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2020-09-12薛代代
薛代代
摘 要: 我国的文化历史极其丰富,在数千年的时间长河里涌现出了无数的优秀文化,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有必要将这些璀璨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高中历史便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质载体,将传统文化融入进高中地理教学之中不仅能提升课堂的文化非为,还能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点燃深藏在她们体内的中华文明之火。本文将结合个人实践对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探究,以期能对广大高中地理教师有所启发。
关键词: 高中地理;传统文化;教学策略;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23-0235-01
客观地说,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积淀而来的精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承载。通过对新课标的细致解读我们能够了解到,地理教师不但承担着核心素养教育的责任,同时也肩负着宣言和传承优秀文化的重担。故此,教师应当立足于地理学科特点,加强传统文化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育中的渗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他们能够逐步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健康的道德观,进而在彰显地理学科育人优势的同时,将素质教育践行与实处。
1 信息技术辅助,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最大来源,他们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才会更加专注与热情地进行学习,学习效果也往往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时,不妨回本溯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当做教学侧重点,加强以信息技术的教学渗透,发挥其辅助教育的优势,满足学生信息化的学习需求,以图片、音频以及影像等方式,将抽象的文本内容加以形象化展现,让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得到极强的刺激,激起他们对地理以及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致,进而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这一课的时候,便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以黄河由清到浊的变化为例进行教学。我们知道,长江和黄河并成为中华文明的母亲和,在历史上黄河曾经是一条河水清澈见底、沿岸生态环境优美的生命之河,但是现如今在我们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确实泥沙俱下、浑浊不堪的黄河,有人曾戏称黄河的水有一半都是沙子,由此可见黄河的生态环境究竟差到了什么地步。不仅如此,黄河还因为何时带走了两岸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沉积在河底,造成黄河的水位逐年变高,现在在某些地区甚至已经成为了高出地面的悬河,变成了一颗一旦决堤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定时炸弹。教师就可针对这一点,在课堂的开始用多媒体播放至多精美的PPT,由历史上歌颂黄河壮丽景色的诗篇作为开头,搭配上动画还原的黄河风景图,之后逐步过渡到黄河如今的样子,以优美古诗词和黄河如今的满目疮痍作为对比,让学生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用心地维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2 文化活动引入,提升实践能力
诸多教育实践证明,地理教学的方式有很多,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对教学方式加以革新,加强文化活动的教学渗透,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文化体验,深化他们的地理与传统文化认知。故此,为了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优势,推动其和地理教学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与传统文化以及核心素养教育相关的文化活动。
例如,教师在平时可举办一些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地理活动,就比如我们现如今的城市名字,有很多都是从春秋、战国时传承下来的,具备悠久的文化渊源,并且历史上还有很多的著名典故都和地名有关系。地理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点切入地理知识,在课堂上举办一些根据典故猜地名的活动,以此提升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并且让学生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就藏在我们身边的地名中,加强传统文化、地理知识、实际生活三者之间的联系。比如,每当吟咏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便会联想起苏州的绝世美景,而听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我们脑海中却会浮现出大智近妖的丞相诸葛亮运筹帷幄的英姿,再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我们眼前又会浮现扬州歌舞升平的安居乐业之景。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成语大赛,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采用竞赛的形式渗透传统文化。比赛规则为每个小组在三分钟内说出自己知道的带有地名的成语,当一名小组成员说完之后其他的学生可以补充,但是不可以重复,每说出一个带有地名的成语得一分,最后由得分最高的小组可获得胜利,胜出的小组可以不写当天的地理作业。以这种竞争性强、趣味性高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并由此对我国的地理知识有不一样的理解,促进他们地理专业素养的有序化提升。
3 组织课外活动,拓宽渗透渠道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事件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博物馆,教师可以在周六日等空闲时间组织学生们以班级出游的形式去博物馆参观,让学生们在精美、厚重的历史文物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文物的下面大多都有详细的文物介绍,讲述该文物是什么时间在那个地方出土的,并且可能和什么歷史事件有关,该文物反映出当时的地理风土人情是什么样的。利用这些在我国到处可见的乡土历史地理资源,对学生的心灵和精神进行传统文化的洗礼,让他们从乡土历史地理资源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以历史和地理的结合视角重新审视和思考这个世界。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地域文化和人口”这一课的时候,便可以在将课本内容讲解完毕之后,将学生们分为几个活动小组,让他们调查本地的人口变迁和地域文化,并到当地的博物馆中寻找相关的历史文物作为佐证,找到之后将其拍摄下来,之后将这些照片和地域文化结合在一起,搭配上优美的音乐制作成精美的PPT,在课上派出一名代表为其他学生讲解PPT,进一步加深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上的渗透。
结束语:总而言之,将传统文化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育进行联系融合有着良好的现实意义。教师还需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意义,不断延伸和探索实效性教学方法,将其全面渗入于地理教学中来,进而在丰富地理教学内涵和形式的同时,为学生地理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卢欢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聊城大学,2018.
[2] 徐晶晶.例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以“安徽传统宣纸业的经世浮沉”为例[J].地理教育,2018(0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