与近亲关系结果得知,学生产生心理求助并不都是由于原生家庭中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需要重点分析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启发与思考
从2014年至今,求助咨询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同年级同专业学生增多,使学生对学业、就业等产生危机感和焦虑。二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扩大宣传,增加了中心的知晓度,学生遇到生活、学习中的困扰都会到中心进行预约。三是学生本人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关心自己的成长,出现问题就会主动寻求帮助。现在,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四级网络机制,各学院也建立了心理健康工作站。学校负责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教师都是国家心理咨询师,有专门的场所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满足学生个体心理咨询的需求。
学校近几年未发生学生因心理异常出现重大事故的现象。一方面,心理中心每年都加大对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力度, 提升对心理疾病的识别和帮扶能力, 使潜在心理危机个案一经发现就得到识别和控制;另一方面,对疑似神经症和精神障碍疾病者, 及时转介至医院进行评估和治疗。
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大多为发展性问题。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为心理问题学生, 具有障碍性问题学生占少数, 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就要注意,要以发展性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咨询的主要模式, 帮助学生解决正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矛盾, 消除他们发展的障碍, 帮助他们顺利发展, 促进潜能的充分发挥。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不应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模式。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学生规模增加的情况下不应主要采取这种模式,这要花费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应该利用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资源,做好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教育普及、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心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好教师普及知识、疏导心理的作用,并且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讲座、活动等达到教育的目的,逐渐建立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学校心理咨询[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牛娟,杨卫国,赵翠霞,杨莹.师范院校心理咨询现状与对策[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10):1571-1574.
[3]林媛.农科院校个体心理咨询预约数据分析与思考[ 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2):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