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五脏各有"官职"(上)
2020-09-12李兴广徐文婷
李兴广 徐文婷
中医认为,心、肺、肝、脾、肾这“五脏”是一个整体,相互关联、共同作用。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将人体比喻成一个国家,根据五脏特点为其分配了“官职”,形象论述了各脏腑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心:君主之官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古人认为,心影响着全身血脉运行,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在五脏六腑中占有重要的统领地位,故以“君主”比喻。中医所说的心,与西医里的心不完全等同,它既指心脏,也代表了“神明”,即意识、思维与情感等,它的功能状态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正如《黄帝内经》提出的“得神者昌,失神者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思是,心一旦出现异常,会影响到神志,出现失眠多梦、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时其他脏腑也会跟着有危险。另外,中医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说法,当身上出现痒的症状时,也可能是心出了问题。
夏季气温高,火热之邪容易对心造成损伤,导致烦躁不安、免疫功能下降等,此时要多注重养心。养心先养神,建议保证充足睡眠,中午可适当小憩,能敛养心气。饮食上,多吃点红色和苦味食物,例如红豆、山楂、番茄、苦瓜、莲子心等,这些食品有助清心火。在“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中,唯有喜是积极的,能使人气和志达。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常常焦虑郁闷,建议尽量调整好情绪,避开其他“六情”;主动寻找生活乐趣,做些能让人“喜”的事情,例如适当运动、书法绘画、游山玩水等,但要注意不能过喜,以免给心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肺:相傅之官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即宰相,文官之首,君主之下,百官之上;“傅”即太傅,君主之师,两者都是辅佐君主的。虽然心的地位最高,但从人体结构上看,肺与心一样,都位于膈上,且位置高于心,故中医把肺称为五脏六腑的华盖(古代帝王车上的绸伞),意指其有覆盖和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肺主气、朝百脉,人的一身之气全由它来主管,还有宣发和肃降的作用。因此,肺能辅佐心君运行气血,并将水谷精微均衡、有秩序地分配给各个脏腑,也就是“治节”。
由于肺与外界相通,病邪外侵时首当其冲。尤其秋天气候干燥,易耗损阴津,进而导致干咳无痰、口鼻和皮肤干燥等症状。因此,秋天要格外注意润肺养肺,多吃一些银耳、梨、荸荠、葡萄、蜂蜜、百合等食物,多补充水分,少食辛辣、烧烤、油腻的食物。《黄帝内经》给出了秋季养肺之道:“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思是说,秋天要顺应自然,早睡早起,让情志保持安定平和,收敛夏天时向外宣泄的神气,以便肺能保持清肃的状态。
脾:谏议之官
“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谏议是古代非常重要的官位,享有将善恶之事直面禀报君主的特权,因此他们更善于发现问题且考虑周到,即“知周”。对照现代社会,谏议之官就如同检察机关,脾在人体中就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中医里的脾和西医的脾脏也不完全等同,它秉性中正,不偏不倚,關心身体的方方面面,并及时将问题传递给“君主”。若脾功能受损,既不“知周”,也不“纳谏”,身体中出现的暴病、恶病便不易被及早发现。
脾负责机体的运化,统摄血液,若脾虚,机体运化无力,就会导致腹胀、大便稀、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因此,脾虚者忌吃性质寒凉、味厚滋腻等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比如,要少吃冬瓜、海带、螃蟹,多吃小米、黄豆、山药等益气健脾食物。脾与长夏之气相通,所以长夏养护脾胃正当时,注意不要吃得太多,七分饱即可;避免着凉,不要满身大汗后吹风;脾喜燥恶湿,可以每天泡泡脚,促进气血运行,驱除湿气。
(李兴广、徐文婷/文,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