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以江苏高职院校为例
2020-09-14陈燕杨建
文/陈燕 杨建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江苏高职院校求学深造,由于少数民族在文化传承、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汉族之间存在差异,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会产生冲突或不适,由此,这一群体理应受到政府、学术界的高度重视[1]。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外大部分大学生会出现人际适应、职业适应、认知适应等问题,同时材料也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如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需要在大学的第一年开始前,设置专业课程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引导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准备开始大学学习。我国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环境的适应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等方面,这些问题与区域经济因素、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制约有关[2]。教育研究人员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研究主要是中西部的民族高校或者少数民族学者,江苏地区为数不多的研究文献中提及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在苏高职院校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和发展问题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区域性特点以及内地学者自身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局限性,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3]。对此,文章将以江苏高职院校为例,对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并对其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文章调查分析选取的调查研究对象为江苏高职院校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本研究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回收392份,其中360份为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率为90.0%。在36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女生人数为200名,占总体有效问卷的55.6%;男生人数为160名,占总体有效问卷的44.4%。
(二)调查方法
将整个调查问卷划分为五组调查问题,就业意向、就业区域的选择、工资期望以及就业主要考虑因素。根据问卷的设计,按照随机原则将纸质问卷发放给研究对象,要求研究对象按照已建立的方法逐一填写信息[4]。被调查者填写完问卷后,将直接现场取回。将收集到的问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和排序,并将具有效度的问卷统一录入计算机中。
(三)调查问卷内容
综合上述提出的调查方法,下面将针对江苏高年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内容进行设计,根据调查问卷抽样结果可知,对收集到的样本资料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从问卷上可知,超过一半的学生来自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地区,这与学校生源结构基本一致。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后打算进入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但目标并不明确,而知识分子、干部、军人家庭的毕业生就业意向单一且比较明显,均超过一半以上的人选择考公务员,进机关或事业单位。
第二,学生就业意向方面。根据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想从事本地区热门产业或者赚钱行业,而不太优先考虑是否专业对口。例如藏族的毕业生想从事旅游或者虫草有关的工作,蒙古族的毕业生想从事畜牧业有关的工作,说明就业变得较为务实,和最初的专业选择背道而驰。从这些数据和目前的考公务员人数逐年递增的情况来看,说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宁愿工作与专业无关,也不愿去基层和企业单位发挥专业所长。
二、调查结果分析
表1 学生来源地区分布情况汇总表
根据调查结果,将有效的360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和整理,根据现场咨询和调查问卷中的五项调查内容,开展对其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江苏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以藏族、彝族、回族、蒙古族、苗族等最多。本文设数据以T<0.02为具体的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数值。
由表1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对象中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数量最多,除其他地区外,来自乡镇的学生数量最少。
表2 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表
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对象中就业意向为学历晋升、当地企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在整体调查结果的比例最多。
表3 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区域意向结果表
从表3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研究对象中对就业工作区域的意向大多会选择回生源地一般地方城市或者省会城市,有部分学生想选择留在江苏就业,认为就业选择的机会多。
表4 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工资期望调查结果表
从表4中可以看出,研究对象中大多数学生对于工资的期望在2001元~8000元以下,极少数人会选择在8001元~10000元以上。
表5 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主要考虑因素调查结果表
从表5中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在就业时会更多地考虑工作能否稳定,而对于在就业过程中考虑自身爱好问题的学生占整体较少部分。
三、调查结果讨论
首先,针对表1得出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被调查的360名学生当中,有超过50%以上的学生来自中西部的农村以及乡镇地区。同时,这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打算考公务员以及进入事业单位的人数有所增多,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希望在当地企业或者自己能够自主创业。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与其出身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其次,根据表2调查结果中得出,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希望提升自己的学历,这与少数民族地区当前报考公务员对学历要求有关系,大多要求本科起点,与近年来报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逐年增加迹象相互印证[5]。与其他就业方向相比,相关事业单位工作比较稳定,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工作环境好。可见,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功利性强,他们宁愿选择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职业,也不愿从基层做起,发挥专业特长。再次,从表3和表4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能够感受到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就业困难已经逐步影响到高校中的每个人,甚至家庭,大多数学生为了更优厚的待遇会选择放弃原本学习三年的专业知识。同时,目前大学生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用人单位人才所需严重脱钩,专业设置是否能满足产业需求,学生的专业忠诚度,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教育需要更加重视。最后,从表5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首先考虑工作的稳定情况,这与上文所述部分学生选择进入机关单位调查结果相符。从调查结果反映出,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考虑求稳心态十分严重,希望在就业后便可确定稳定工作。
因此,针对上述结果分析得出,江苏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促进就业与大学生个人相结合,高职院校也应当加强政策性的就业引导、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教育质量,并优化专业设施,建立更加全面的教育机制,建立相应的就业指导小组,一对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江苏高职院校中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此同时,面对日益壮大的江苏高职院校这一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措施还会不会受到关注,招生与培养是否有效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需要做出合理调整,对混合式教学班级、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是否有具体对策,毕业后是否愿意回生源地就业,不回原地就业又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此更加充分利用江苏优质高职资源,促进民族融合,加深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