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琛篆刻对后世的影响
2020-09-14曹梦博
曹梦博
摘要:文章先分析了赵之琛篆刻艺术特征,随后介绍了赵之琛篆刻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对补罗迦室弟子、徐三庚=赵之谦和日本明治后期篆刻的影响,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赵之琛;篆刻;影响
引言:
赵之琛在清代的浙派篆刻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他的篆刻作品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赵之琛在家庭环境影响下,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够直接向浙派前辈学习,幼年的积累为其未来篆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赵之琛在继承浙派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同时还全面汲取各种精华,不会局限于某一风格。他师法秦汉,崇尚古意,进一步发展了碑派传统。
一、赵之琛篆刻艺术特征
如果按照數量进行判断,赵之琛的一生中诞生了大量的作品,在数十年篆刻实践后,相关篆刻风格也相继改变,从而一开始的模仿汉印,随后发展为程式化刀法,不断创新。赵之琛的篆刻风格受到了陈豫钟的影响,崇尚古意,同时兼具自然关怀和人文主义色彩,灵巧中透漏出一种绵密富贵,富有趣味性,跌宕起伏。从整体角度分析,赵之琛相关篆刻作品整体呈现为高妙秀美和洗练整齐的特征,同时还蕴含一种放纵的情怀和不羁的情感。赵之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学习,充分继承了秦汉和浙派篆刻特征,并形成了自身独特风格。其篆刻作品突破了传统限制,融入汉印的切玉法。赵之琛提倡同时应用朱文印的方圆,摆脱了浙派苍莽特征,这也是一种新鲜的尝试,是篆刻领域的重要突破,突显出一种私离群特征,同时该种突破也没有对后世产生太大的影响[1]。
二、赵之琛篆刻对后世影响
(一)补罗迦室弟子
赵之琛篆刻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是后世众多篆刻和书法大家的学习、借鉴榜样。比如清末的篆刻家江尊便是赵之琛的弟子,其比赵之琛小37岁,并成为一名入室弟子,恭敬秉承师之教诲,从布白、用刀,再到收拾、印成整个过程效法师迹。尽管赵之琛有很多学生,但江尊却可以算作唯一继承赵之琛衣钵的人。篆刻历年中,黄尝铭也提到过江尊是赵之琛门下代表。江尊的篆刻作品刚健挺拔、平稳端庄,比如唐诗晋帖和钱塘张氏寒香馆藏等作品中充满了作者的特色和个性,同时还充满余绪,其在印刻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当时的各个鸿儒都会为之题咏,黄均和黛熙也为其创作西符图。因为江尊全面继承了赵之琛的衣钵,同时寿命高达91之多,所以是八家后重要传承人。赵之琛是在1852年去世的,通过分析王氏跋文能够了解到在赵之琛去世半个世纪胡,江尊收藏了赵氏四代的用印,在数次辗转后,该批藏印随后转为丁辅之持有。
在《重论浙派》中,叶一苇提到了杨宇泰、严坤、江尊、赵懿、胡震等浙派篆刻代表,说明上述几人在印刻方面都各有成就,拥有了一定的造诣,但通过分析浙派发展分析,却并没有突出之辈。通过分析刻印的发展,尽管相关刻印大家和赵之琛拥有相同的印刻风格,但却只是单纯延续了赵之琛篆刻,属于艺术中的继承和模仿成就,缺少创新性和个性特征,因此最终没有能够成为一名大师。而赵之琛相关弟子中大都没有著论文字传世,在其印章边款中很少会看到长篇作品,这也是因为其大部分为市井职业篆刻家,除了江尊的年龄较高之外,剩下的弟子作品都缺少创新性,因此没有形成重要影响。对于当下艺术领域中的研究人员而言,这些人的经历值得借鉴和反思。
(二)对徐三庚、赵之谦的影响
后世印刻传人,凡是从浙派开始学习的大部份都受到了赵之琛风格的影响,而在赵之琛后,该派也开始走入一种起伏发展过程,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发展线,第一个是继承维持了原有的八家风格,第二个是在浙派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前面所说的陈祖望、江尊等人便是走第一个路线。而走另外一条道路的,则是名家辈出,渐变有成,这条道路的代表着包括赵叔孺、齐白石、赵之谦、吴昌硕、徐三庚等人。这些印刻传人都是在浙派基础上不断创新。如果想要研究赵之琛篆刻对于后世影响,这些事浙派体系培养出来的印刻传人则不能不提。
浙派的继承者大部分都是学习赵之琛和陈鸿寿两人的作品,因为两人作品中拥有强烈的浙派风格,同时逐渐朝着程式化方向发展,通过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学习,能够更好理解浙派篆刻风格。此外,从客观角度分析,赵之琛和陈鸿寿二人拥有较多的作品,印谱传播范围更广,从这一层面分析,赵之琛拥有绝对优势。徐三庚早期崇尚临摹浙派作品,而其早期篆刻内容也是浙派风格,徐三庚的篆刻创作中,通常能够发现模仿朱文小玺作品,由此能够看出其对于该种印刻形式的喜欢,其篆刻作品主要是以二字并列方式为主,相关刻印作品和赵之琛阔边少字朱文印刻高度十分相近,甚至无法准确分辨出两者差异。
除了朱文之外,作为赵之琛代表的白文印,也曾被徐三庚所模仿。比如在长欠读书债印刻作品中,徐三庚在刻制该印时,应用了切玉方法挥刀,尽管是切刀凿刻,但流畅自然的断续切则拥有另外一种韵味,同时具备婀娜、典雅的风格。同时徐三庚还会偶尔刻印在浙派中较为少见的图像印,和赵之琛作品较为相似。比如徐三庚的作品《石董狐》(图一),该幅刻印中的线质和印式都接近于赵之琛的《昌黎伯后》这幅作品的刻印风格,通过分析徐三庚的冲切联用刀法和起伏顿挫、外方内圆的线条,可以发现其得到了赵之琛的真传。或许由于赵之琛在后期饱受批评,因此在徐三庚印款中都没有表明拟赵之琛法。但通过分析徐三庚的作品,可以看出其学习赵之琛篆刻的过程。
浙派传人大部分都从赵之琛取法,即便是曾经大力批判过赵之琛的赵之谦,在早期浙派作品学习中也受到了直接影响,比如通过分析赵之谦早年创作的《金蝶投杯》、《铁三印信》等作品中,能够发现赵之琛尽管没有明说从赵之琛篆刻中取法,但其印刻的风格却和赵之琛十分相似。赵之谦具有一定的天才性,远见卓识和新颖的创意使其可以通过邓石如和丁敬等人的作品中获得启发和反省,学习吸收了六朝铸式、汉铜印、镜铭等精华,融入了金石碑版文字,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篆刻作品[2]。
(三)对日本明治后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