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错话”在美国高校是大事
2020-09-14田秋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田秋
近日,一名美国教授在课堂上用中文说“那个”,却被误解为某个种族歧视词汇的新闻在美国引起很大震动。这令不少外语教师和母语非英语的留学生都感到紧张,也在这些团体中掀起如何避免外语带来误会的讨论。
据美国媒体综合报道,南加州大学的格雷格·巴顿教授在他的传播学课堂上,用中文举了一个例子:“在表达想法的时候人们常常使用口头语,让听者有代入感,这是因文化而异的,取决于你的母语是什么,比如在中国,常用的词是‘那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就像我们(在英语中)常说‘呃一样。”据了解,这门传播学的课程意在培养学生在全球工作场所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而这名教授有在中国生活的经历,因此使用中文作为例子。然而,因为“那个”的中文发音接近于英语中以字母N开头、表示对非洲裔种族歧视的词汇,巴顿遭到非裔学生的投诉并且已经在接受调查期间停课。系主任则发声称“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会边缘化、伤害和损害学生心理安全的单词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美国大学一向标榜重视平等,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都被认为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而最近这段时间在美国风起云涌的非裔抗议活动也让校方和社会普遍对涉及种族问题的案例风声鹤唳。不仅南加大迅速对此作出反应,包括美CNN、福克斯新闻频道、《洛杉矶时报》等知名媒体都关注了这一事件。
然而,这一新闻同时也引起了许多美国高校外语教师和非英语系学生的强烈反应,尤其是以中文为母语或能够使用中文的师生,更是能理解“那个”与具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英语单词风马牛不相及,纷纷表示这一事件十分荒谬。此事一出,许多中国学生和曾经学过中文的外国学生都表示,美国高校的这种行为完全忽视了“那个”本身的意义,将此作为“种族歧视事件”处理的人,不仅拒绝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还单纯使用美国人的认知和思维去解释一切并做武断判断,给一个毫无关系的中文词汇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这无疑也是一种歧视行为。几名在美国高校担任中文助教的中国学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新的学期,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教‘那个这个词,也很怕自己在课堂上会不小心说出什么会被举报的话。”
这一担忧不仅发生在中文使用者中。一名德语助教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上表示:“德语的名词有阴性、阳性、中性的区分,但总有一些学生因为性别认同等原因,反对把词汇‘分公母。但我只是一个助教,我怎么可能改变这种语言的性质,或是抛开德语的这种特性去讲课?”记者接触到的所有教授外语的老师,都表示这一事件让他们对新学期的教学感到“更加紧张”。
生活在美国等多语言环境的国家中,具有文化差异的老师和学生需要更加注意交流问题。一名在美国高校教授语言课程的老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因为上述事件,现在他在上课的第一天都会事先给学生打“预防针”:“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门‘外语,如果这门语言中的任何词汇与表达让大家感到不舒服,我在此提前表达歉意,这并不代表我的观点,也不代表这门语言本身对任何社会群体有所歧视。”
另一位在美国加州某大学专门教课堂交流技巧的讲师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在异乡生活的外国人,我在说话的时候会更加注意观察听者的反应,根据听者的面部表情等信号判断自己是否‘说错话。如果我在课堂上感到自己说了被学生误解的话,我会马上停下来问大家:‘对不起,我刚才是不是说了傻话?对方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气氛就会得到缓和。”不过,在疫情期间的网课条件下,彼此的察言观色有不少障碍和困难。除此之外,不少来自非英语国家的老师和同学都表示,从今以后使用自己的母语在美国人面前交流会更有顾虑,甚至想避免使用口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