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

2020-09-12

中国德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深度汉字法治

赵唯吟 王喆琼道德的建构是一种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复杂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持续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反省自身,帮助他们重构道德认知。

近几年,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深度学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同。深度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它和被动的、机械的学习相对。小学道德与法抬课程是一门涵养学生生活实践智慧的课程,强调的是学生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深度学习应当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学习主题,全身心地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并获得能力与道德全面发展的学习过程,它能为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普遍存在讲授多、体验少等浅层学习的现象。教师应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笔者结合课例作一些浅显的策略探讨。

一、目标深度:把脉学情,精准定位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而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有效的教学都是始于精准的教学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有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设计,而忽视了前期对教学目标的定位,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甚至有不少年轻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会直接照搬优秀范例目标或教参的建议目标。这样的目标往往是泛化的,缺少对当下自己班级儿童的关注,没有真正贴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也没有聚焦儿童真实的需求。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学习,首先就是要做到精准定位目标。

以五上((美丽文字民族瑰宝》的教学为例,本课由四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丰富多样的文字”,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第二个板块是“古老而优美的汉字”,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第三板块是“意蕴隽永的汉字”,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反映了中华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人们可以从中体会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第四个板块是“影响深远的汉字”,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而本班的学情是:大多数的学生虽然从小学习说汉语、写汉字,但缺少对我国文字的整体认识;且大部分学生是民工子弟,课外阅读量不大,对汉字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等相关课外知识知之甚少。笔者通过对教材的深人研读,结合学生的真实学情,将课时分为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从而精准定位目标。第一课时:1.观看视频,制作文字年代尺,了解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以及汉字发展的历史和特点。2.欣赏书法作品,了解汉字发展中不同字体的风格,学习欣赏独特的书法艺术。3.初步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对我国汉字文化产生喜爱之情。第二课时:1.通过观察、分析感受汉字的寓意,知道汉字熔铸着祖先的智慧和灵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2.查阅资料,了解汉字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从世界文化多元化和现代社会全球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汉字,懂得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3.感受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树立为祖国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只有深人、细致地研读教材,关注学生真实的学情,找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才能准确定位,确定层次分明的课时目标,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扎实成长。

二、体验深度:关注生活,丰富认知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有句名言:“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也就是说,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激发儿童兴趣,引导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体验,激发潜能,丰富认知。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深度学习,需要学生自己愿意学并乐于学。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小学中高段的教学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多而杂,学生学起来可能有些乏味,甚至感到困难,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以至于倦怠于学、不愿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辅助教学,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加深学习体验的同时,为进一步的深度学习作铺垫。

以三上《安全记心中》的教学为例,在课前导入阶段,笔者创设了一个课堂上的“红绿灯路口”交通路况场景,请学生上台体验参与,感受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随机抽部分学生上台,扮演场景中的人物,分别是汽车司机、骑电瓶车的人、骑自行车的人、普通行人等。笔者还适时引导学生模仿开车、骑车的样子,让他们更具真实的参与感。

通过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设置,将这种平时生活中学生无法切身体验的生活场景引人课堂学习,不仅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让他们在这样的直接体验中,对遵守交通规则有了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丰富了自己的认知。

(二)课堂模拟,亲历体验

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素材进行课堂模拟,将学生的日常生活搬到课堂上,实现和学生生活的对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模拟场景中,亲历体验,更加投入地进行课堂学习。

如,在教学二下《传统游戏我会玩》这一课时,笔者尝试把各种游戏搬到课堂上,玩是儿童的天性,能够实际动手玩一玩带给儿童的感官刺激是远胜于听一听、看一看的。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传统游戏的乐趣与魅力,从而喜欢上传统游戏,喜欢上它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这就是一种体验式学习,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的关键所在。又如,进行四上《这些事我来做》这课的教学时,在学生暢聊自己曾经做过的家务活之后,笔者设计了一场“家务小能手”现场擂台赛,让学生现场参与、动手体验,在比赛的氛围中,感受做家务的乐趣,体验做家务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这种家务活的体验学习突破了教学难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了解家务活的好处和做家务活的意义”作了良好的铺垫。

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应该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学习者亲历其中,获得真实的感受。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的体验和认知,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的深度体验,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学习的关键。

三、思维深度:有效引领,持续深入

孔子曾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在学习中至关重要。思维深度是小学道德与法抬课堂深度学习的核心。要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思维深度,教师作为儿童课程学习的引路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巧妙设计,帮助儿童在课程学习中持续深人,重构道德认知,为学会生活打下基础。

(一)任务前置.预热学习

儿童的思维方式是直观的,他们在理解一些抽象问题时,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学前任务,进行适当知识的铺垫,以降低学习难度。

以三下《四通八达的交通》的教学为例,要求学生能关注现代日常的交通方式,感受交通方.式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了解家乡交通的变化,感受家乡交通的飞速发展。交通、出行等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每天出门上学都要用到不同的交通方式,经过不同的交通路线,但学生往往只关注一些自己需要知道的,如他们的上学路,学生知道去学校的路怎么走,可是你问他经过了哪几条路,路名叫什么,他们多半是答不出来的。又如,学生知道乘飞机、汽车、轮船等这些基本的交通方式,但这些交通方式的特点、使用利弊,他们不会去思考深究。所以,学生的这种理解和认知是表层的、有局限性的。不同的交通方式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家乡交通有什么新变化?如果对这些一无所知,课堂上深度学习的展开必然也会受到限制。为了突破类似的教学难点,笔者设计了课前學习单(见表1),将一些学习任务前置,放到上课之前,以学习单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前置式学习,突破难点。

通过学习单的设计,笔者系统地帮学生梳理了一些关于交通的间题,引导学生去关注那些以往忽视的间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他们平时经历过但没有思考过的间题。学习任务前置,为进一步开展课堂学习作了铺垫和预热。

(二)层层设问,促进反省

道德的建构是一种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复杂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层层设间,引导学生持续深人思考,联系生活,反省自身,帮助他们重构道德认知。

以四上《这些事我会做》的教学为例,通过录音呈现不同孩子对家务活的不同观念后,笔者通过提问,请学生来说感受。如,问题一:你听到了什么?还有可能会听到什么?(案例反馈交流)问题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评判案例人物)问题三:你自己平时有这种行为吗?(反思自身行为)问题四:应该怎么做呢?(指导未来生活)

在这个反馈过程中,教师层层设问,步步推进,引导学生从旁观的评价者转变为自身的审问者,主动反思自身行为,并认真思考今后应该怎么做,以此来指导他们今后的生活。

(三)场景再现,指向生活

通过任务前置、层层设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构建起他们的道德认知。但这些都还是纸上谈兵,缺乏真正的生活实践。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生活中常见的种种问题场景皇规在他们面前,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去思考,如果在生活中真的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已应该怎么做,通过生活化的场景演练,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促进良好道德的发展。

仍以《这些事我来做》的教学为例,当学生对做家务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白了做家务活的意义之后,笔者设计了一组“小鬼当家”的生活场景,配合录音介绍,依次出示脏乱的铣碗台、乱糟糟的卧室、堆着脏衣服的卫生间等图片,将一系列的生活问题场景再现,引导学生深人思考,如果在生活中面临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这一幅幅场景、一次次思考,都是在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日常生活,承担起家庭责任。

四、情感深度:引发共鸣,沉淀情感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旨在为学生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公民奠定基础,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爱亲敬长、爱家乡爱祖国。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深度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上,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升华。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学习特殊的价值追求。

以四上《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教学为例:,教学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份观察记录表——爸爸/妈妈的一天,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父母的日常生活,了解父母的辛苦以及他们为家庭的付出,体谅他们的不易,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和关爱之情。在教学的过程中,这样一个小环节的设置,加深了儿童对父母的理解,升华了儿童对父母的感情。

再以五上《神圣的国土》的教学为例,教学这一课时,笔者在课前播放音乐《我和我的祖国》,以耳熟能详的歌曲激起他们的爱国之心。然后,通过对比中国与欧洲的领土面积,让学生感受祖国的辽阔与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播放视频《守边疆的战士》,让学生感受祖国海‘陆疆域的辽阔;通过了解我国的行政区,了解香港和台湾的历史,让学生知道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都神圣不可侵犯,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笔者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国家领土主权教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情感价值观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关注生活能力提升,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期待这样的深度学习,更多地发生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以“深度”润泽儿童的心灵。

【赵唯吟,浙江省慈溪市蓝天小学;王喆琼,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孙格格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9年度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课题“三维共生:道德与法治绘本资源重整与教学应用研究”(JDNNU2019031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深度汉字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