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道德化”研究综述

2020-09-14周园月

时代人物 2020年10期
关键词:批判道德

周园月

关键词:泛道德化 批判 道德

基金项目:第19批大学生科研立项网络舆论泛道德化的现状、危害及其治理,项目编号:19C435

“泛道德化”批判的定义

学者们对于“泛道德化”批判的定义展开了丰富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李嘉谊认为对我国发展前景呈现出悲观或怀疑主义的态势的极端代表便是泛道德化批判,即将一切现象道德化后再用理想化、双重化的标准再进行道德批判的一种方式,对行为主体进行过度抽象、对社会现象本身进行过度抽象。[1]冯茜认为泛道德化批判倾向从表面看,试图用非理性的情绪化批判方式从而引发以偏概全的臆断;从本质上看,泛道德化批判又是一种道德边界模糊,从而忽略了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知,在道德范围内缺乏对道德层次的有效区分,跨越了道德的基本界限,从而导致道德评价和道德批判的越位与扩张。[2]

“泛道德化”批判的成因

学者们的看法、研究方法、价值观等不同,对于“泛道德化”批判成因的表述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社会转型。李嘉谊认为我国正处于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的时期,泛道德化批判的出现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伦理道德的变迁和由此产生的道德问题和伦理困惑尤为凸出,因此泛道德化批判顺势而生。在探寻问题的根源上,泛道德化批判的分析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并没有继续深入询问这种道德问题出现的根源,于是乎不去追溯精神空虚的根源,从而在道德上严加谴责。[1]二、道德自身及其他因素。林宇晖认为道德自身的柔韧性衍生了泛道德化批判的可能空间,道德具有柔韧的可欲性易于形成主体对非道德领域的愿意批判;语言表达的能动性强化了泛道德化批判的傳播效果,语言在转向过程中,内涵的界定不清,易于形成泛道德化批判;“以德立人极”的德性论激活了泛道德化批判思维的文化内涵。[3]

泛道德化批判的消极影响和结果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泛道德化批判的悄然出现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

首先,在社会层面上,林宇晖认为当道德规则无法满足人们对道德的需求,表现为道德规则的真空或疲软时,易于形成一种无序、功利的社会环境促动着共同体成员的不满和批判,以伦理审判和道德训诫取代道德规则的建构约束,批判泛化遮蔽了制度的错位或缺失。[3]王翼认为泛道德化批判会蚕食社会信任度,削弱社会凝聚力,不利于社会机体的良性运转,有碍于社会制度建设。[4]杨龙认为法律泛道德化的社会危害主要表现为:法律至上,以法律义务来否定道德义务对行为人要求过低,对社会秩序只追求基本秩序而忽视人们对美好秩序的追求,社会调控方式僵化。[5]

其次,在国家层面上,龙耘和赵春光认为在泛道德主义逻辑的支配下,首先使得媒介宣传健康积极向上的治理理念及美好诉求,表达和谐社会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的这种主导理念并未真正深入媒介问题的核心,一刀切的思想模式,高估了道德理想对行为的影响,低估了媒介本身的双重属性以及对话协商的作用;其次法律赋予民众的监督权和参与权难以发挥作用;以伦理道德做为衡量的标准,对建立法治国家产生负面影响,最后不利于国家发展。[6]

最后,在个人层面上,郝娜认为泛道德化批判导致青少年批判立场盲目,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造成消极影响;批判态度消极、悲观,在批判时陷入自我情绪的发泄中而失去理智,从批判效果来看,泛道德化批判最终造成青少年消极的生活情绪和悲观失望态度;批判思维混乱,缺乏科学性与逻辑性。[7]

对于泛道德化批判的路径选择

首先,国家应采取的手段:王翼认为摆脱泛道德化批判层面,有机将道德应然性与历史必然性结合起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批判观,才能在理性思维的过程中进行合理批判,为此可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为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成员的人文素质教育;二为社会媒体应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对公共事件进行还原式报道。[4]

其次,个人的做法:王翼认为道德治理与共同价值观共融的路径及实现应是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个人要做到坚持正确方向,从思想意识上巩固马克思主义这个意识形态的引领,切实避免“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的意识形态。公民品格在整合个人社会生活的行动中,要展现出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感、塑造出稳定、良序和温情的政治共同体。[4]

综上所述,以理想化、双重化标准、全盘否定和消极解构为表征的泛道德化批判正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内悄然蔓延,对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积极的社会氛围、凝心聚力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构成障碍。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批判观的立场,从表象出发,通过合理的逻辑关系,找到并发现本质。应公平、客观、理性的进行反思,避免落入错误的思维误区。我们要做到远离低俗、崇尚经典,顺应我国时代的潮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参考文献

[1]李嘉谊.对泛道德化批判之批判[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35-41.

[2]冯茜.泛道德化批判之思:道德的越位与复位[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024-031.

[3]林宇晖.泛道德化批判的归因探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16-20.

[4]王翼.泛道德化批判现象的当代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72-75.

[5]杨龙.法律原生态的杀手:道德泛法律化和法律泛道德化[J]学术论坛2010(07).

[6]龙耘,赵春光.中国媒介治理中的泛道德主义:成因和影响[J]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2013(10):63-67.

[7]郝娜.青少年泛道德化批判现象论析及对道德教育的反思[J]江苏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16(02):92-97.

猜你喜欢

批判道德
跟踪导练(五)(2)
为何不吃梨
道德
道德一论
强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技术合理性及其批判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