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最好默默无闻

2020-09-14蒯乐昊

南方人物周刊 2020年25期
关键词:刘小东小东微信

蒯乐昊

劉小东的稿件在微信上刊发之后,我和小东老师隔着重洋,数文章底下的阅读数。破万了,破三万了,破六万了……每过一个节点都奔走以告。以前我从没这么在意过阅读数量,这次也被小东老师带着关注起文章下面那个随时变化着的数值来。

疫情期间,刘小东在纽约新开了Instagram,他每天在上面发自己画的小水彩,也会细数下面的留言点赞数。网友可不管LIU XIAODONG有没有名气,图好,点赞数才高;图不好,“他们还真不点赞。”他会分析,什么样的图片更容易获得网友的激赏,他的Ins粉丝数已近四千,虽然总数不多,但那是实打实的,不含水分。一个以视觉为生的人把视觉换算成点赞数,有多少人在看,有多少人喜欢,在美国的语境下这几乎是选票了。

与此相悖的是,我们对网友的评价心有惴惴。采访的时候难免会聊到中美关系、聊到不同社会形态下政府和民众对疫情的反应,但是在写作的时候,这些被压到了最少,仅有的几句也都字斟句酌。我们已经在脑海中模拟了严苛的观看模式,默认读者可能是最严格、最激进、最会从字里行间挑刺的检查者,他们会嗅出任何一个不恰当的表述,然后在网络端引爆激烈的意见。刘小东说,他已经很久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深度访问了,尤其是在这样的敏感期,一言不慎可能就会被过度解读,“你也别为难我,我也别为难你,我们最好就默默无闻。”

2020年第24期封面报道 《 刘小东直到目前,纽约疫情我全程在场》

在这种审慎之下,我们的文章大体经受住了考验,小东老师发来消息:“你我没被骂,已经很幸运了。”

但我却忍不住要想,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更加温和、开放、理性的网络生态,这篇文章还可以怎么写?还可以写成怎样?一个中国艺术家在美国疫情最激烈、对中国态度最复杂的时间段内,身处美国疫情中心,依然坚持创作。这是不可复制的非常时刻,在这些非常时刻里折射出来的复杂、激烈、深度,一定比我现在写出来的更多。

这是一个怪圈,一方面任何创作者都希望传播,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希望阅读数十万加、百万加,但另一方面,更多的读者,永远意味着更多的审视、更多元复杂的观点碰撞。这种给更多人带来痛感的观念撕裂,并不起之于疫情,却随着疫情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社会变局,被放至最大,思考迅速被情绪取代。有时候人们甚至来不及真正读完并理解那些观点,就已经选择了拥护或愤怒:你站在这里,我站在那里,所以你我就是敌人。或者他们站在这里,那我也要站在这里…… 这似乎是比疫情更让人担忧的文化处境。

另一个与此相呼应的是比较个人化的小事。今年以来,我发现自己对社交媒体那点本就少得可怜的兴趣也降至谷底。微博早就不用了,微信朋友圈也越来越懒得发言。很多年前我们对互联网世界的雀跃哪里去了?最初,互联网让我们看到他人,让我们相信一个更加开放和丰富的世界。但慢慢地慢慢地,我们就学会了用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慢慢地慢慢地,它甚至又教会了我们用他人的眼光塑造自己……这是值得警惕的,但来路已逝,漫长的未来埋伏在此刻,埋伏在所有人的认知和行为之中。

猜你喜欢

刘小东小东微信
春拍中国当代艺术最高价:刘小东《电脑领袖》中国保利以4600万元成交
洗澡
妈妈的爱
为啥总挨骂
香蕉皮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