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联动,协同育人

2020-09-12袁成卢志

中国德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刘同学林某数学老师

袁成 卢志

处理学生问题是班主任常态化工作,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进而共同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班主任善于从问题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处理学生问题、借助家长力量共同合作育人的智慧之举,有助于增加彼此信任感,形成有效的家校共同体,共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班主任在工作中会面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性格的家长和学生,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家长误会,班主任与家长之间闹矛盾,甚至出现家长投诉班主任的现象,影响二者之间和谐的关系,导致家校配合和教育效果不佳。笔者自担任班主任以来,也曾遇到学生问题和家长问题,针对于此,总结和梳理出了一些有效方法,为有效进行家校共育提供一些参考。

一、有礼:与家长沟通学生问题的前提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尊敬别人,才能让人尊敬。”班主任与家长之间本无血缘关系,更多是因学生而认识、相处,又因未长时间的面对面相处和了解,缺乏长期的情感基础,双方不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彼此性格,可能因语言、眼神、肢体动作等方面产生矛盾。

在一次班主任培训会结束后,A班主任找到我,请我帮忙分析一件事,究竟问题出在哪儿。A班主任给我讲述了一个刘同学顶撞数学老师的事例,由于刘同学在课堂上讲话、传纸条,数学老师批评刘同学,然而刘同学矢口否认并顶撞数学老师,导致数学老师非常生气。课后,数学老师直接把刘同学交给A班主任,把课堂中发生的事情给A班主任说了,并表示如果刘同学以及家长不道歉就不要上数学课了,或者自己不再教这个班。看著数学老师如此生气,A班主任也很是生气,直接给刘同学家长打电话要其来学校处理此事。

家长一到,A班主任直接就开始表达内心的气愤。“你这孩子没办法教了,课堂上居然和老师顶撞,拒不承认自己讲话、传纸条,谎话连篇,一点lL诚信都没有。如果他不喜欢我们班就转班,转校也可以……”家长一听,顿时就与A班主任在办公室吵了起来。后来,学校德育主任出面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该家长与班主任、数学老师就此产生了隔阂,常常各种小摩擦不断,家长并不太配合相关工作。

其实,学生课堂讲话、传纸条等这类现象还比较常见,班主任积极协助科任老师处理事情本来是一件好事儿,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就事件本身而言,我们会发现,家长到办公室后,班主任就开始各种表达学生的不足,话语也有些过,特别是类似“没办法教”“一点儿诚信没有”“转班、转校”等字眼,让家长实在有些接受不了。我们不否认班主任或许是因为有些情绪,或者并无恶意,只是为了教育学生让其懂得事件严重性而随口而出那些话语,但并未与家长做好事先沟通,家长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不尊敬和不友好,也就无法理解班主任的真正意图。自然,在交流前缺乏必要的礼貌,也就妨碍了彼此的沟通,更影响处理问题的进程。笔者认为,班主任可以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对到来协助处理的家长礼貌对待,通过“请坐”“请喝水”“感谢支持我们的工作”“这件事儿是这样的……”等接待方式和说话方式,让家长感受到班主任的友好与礼貌,以班主任的礼貌来让家长更积极配合。由此可见,礼貌对待家长既体现了班主任的素养,又是班主任与家长进行进一步沟通的技巧和智慧。

二、有理:与家长分析学生问题的关健

印度哲学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说:“不掺杂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在学生与学生发生矛盾或问题事件中,班主任要清晰自我角色,及时了解事件过程,做到不偏不倚、公正公平,按照相关程序或相关规定进行,这是处理学生事件及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关键。笔者在分析一些班主任的困惑案例时发现,班主任或对学生事件了解不及时、不全面,或处理问题有所偏见、具有个人情绪,或不按相关规定处理,造成了在一些学生事件中,家长对班主任的处理问题能力产生怀疑,乃至不信任,进而引发家长与班主任之间的矛盾,造成班主任工作十分被动。

B班主任处理的一起学生打架事件中,学生林某平时是一个爱惹是生非、脾气暴躁的学生,学生顾某是一个平时性格温和、比较爱学习的学生,二人发生了矛盾,在教室还大打出手。B班主任很是生气,把二人叫到办公室后,基于平时对顾某的好印象,认为此事肯定是林某一手造成的。于是,在没有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情况下,就对学生林某各种指责,并直言要算总账,让学校德育处直接开除该生。林某一气之下,直接说不读书了,并表示不喜欢B班主任,更是让班主任暴跳如雷。家长来了后,班主任也直言不讳地说问题肯定出在林某身上,以前也犯过不少类似问题,严重影响班级发展,并称林某对自己不敬,已经达到开除的条件……

面对B班主任的话语,家长反问了几个问题:“我的孩子和顾某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件事情是不是全部是我的孩子的间题?”“目前我孩子犯的错误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了吗?对于开除,是你决定的还是学校决定的?”……B班主任面对家长的几个反问,突然懵了,无法回答家长的每一个反问。而这时B班主任才开始了解间题,但家长已经认为B班主任带有偏见,对其不信任,并直接去找了校长理论,学校也处于被动之中。

我们知道,班主任既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又承担了烦琐的班级工作。在班级中难免遇到在性格、习惯、品德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平日里这些学生出现间题的频率也比较高。对此,班主任容易出现刻板印象,乃至出现烦躁心态,不管是在语言上还是行为上都容易“出格”,从“讲理”变“无理”,让自己陷人被动之中。笔者认为,班主任每次为了学生事件与家长沟通时,特别是学生要接受处罚或者处分时,务必要了解事件原委,不凭经验办事、不带情绪和刻板印象办事,讲事实、不评论,有理有据、依法依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按规则办事,又要多些耐心与爱心,让学生与家长感受到班主任的公平与温暖。这样,有理、有据、有力地处理问题,班主任才会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也才能让不同家长感受到公平公正,使家长更好地了解与配合班主任工作。

三、有利:与家长处理学生问题的落脚点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领路人,更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善待学生家长,让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更和谐。综观部分处理学生问题的案例可以发现,尽管学生知道自己有错该受到处罚,但对于班主任的话语与处理方式并不认同,学生与家长不能感受到班主任处理问题时对自已的好,心理比较排斥,不能从内心很好地理解并达成共识。

C班主任是一名工作一年多的班主任,她一直困惑为什么自己用心处理学生间题,认为帮助了学生,但学生与家长并不高兴,乃至一点感谢之情都没有。笔者经过了解发现,C班主任在处理间题时,一般都是了解双方各自错在哪儿,然后批评、互相道歉,就完事儿了,学生只是接受简单的说教或者训斥,并没有从内心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好,反而认为是挑剔或者多管闲事,双方学生并未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当班主任找家长处理学生问题时,同样语言或行为比较直接,经常说出诸如“你孩子把别的孩子的笔弄坏了,该赔偿就赔偿”“你孩子骂了人,该给别人道歉就道歉”“你孩子作业没有完成,你们家长是怎么监管的?”等话语。虽然自己孩子有错,但因班主任的语言与处理方式不当导致家长不能感受到班主任的好意。有的家长尽管赔偿或者道歉,但内心极其不高兴。还出现家长顿时火冒三丈,直接与班主任争论,从想配合解决到蛮横无理,将问题复杂化。

一线班主任处理学生问题时,用心处理不等于有效处理。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对学生双方采取简单了解原因、批评错方、相互道歉等方式,对问题学生家长采取抱怨,乃至语言伤害等,在很大程度上让相关学生和家长不能接受和配合,出现学生或者家长口服心不服的现象。于是,常常出现学生表面上认识到错误并互相道歉,但内心并未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双方关系仍存在对立的“后遗症”;家长表面上配合班主任工作,但内心并不接受班主任的处理方式,还可能因为班主任语言与行为的不当导致家长直接语言回擊或者各种投诉。笔者认为,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以及与家长沟通中,班主任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清问题,帮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问题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影响,以及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进行交流与引导。在交流中尊重对方、表达善意,让学生和家长不仅仅知道自己(孩子)错在哪儿,更要通过班主任的智慧引导,让学生懂得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懂得这是班主任对自己的宽容和帮助,进而通过站在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与家长平等沟通,家长也才能从内心感受班主任对孩子的爱,也才会以同样善意的理解去支持班主任工作,家校之间才能形成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

处理学生问题是班主任常态化工作,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进而共同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班主任善于从问题中发现问题、思考间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处理学生问题、借助家长力量共同合作育人的智慧之举,有助于增加彼此信任感,形成有效的家校共同体,共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袁成,四川省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卢志,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孙格格

猜你喜欢

刘同学林某数学老师
制作视频网上传播 侵犯隐私被判赔偿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真记仇!
“卡住君”
幸运绳
为躲避凶犯追赶跳窗自保,却无意误伤幼女
迟到
幽你一默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
魔力数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