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探究
2020-09-12潘卫成
摘 要:青少年一代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教育程度、劳动潜能的发掘决定国家的未来。本文描述了我国21世纪之初的劳动教育,并对当地当前劳动教育现状做了调查,肯定了各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依托《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实践活动指南(试行)》实施劳动教育的实践成果,最后阐述了新时代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如何实施劳动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新世代 劳动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 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 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8-00-03
一、21世纪之初的劳动教育
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为基础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内容。这可以看作是21世纪之初我国劳动教育的定位,与20世纪相比,我国劳动教育的内容和理念呈现出更丰富、更深化、更综合的轨迹。
综合实践活动试行实施的十多年间,有些地区和学校通过实验区、实验学校等形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尤其自“十·五”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激励和倡导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示范性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研学实践(基地)营地等基本完成了全国性布局,每年为数千万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研学实践活动的实施发挥着基础性支撑作用。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就整体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乃至作为下位的劳动教育的实施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理念和方向被曲解、课时被占用、缺乏有效教材或课程标准、课程无有效评价或评价结果不使用、师资严重缺乏且得不到系统性培训等问题。课程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弱化、空心化、边缘化等现象。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二、关于劳动教育的调查
笔者所在的南通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接待南通地区为主的105所学校(含小学、初中、普高、职高及3所高职院校)约五万多名青少年学生分批次来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学生活动5-10天。这为我们做专题教育调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学生调查
为深入了解中小学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2018年,我们对每批次活动的学生随机抽取100名做了问卷调查。全年共发放问卷3800份,回收3789份,有效问卷3717份(有效率97.82%,经检验可信度较高)。调查表明,学校日常尚能组织学生参与教室及辐射区卫生轮值劳动,但95%以上的校园的整体保洁绿化、内部种植等工作基本安排给园丁保洁工人或委托给物业了,即使偶尔的劳动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缺少普及性、常态化的劳动教育,学校提供给每个学生劳动的机会很少。除综合实践基地活动外,只有4.76%的学校普及性安排了与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相关的体验性校外劳动活动。在问及“学校是否每周开展了劳动教育课程(不含在实践基地的活动)?如开展是否有理论教育内容?”时,有85.01%的学生回答没有开设,10.98%的学生回答有相关活动但没有理论教育内容。在家庭劳动方面,我们对 “是否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洗衣服、倒垃圾、做饭、洗碗、拖地、整理房間等)”开辟了专栏调查,其统计数据见下表:
2.教师采访
针对劳动教育,我们还随机对来基地活动的带队教师进行了访谈,下面是相似观点的整理:
2.1初中劳动与技术课基本不开设,即使课表中有安排也基本被主学科占用,没有相关考试。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命运也一样,学校的专用教室难得使用、积满灰尘。
2.2平常学校的劳动任务不多,主要是卫生轮值,单独把劳动教育拉出来评价不太现实,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里作为内容之一就可以了。
2.3劳动教育应该纳入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这样便于操作,所占比例建议在10%左右。
2.4没必要配备专门的劳动教育师资,对现有教师进行兼职培训就行。
2.5城市学生人数集中,校内配备普及性劳动场所不现实,组织大量学生学工、学农、学商等体验性劳动难以持续,我们主要依托综合实践基地集中开展劳动教育。
2.6主题班会等活动中,我们会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积极参加家务劳动,但这个事情家长看法不一,也很少与班主任就此事沟通,所以学生具体做得怎么样我们并不太清楚。
2.7确实存在学生懒惰、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现实情况可能比我们了解到的更严峻。例如:有较大比例的小学六年级学生不会扣纽扣、系鞋带、需要家长帮忙洗澡,这种情况甚至延续到初中学段;高中阶段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不会正确地洗衣服,难得发现有使用针线缝补服装、钉纽扣的学生。
21世纪以来至2015年,我国中小学没有专门开设劳动课程,劳动教育主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品德与社会”为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社区服务、劳动教育等领域”。受入学压力和社会狭隘价值观的影响,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家长甚至反对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不重视劳动教育,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更多被主要学科占用。2017年教育部指出:“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实际上,这段时间以来,综合实践基地已成为劳动教育落地的主阵地。
三、综合实践基地的劳动教育
1.依托实践活动指南,融合开展
201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的《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实践活动指南(试行)》指出:“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要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 《指南》中特别突出了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实践、专题教育四类实践活动。这四类活动中,劳动教育有的以专门活动课程形态呈现,如手工技艺体验、农业劳动实践、工业劳动实践、职业生活体验、技术与设计等项目;有的以深度融合的活动课程形态呈现,如野外生存体验、紧急救护训练、社区服务等项目。
2.开发特有活动资源,特色开展
各综合实践基地在大力实施四类活动的同时,还立足当地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等资源潜心开发自身特有的活动项目,形成各自的特色课程模块。例如本基地的“南通六角板鹞哨口风筝制作技艺”“南通面塑”“空竹制作技艺”等项目不仅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而且是生动的劳动教育内容。另外,本基地地处南黄海之滨,紧邻的万亩滩涂是全球迁徙、濒临灭绝的小精灵——勺嘴鹬的重要栖息地。我们立足此资源,设计了“勺嘴鹬科普小站、校园观鸟、涧林观鸟、滩涂观鸟、鸟窝设计制作、鸟窝悬挂及护鸟育鸟宣传”等系列活动。这类活动紧密依托地方独特资源,将劳动教育内容与其他教育内容深度融合、综合,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独特魅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体看,全国各基地均有类似做法。
3.利用基地生活活动,浸润开展
在基地,不管是课程架构还是课程实施,劳动教育对每个学生来说是全浸润式的,这些充分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例如,基地日常生活中要求每个学生洗衣、叠被、打扫卫生、餐桌轮值、集体活动会场布置、其他各类志愿劳动服务等,这些科目均列入考核评比。基地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劳动中分工协作、执行纪律,使用工具、使用劳保用品和学习安全规范,并对其协作、成果及情感、态度和劳动观念进行多元评价。可以说,通过近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综合实践基地已经将劳动教育理念及元素浸润于学生生活及活动的方方面面,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的各领域活动完美整合、无法割舍,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地思考
尽管综合实践基地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在落实劳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尤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全社会都要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离开了劳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面向新时代,基地应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劳动教育,着力加强对劳动教育深刻内涵的理解和发挥自身优势,扎实实施劳动教育,从“五育并举”的战略高度,为重构我国劳动教育体系添砖加瓦。
1.高点定位 明确方向
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是进入小康社会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需要。这需要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设计上下功夫,要在“全面”上做文章。 新时代劳动教育背景下,作为综合实践基地应深入思考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如何进一步科学整合劳动教育与其他领域的内容并凸显劳动教育的价值和课程目标?如何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处理好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分工协作和互为补充,避免同质化实施,从而凸显自身的职能和特色?如何做好基地实施劳动教育的整体规划设计和系统性建设?
2.立德树人 补齐短板
2.1加强现状调研,精研课程内容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方面的差异很大, 各校发展不平衡,保障条件千差万别,综合实践基地实施劳动教育前应深入学校、家庭及其他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等),调查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对当地劳动教育实际做到了然于胸。可能是缺乏生存压力的缘故,这一点并没有得到综合实践基地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只有加强调研,才能在此基础上,呼应国家战略,平衡当地学校、学生乃至家庭的实际需求,改变传统劳动教育思维定式,改革原课程的立意、架构、内容及项目,确立劳动教育独立的课程地位,精心研制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另外,综合实践基地应建立师生反馈及课程项目创新机制,使课程建设永葆活力。
2.2加强师资建设,系统提升能力
基地内部建设必须立足于课程需要,这一点是所有“基地人”的基本共识。就劳动教育来讲,要系统地提升能力,一要解决师资问题,二要解决场地、设施及器材问题,核心问题是师资问题。师资问题包括四方面:数量是否够用?年龄梯度是否合理?能否接受劳动教育的系统培训及考核?队伍是否稳定(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个人理想实现等政策是否带来积极影响)?这四方面的问题解决了,才具备课程设置及教科研的基础,才可能按照课程规划推进课程实施、改进课程评价、创新课程项目,所有相关场地、设施及器材等硬件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配合课程要求并留有发展余地。不限于劳动教育,几乎每个基地都对涉及活动课程内容的所有师资都有刚性需求。这不一定是教师数量不足,而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后,现有培训体系没有有效形成,难以产生保质、足量且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才的缘故。
2.3加强精神引领,凸显育人效果
可以预见的是:一方面,由于社会思想文化环境一段时间内对劳动教育仍有可能持“学校不务正业”的态度;另一方面,学校及教师、家长及学生以应试成绩来评判学校教育的基本态度短时间内难以发生颠覆性改变。这两个方面都会增加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阻力。综合实践基地虽没有类似阻力,但对劳动教育的价值理解和推动宣传上仍存在一定短板。因此,综合实践基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精神引领,营造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学习氛围,强调劳动态度、劳动观念的评价导向,以丰富的内容、新颖的方法、规范的步骤、安全的实施、实在的收获等举措,唤起学校、师生对劳动教育的反思,引起他们内心真正的重视和渴望,从而消除学校“条件不足、困难太多、等靠要”等消极思想,着手真正把劳动教育做起来。要树立信心,相信社会思想文化环境的阻力定会得到根本扭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麗蔚然成风。”比较而言,综合实践基地条件优越、资源集中,在教育活动中应凸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践行“立德树人、劳动塑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观,在“新”劳动教育中起引领、先导和示范作用。
3.加强职能拓展,彰显引领角色
在笔者看来,综合实践基地除了要正确、标准、扎实实施劳动教育外,还应充分发挥自身劳动资源集中、辐射范围宽广等优势,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拓展劳动教育职能:
3.1劳动“大篷车”进校园
综合实践基地可以对临近学校采取直接安排教师、器材设施等送教到校、向学生授课,这种“劳动教育大篷车”方式能迅速解决学校的师资、教材、课程实施等困难;另外,基地还可以帮助学校发掘劳动资源、设计校本劳动教材、开辟校内实训小基地等,这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益。
3.2培训一支兼职队伍
师资缺乏是当前学校实施劳动教育难以绕开的问题,综合实践基地可以为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师资培训出人出力,与教育科学研究部门联合举办其他学科教师的兼职培训,组建一支专门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切实解决学校劳动教育的燃眉之急。
3.3建立家长互动社区
当前家长和社会对劳动教育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共识仍需付诸努力,综合实践基地可以在自己服务的辐射区域内牵头建设一个“家长互动社区”APP。通过学生活动直播平台吸引家长群体,建立基地、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浓厚的氛围、多彩的活动、鲜活的事例,促进家长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和认识高度不断提升,倡导家庭、社会发挥力量,统筹利用各方资源支持劳动教育。探索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学生劳动评价机制。同时通过APP平台反馈机制,筛析、利用有效信息,加强、改进和完善基地各类建设和服务。通过综合实践基地的超前探索、积极创新,为各类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提供有效支撑。
3.4发挥校际桥梁作用
一方面,综合实践基地还可以充分发挥与各中小学、社会各界之间密切联系的优势,发挥校际桥梁作用,积极推动城乡学校合作和校企合作,为各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寻找路径、发挥特长、添砖加瓦。
另一方面,由于综合实践基地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其课程建设不可忽视。
3.5传统和现代相结合
不仅要重视传统的劳作式的劳动教育方式, 更要重视现代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的劳动教育, 从而构建起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就绝大多数综合实践基地来说,目前已经将自然地理、民俗传统等与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了很好的整合,在凸显原特色的同时,应着力开发与未来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劳动教育内容。
3.6实施路径多方整合
不能因为要确立劳动教育独立的课程地位就拒绝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学科的整合。与此相反,综合实践基地应有意识地在专门的劳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研学实践活动、学科课程、基地日常生活、家务劳动、社区服务、职业体验等一切教育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和价值理念,彰显“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特征。
3.7做实学生劳动评价
活动过程中,学生在综合实践基地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处处都有教育、处处都是教育。笔者所在单位二十年的实践证明,在综合实践基地建立一个科学、多维、多元的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并执行是完全可行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课程管理需要有连续性,不能有断点。综合实践基地可以把这段时间学生参与劳动的真实状况及其相关评价材料整理给学校,但学校是否还有其他时间段的评价材料(比如校内劳动、家庭劳动、社区劳动等)加以充实?另外,作为独立课程,劳动教育评价如何计入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了综合实践基地的能力范畴。但这仍然值得关心,因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其应有与之匹配的评价制度。一个可以影响升学、就业的评价结果的使用势必会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只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课程管理才可能真正做实学生劳动评价,只有做实了学生的劳动评价,劳动教育才做实了。
人世间的一切成就 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广大校外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证明,综合实践基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伟大实践中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陆健.综合实践基地落实劳动教育目标的现实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236-237.
[2]李强.基于“三情”,依托“统整”,落实“实践”——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抓手,扎实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农村教育,2016(10):30-31.
[3]冀晓萍.劳动教育将全面突围[J].人民教育,2015(17):30-33.
[4]任志锋.以体力劳动为主加强劳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20(08):61-66.
[5]朱凤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J/OL].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6[2020-08-14].
[6]戴家芳.勞动教育彰显制度优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8-05(006)
作者简介:潘卫成,(1970.3.17-),男,江苏如东人,汉族,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