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创作之动物艺术微探
2020-09-14任林辉
任林辉
摘要:动物类题材在玉雕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玉雕中的动物形象有的是现实中的动物,有的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瑞兽,无论是哪种动物,都是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类作品创作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观赏性、学术性还有思想性、艺术性,蕴含了很深的文化内涵与寓意。
关键词:玉雕;动物题材;寓意;内涵
中国玉雕艺术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出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的深厚含义。在几千年的文化演变和发展中,中国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认知体系和价值标准,特别是反映在各种玉雕艺术品类上,借由动物形象的定格与传达,表达了人们祈祷自然界万物保佑生命安全、氏族延续和五谷丰登的愿望。
以“祥瑞”为诉求的动物件是中国玉雕艺术表现的一个大类,它与人物件、花鸟件、炉瓶件共同组成了经典玉雕的四大类品种,可见这个题材的重要性与市场的广泛度。古人通过汉字和发音中的谐音,直接借喻着祥瑞随喜的意图,比如金蟾,蟾与钱谐音,常见蟾口中衔铜钱,寓意富贵有钱;灵猴,聪明伶俐,也是封侯做官之意;金鱼:寓“余”,表示富裕,吉庆和幸运……
目前已出土的红山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艺术品,除了著名的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龙”外,还有玉猪龙、玉鹰、玉鸮、玉鸟、玉龟、玉鳖、玉鱼、玉蝉、玉蝈蝈、玉螳螂、玉甲虫等大量动物造型玉器。这些动物造型玉器有的比较写实,有的比较抽象;良渚人也喜欢佩戴动物玉佩。动物佩有鱼形佩、蛙形佩、鸟形佩、龟形佩等,还出现过猪形佩。良渚玉动物件一般都十分写实,造型简洁生动;商代玉雕动物佩饰纹饰简练精美,一般都钻有便于系佩的小孔,动物佩多以鹿、兔、虎、鸟等狩猎对象为主。西周、春秋时期的动物玉佩逐渐向小型化发展,浮雕多而圆雕少,有鹿、虎、牛、羊、猪、马等,小鹿有的作回头状,非常生动;战国、汉代玉雕动物佩饰题材广泛,不仅有常见的动物形象,还出现了辟邪、天禄等神兽。这一时期的动物玉佩浮雕、圆雕皆有,抽象、写实风格兼备,动物刻画形神兼备,线条有力,技艺高超;魏晋动物玉佩仍以辟邪、天禄等神兽为主,但其工艺水平远不及汉代;唐宋时期动物玉佩的题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天禄佩、辟邪佩几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骆驼、孔雀等佩饰,造型以写实为主,雕刻粗犷洒脱,线条简练传神;辽金元的动物玉佩则呈现出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其中“春水玉”和“秋山玉”最具特色。前者刻画春天野鸭、天鹅戏水,鹰鸟捕猎的场景;后者刻画几只动物穿梭于森林之中,描绘北国秋天的狩猎和自然风景,极有收藏价值;明清动物玉佩的品种和数量都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神兽佩、生肖佩、家禽佩等应有尽有,还有鹌鹑佩、双獾佩等前朝罕见的动物玉佩,以圆雕小件为主,片状佩很少见。雕刻风格趋向柔美、和谐,宫廷玉佩刻画繁缛,制作精美,民间玉佩线条简练,造型质朴;发展至当代,最近几年,受整个社会风潮影响,甚至出现了一些造型玲珑、憨态可掬的动物卡通人物。
玉雕中的动物创作看似简单,其实大有门道,要想雕的真,雕的鲜活灵动非常有难度。先要相石,俗话说的好“一相抵十工”,然后要挖脏去绺,分析玉料的颜色,适合雕那种小动物。动物雕在作品中的什么位置更合理,所雕动物的大小在作品中所占的比例关系是否得当,纹理是否匹配,都是在设计构图时要考虑的问题。如何把小动物雕的像,就要先从认识了解它们入手,既是同属一个科的爬行动物,品种也是相当的繁多,体貌花纹,产地习性都各不相同。要细心观察它们的体态特征有什么不一样,体色纹理存在那些差异,留意它们一举一动的肌肉变化,神态、眼神的微妙波动,还要熟知它们的生活习性,行走规律,盘卧形态,吃食方法及所吃食物。了解它们在野外的生存环境,是山川是河流、是林间还是草丛,是沙漠还是平原,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与常识,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创作过程中才会少犯错误。
玉雕中的动物创作要先从外形做起,抓住动物的瞬间体态变化,雕刻动物的最佳形态,使其作品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首先,动物的头躯扭转要得当,为了增强艺术表现力,对小动物要做一些人为的“造型”,使其形像更加生动有趣,决不可有生硬做作之感,形态看上去一定要自然;同时要注意骨骼肌肉的变化,两栖爬行动物的一卧一行,肌肉都在变化之中,肌肉和皮褶鳞片一样都是动物雕刻中的重点,动物不会听从人的指挥保持你要的姿式,平时要多观察,牢记其肌肉的变化,最好做一些记录,速写或拍照。还要看四肢错落有序是否合理,根据雕刻小动物的形态变化安排好四肢的落脚点,不能乱,更不可四肢对称着雕刻,做到错落有致。最后尾部曲直要自然,动物尾部雕刻相对简单,但对于动物整体造型却极为重要,尾巴伸展的曲直和位置直接影响着其作品的效果。
玉雕中的动物创作如果只单纯的追求雕得像是远远不够的,要在神态上下足功夫,动物无神,形象就会呆滞死板,所以真实不是简单的照着小动物的模样复制,是通过对动物的神态真情刻画,雕刻出小动物的神韵,以求达到神情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气韵生动”已然成为了衡量一件艺术品是否成功的一个法则,也是中国审美情趣的核心。如何做到因人而异,作者不但需要有较好的美术功底,也要有一定的悟性,有足够的知识、阅历、灵感、智慧和独到的艺术洞察力及对生活和对玉雕的理解。热爱自然,珍爱动物,爱护它们也就有了与它们在心灵上的沟通,它们的形态和神韵就会驻留在你的心中。自然会得到其神韵,也就做到了胸有成竹“得之于心而應之于手”了。
综上所述,玉雕中的动物创作要具有时代精神,在继承中发展,从传统中寻创新,如何将这类作品更好的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以求开创动物件的新貌,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与探索。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中国玉雕文化传统的脉络中寻找突破点,结合自身的创作理念和感悟,运用具有当代意识的、丰富的造型语言与艺术表现力,创作出既符合当代审美情趣又有内在文化生命力的玉雕动物件。
参考文献:
[1]林海芳.传承优秀文化 彰显东方美韵:浅谈玉雕造型设计和制作[J].雕塑,2015(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