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春岩溶区地下水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2020-09-14方俊华谢振东钱正江

关键词:岩溶发育流量

方俊华, 谢振东, 黄 锦, 钱正江

(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30)

研究区包括新余市分宜县(操场乡、高岚镇和杨桥镇)、宜春市袁州区(寨下镇)、上高县(田心镇、墨山垦殖场、翰堂镇)和万载县(鹅峰乡)等地区。区内丘陵起伏,地形复杂,低山、丘陵和盆地交错分布,山丘海拔一般在200~600 m,大部为丘陵,北部墨山地区为低山,西北部湖潭地区为盆地。山脉走向以北东东向为主,为锦江、袁水分水岭。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水系发育。

研究区位于萍乡-乐平岩溶发育带上,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新构造运动等因素共同影响,其地质条件复杂。前人对区内的地层、构造进行了系统划分,对碳酸盐岩的分布范围、富水性及区域岩溶发育规律等进行了研究(陈志平,2019;向乾俊,2005;张爱华,2010;喻中文等,2007;陈铁汉等,1987),但缺乏系统的区域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对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岩溶地下水的分布、埋藏、富集规律认识有限,岩溶地下水系统结构规律性认识有待深入,难以有效指导区内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笔者通过对区内岩溶地下水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研究,可为有效解决区内群众饮用水、灌溉用水等问题以及建立表层岩溶水开发工程、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等提供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的拼接部位,九岭逆冲推覆构造和武功山伸展构造体系的对接带上(图1),经历了多旋回多期次构造活动,构造复杂,盖层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推(滑)覆构造极为发育,发育同向断层密集带与推覆、滑覆、褶断等典型构造组合带,北东、北东东、北西、东西等方向的构造复合交织构成一幅复杂的构造图案,控制岩溶地质特征的复式褶皱广泛分布,褶皱形变强烈(向乾俊,2005;钟南昌,1992;李先福等,2001;陈铁汉等,1987)。

图1 研究区构造纲要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tudy area1.第四纪松散堆积、残坡积;2.晚白垩世红色碎屑建造;3.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河湖碎屑岩建造;4.早三叠世海相砂泥岩-碳酸盐岩建造;5.晚二叠世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6.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建造;7.晚石炭-船山世碳酸盐岩建造;8.晚泥盆-早石炭世滨海碎屑岩建造、含铁建造;9.整合岩层界线;10.角度不整合岩层界线;11.断层;12.推覆断层;13.滑覆断层;14.飞来峰;15.构造窗;16.背斜;17.向斜;18.钻孔及编号

从岩溶地层分布来看,研究区位于萍乡-乐平岩溶发育带上,广泛发育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主要碳酸盐岩地层有上石炭统大埔组(C2d)、上石炭统-下二叠统马平组(C2P1m)、中二叠统栖霞组(P2q)、小江边组(P2x)、茅口组(P2m)、南港组(P2n)、七宝山组(P3q)、长兴组(P3c)、青龙组(T1q)、周冲村组(T1z)等。

2 岩溶水文地质特征

2.1 岩溶含水岩组特征

根据地层发育及其岩性组合特征,区内的岩溶含水岩组的富水性可划分为3个等级,其分布特征如下所述:

(1)水量丰富的岩溶含水岩组。该含水岩组包括上石炭统大埔组(C2d)、上石炭统-下二叠统马平组(C2P1m)、中二叠统茅口组(P2m)、上二叠统长兴组(P3c),分布于墨山农场、山陂-柏林、寨下-下屋里、高岚等地。岩溶发育最强烈,各种正负岩溶形态密布,普遍发育岩溶大泉、出水溶洞、地下河。枯季径流模数7.61~14.84 L/(s·km2),水位埋深较浅,一般0.50~18.95 m,单位涌水量82.51~1135.99 m3/d,山泉村大埔组(C2d)地下河出口流量60.32 L/s,井陂村羊牯洞马平组(C2P1m)地下河出口流量125.10 L/s,东山下茅口组(P2m)地下河出口流量61.60 L/s,山下村长兴组(P3c)地下河出口流量82.30 L/s,富水性强。

(2)水量较丰富的岩溶含水层岩组。 该含水岩组包括中二叠统栖霞组一段(P2q1)及二段(P2q2)、下三叠统青龙组(T1q)、下三叠统周冲村组(T1z),分布于寨下-柏林、榨下-东茅巷等地。溶洞、地下河较发育。栖霞组二段见中、小型溶洞、暗河等,地下水赋存于岩溶孔洞裂隙中,溶蚀不强烈。枯季径流模数3.91~5.25 L/(s·km2),单位涌水量44.32~52.70 m3/d,井陂村青龙组(T1q)岩溶上升泉流量14.09 L/s,枧头村周冲村组(T1z)岩溶下降泉流量15.79 L/s,富水性较强。

(3)水量中等的岩溶含水岩组。该含水岩组包括上泥盆统佘田桥组(D2s)、中二叠统南港组(P2n)、栖霞组三段(P2q3)、小江边组(P2x)、上二叠统七宝山组(P3q)等,分布于袁家老屋-下枚、下沙江-下洋、陂下-洋屋、寨下-牛泥塘、榨下-磨形里等地。岩溶发育程度弱,地下河不发育,形成一系列接触泉。枯季径流模数1.11~2.03 L/(s·km2),龙塘村小江边组(P2x)岩溶下降泉流量2.13 L/s,袁家老屋村南港组(P2n)出水溶洞流量59.57 L/s,富水性中等。

2.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区内碳酸盐岩类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主要受构造、地貌、地层及岩性控制(图2)。

图2 地下水运动特征示意剖面图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groundwater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1.碳酸盐岩类;2.非可溶岩类;3.松散岩类;4.溶洞;5.暗河;6.上升泉;7.下降泉;8.地下水运动方向;9.纵向径流为主的地段

袁水区寨下到分宜县清水塘、龙埚一带,地势较高,为锦江、袁水的地表、地下分水岭地区。受构造作用影响,断裂发育,裂隙密集,岩石切割强烈,岩溶普遍发育,地下水储存于岩溶管道和裂隙中。可溶岩中岩溶隙、落水洞、溶斗等竖向岩溶发育,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向补给,并汇集于沿断裂或顺层发育的暗河中,一般为岩溶水的补给区。受两侧碎屑岩所隔,地下水多呈北东向、北东东向流动,局部地段沿北西向断裂或隐伏灰岩向南北两侧径流,并在地形低洼处或可溶岩边界呈大量泉群出露。

分水岭以南溶丘洼地多为线状褶皱储水构造地区,主要含水层为岩溶发育的茅口组灰岩,其上覆和下伏的南港组、小江边组与乐平组碎屑岩较为稳定,构成良好的阻水边界。碳酸盐岩多成山岭,碎屑岩多为北东向长条形谷地。因此,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局部地区则接受北西向断裂脉状水的补给。地下水一般沿褶皱轴向呈南西、南西西向流动,在地形低洼的操场-高岚一带,可溶岩边界以泉群大量泄出。

分水岭以北残丘坡地,地势较低,多为覆盖岩溶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南部分水岭地区和低山丘陵的侧向补给,为排泄区。地下水多储存于岩溶极发育的大埔组、马平组灰岩网络状的管道中,储水条件相对均匀。地下水常在低洼处、溪河沿岸以上升泉或沼泽形式排泄。

2.3 岩溶地下水化学特征

研究区钻孔岩溶地下水采样分析结果显示,pH值7.05~7.88,中性-弱碱性;总硬度157~224 mg/L。主要阳离子K+含量0.05~1.68 mg/L,Na+含量0.42~3.20 mg/L,Ca2+含量57.0~62.4 mg/L,Mg2+含量2.12~19.3 mg/L,主要阴离子Cl-含量8.68~17.40 mg/L,SO42-含量5~20 mg/L,HCO3-含量153~250 mg/L。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次为HCO3-Ca·Mg型(表1)。

表1 钻孔岩溶地下水化学分析Table 1 Chemical analysis of karst groundwater from boreholes /(mg·L-1)

2.4 岩溶地下水动态特征

区内的岩溶大泉和地下河监测数据显示,地下水流量动态曲线有多峰型、单峰型两种类型。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地下水水量动态变化幅度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多峰型动态曲线监测点有6个,其流量历时曲线在枯水期和平水期相对稳定,较大降水或者集中降水补给时段,峰值较高,出现多次峰值,其峰值的大小与降水量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如井陂村羊牯洞地下河出口(JK01),出露下三叠统周冲村组厚-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地下河长约2.70 km,流量动态变化大,丰水期最大流量为287.13 L/s,枯水期最小流量为9.65 L/s,不稳定系数可达29.75,2015年3月5日、5月5日、5月15日测得3个峰值流量(图3a)。南江村(JK15)出露下三叠统周冲村组二段灰岩,洞口呈不规则状,最宽2.30 m,高1.10 m,流量动态变化大,丰水期最大流量为1749.02 L/s,枯水期最小流量为2.34 L/s,不稳定系数为749,2015年4月15日、5月25日、6月20日测得3个峰值流量(图3b)。

图3 岩溶地下水流量动态曲线Fig.3 Dynamic curve of karst groundwater flowa.地下河出口(JK01)流量多峰型;b.地下河出口(JK15)流量多峰型;c.地下河出口(JK14)单峰型;d.季节性岩溶泉(JK19)单峰型

单峰型动态曲线监测点有3个,其历时流量曲线在枯水期比较稳定,进入雨季后,地下水流量逐渐增加,流量动态变化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含水介质表现出一定的调蓄能力。随着降水减少,地下水流量也相应逐渐减少,但地下水流量动态曲线不会出现暴涨暴落的现象,如上湖镜村地下河出口(JK14),出露上石炭-下二叠统马平组灰岩,泉口呈倾斜三角形,底宽2.70 m,高1.60 m,洞口溶蚀明显,发育溶痕,流量动态变化大,丰水期最大流量为103.09 L/s,枯水期最小流量为2.31 L/s,不稳定系数为44.70,2015年7月5日测得峰值流量(图3c);塘西村季节性岩溶泉(JK19),第四系联圩组亚砂土覆盖,推测底部隐伏岩层为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流量动态变化大,丰水期最大流量为10.41 L/s,枯水期最小流量为0.26 L/s,不稳定系数为40.70,2015年6月30日测得峰值流量(图3d)。

岩溶地下水随季节性变化较大,流量动态变化大,一般情况下丰水期流量大,枯水期流量小,不稳定系数大于40。在岩溶地下水开发过程中区内岩溶水动态特征应重点考虑。

3 岩溶地下水储存条件

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的富集,由地层岩性、构造等因素综合影响所致,地层岩性是含水层生成的基本条件,并且是决定储水空间形态、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构造往往是主导因素,对地下水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极为深刻。从大范围看,褶皱控制着区域地下水系的展布格局,而断裂及裂隙系统则控制着地下水系的径流通道(图4)。区内褶皱轴部张裂隙发育,地下水有沿着轴部富集和运移的特点,成为地下水富集带。断裂、裂隙密集发育带、各构造体系复合部位岩溶发育,是岩溶水富集发育带。

图4 研究区褶皱储水构造Fig.4 Folds water storage structure in the study area1.松散岩类含水岩组; 2.水量丰富的岩溶含水岩组;3.水量较丰富的岩溶含水岩组; 4.水量中等的岩溶含水岩组;5.基岩含水岩组; 6.砂砾层;7.粉砂岩 8.长石石英砂岩;9.泥岩;10.灰岩;11.碎屑灰岩;12.下降泉;13.上升泉;14.上升泉群;15.出水溶洞;16.含水层界线;17.不明性质断层;18.推测断层;19.逆断层;20.地层代号

3.1 向斜储水构造

区内复式向斜总体宽缓,由于构造的破坏,完整的封闭向斜构造较少,富水构造主要发育于褶皱较平缓的向斜轴部灰岩地段,下伏发育砂、页岩隔水层,地下水于向斜轴面富集。如分宜县操场-高岚乡一带位于三阳桥-操场复式向斜北东部翘起端(榨下-操场复式向斜)(图4)。核部为下三叠统周冲村组碳酸盐岩,北部以北东向断裂为边界,东部以地下分水岭为界,南部以上二叠统乐平组泥岩、砂岩为相对隔水边界,中部以复式向斜中段的上二叠统乐平组砂岩、泥岩为相对隔水边界,轴向北东,岩溶地下水由北翼朝向斜核部流,受上二叠统乐平组泥岩、砂岩相对隔水边界阻隔,岩溶地下水溢出地表,形成上升泉群,其北西侧见A859上升泉群流量57.375 L/s,A793上升泉流量14.219 L/s,A715上升泉群流量20.056 L/s,A611上升泉群流量21.02 L/s,A659出水溶洞流量11.428 L/s。南东侧见A862岩溶大泉流量21.51 L/s。ZK04、ZK05和ZK11水文地质钻探,日涌水量分别为1135.99 t/d、839.29 t/d和421.89 t/d,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

3.2 背斜储水构造

区内复式倒转背斜紧密,在背斜翼部常会伴生由于挤压作用而形成的沿背斜轴方向的断裂,有利于岩溶发育,地下水较富集。背斜核部紧密,挤压变形剧烈,岩层产状较陡,总体上不利于岩溶水富集,但在一些背斜谷地附近,因背斜核部纵张裂隙发育,断裂较多,形成导水裂隙,岩溶沿裂隙带发育,地下水也较富集,如坳岭背斜(图4)。

3.3 断裂储水构造

区内断裂与各构造体系的发育规律一致。由于断裂储水构造方向不同,力学性质不同,断裂储水条件不一。

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其规模大,延伸长,多属压-压扭性,断裂带一般形成数米至百余米的构造角砾岩带,胶结紧密,透水性差。泉点主要分布于两侧破碎带以及次级断裂带内,由于其单侧阻水作用,断裂带一侧常出现上升泉,如新棚下-台上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为弱透水或相对阻水,其断裂带东段出露岩溶大泉A696、A773,流量分别为13.75 L/s、15.607 L/s,上升泉A770,流量为1.029 L/s。断裂带西部出露下降泉A838、A761、A762等(图5)。

图5 新棚下-台上断裂储水构造Fig.5 Xinpengxia-Taishang fault water storage structure1.地下河;2.上升泉;3.下降泉;4.上升泉群;5.基岩裂隙泉;6.干枯的落水井;7.消溢水洞;8.岩溶洼地;9. 溶洞;10.地下河进口;11.地下河出口;12.出水溶洞;13.非岩溶泉

北西向断裂,延伸短,但多数为张性、张扭性,自身导水性好,泉流量较大,以平行各主要褶曲的压扭性断裂及压性断裂最发育,规模亦最大。这些断裂在历次构造作用下,局部地段兼具张扭性,岩溶发育,控制岩溶泉、地下河等。断裂的复合部位,构造应力集中,地层破碎,岩溶发育,地势往往较低,有利于地下水的富集,常出现岩溶大泉、泉群,如A696点岩溶大泉,就出现在北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断裂交叉部分。

4 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

4.1 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区内地下水赋存于岩溶地下河及岩溶管道-裂隙含水层中,水资源较为丰富,以地下河及岩溶泉形式溢出地表(何小芊,2014;何小芊等,2014;喻中文等,2007;曾昭华,1998;方玉杰等,2006;张爱华,2010;王权,1985;刘晓东等,2002)。地下水开发以地下河和岩溶泉为主。

区内发现地下河及伏流出口20处,多见于区内中部的分水岭两侧,分水岭地带水力坡度稍大,夷平面上的暗河水力坡度小,大部分地下河出口地势较低,地下水开发利用较为困难,多用于农业灌溉,少量用于饮用水水源地。综合利用程度相对较低,开发方式较为简单,以地下河引流、拦蓄建水塘或水库为主,部分抽引、汇流入水库见表2。

表2 岩溶地下河出口开发利用Table 2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karst river water runoffs

岩溶泉是岩溶水出露最普遍的形式,区内发现岩溶泉超过300处,现大部分泉水已开发利用,开发方式多以抽、引、拦蓄相结合,水资源利用率较高。表层岩溶水资源量不大,在缺水地区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和灌溉水源。

4.2 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笔者采用降水入渗系数法计算得出岩溶地下水资源天然补给量为2.13×108m3/a,径流模数法计算得出岩溶地下水资源量为1.96×108m3/a,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河多建立了主干水利工程,地表水利用程度较高,但季节性缺水地区和水利开发条件较差地段仍存在用水紧张情况。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主要采用围堵地下河出口、岩溶泉引水,开发程度较低,部分地区甚至因开采岩溶地下水引发了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刘细元等,2006a,2006b;叶智亮,2016;封林波等,2017)。在综合岩溶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富集程度、地下水开发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基础上,结合地貌和流域特点,对区内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详细区划,具体如下:

(1)井采为主的隐伏岩溶区。该区分布于分宜操场、高岚侵蚀堆积平原区。隐伏岩溶含水层多为储水条件好的马平组、茅口组、长兴组,具有良好的侧向补给条件,为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地区,岩溶地下水常沿溶丘坡脚断裂、裂隙、节理溢出地表,岩溶泉点较多,第四系厚度较薄,一般小于30 m。施工钻孔涌水量一般大于100 t/d,最大可超过1 000 t/d,水位埋深一般2~6 m。

(2)引水扩泉、截流、井采相结合的溶丘区。该区位于研究区中南部,多为溶丘谷地、洼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最丰富,枯季资源平均为657.76 m3/(d·km2),发育有地下河,地表泉点多,且流量大,是理想的开采层。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溶洞水枯季天然资源量为331.20 m3/(d·km2),而碎屑岩夹碳酸盐岩裂隙水枯季天然资源量为95.82 m3/(d·km2)。分宜操场、高岚等地为地下水的排泄区,岩溶泉点密集,岩溶大泉较多,具有较大开发价值,可作为中-大型供水远景区,以引水、扩泉、截流为主,井采为次。

(3)墨山-田心限制性地下水开发区。该区位于墨山-田心侵蚀堆积平原区,属于岩溶塌陷灾害易发生的高风险区,地下隐伏岩溶发育,地下水位埋藏浅,动态变化大,岩溶洞穴发育,覆土层厚度薄及结构抗潜蚀能力差。浅部岩溶发育地段,多见岩溶塌陷,塌陷形态各异、规模不等,以圆形、椭圆形为主,部分地区多个圆形塌陷坑相连成条带状。单陷坑平面直径为1~40 m,深为0.5~40.0 m。对该区的隐伏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要进行限制。

5 结语

宜春地区岩溶发育,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但资源分布不均匀、季节性变化较大,开发宜综合考虑岩溶含水岩组富水性、岩溶地下水的化学特征、水流量动态及储集特征等,并结合综合利用程度低、开发方式较为简单等特点,因地制宜。针对区内分宜(操场、高岚)侵蚀堆积平原区隐伏岩溶含水层储水条件好、中南部溶丘谷地、洼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及墨山-田心侵蚀堆积平原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和高发等特点,制定相应的开采利用方式和保护措施,科学有效地利用区内岩溶地下水,可有效解决区内群众饮用水、灌溉用水等问题,为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利用模式等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岩溶发育流量
直播助农冲流量 勿忘质量
覆盖型岩溶注浆路基施工技术
张晓明:流量决定胜负!三大流量高地裂变无限可能!
开阳县三口河水库(岩溶地区)溶洞处理
寻找书业新流量
岩溶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研究
别忽视了小儿发育迟缓
过去的一年开启了“流量”明星的凛冬时代?
冰川是发育而来的
动物变态发育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