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影响研究
2020-09-12王艺咨
【摘要】腾讯的Dream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AR、VR新闻,算法推荐,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全面渗透是近年来的一个现象级的发展。一方面,它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实现内容的个性化推送,给新闻业带来了有利影响。但另一方面,它又造成了新闻伦理、新闻价值被忽视的问题。因此,了解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影响就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业;影响
【作者简介】王艺咨:四川武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4-141-03
Abstract: Tencent's Dreamwriter, Xinhua News Agency's Quick Pen Xiaoxin, AR,VR News, algorithm recommendation, the overall penet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news communication is a phenomenon-level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On the one hand, it improves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news, realizes the personalized push of content, and brings a beneficial impact to the news industry. But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caused the problem of news ethics and news value being neglected.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journalism.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 人工智能在新聞领域的典型应用
首先,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典型应用体现在新闻采集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传感器来实现信息的采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信息采集的效率。此外,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方面的应用主要是机器人生产新闻,如国内腾讯的Dream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今日头条的Xiaomingbot。都能快速的抓取信息,完成内容生产。在新闻分发方面则主要利用算法推荐技术,实现个性化推送,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以算法推荐为主的新闻聚合平台主要有: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Buzzfeed。目前,人工智能在新闻体验方面的应用主要是VR、AR新闻,可以提升用户的沉浸式体验,使其身临其境。如纽约时报的《流离失所》、《雪崩》,CGTN的《功夫传奇:揭秘少林》。
2. 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积极影响
2.1 内容生产效率提升
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则是机器人写作。2017年8月,四川九寨沟发生7级地震。震后25秒,一条由机器人撰写的新闻就发布了出来,包括震中地形,速报参数等等,及时迅速的发布了地震的相关信息。
事实上,自2011年美国Narrative Science公司的新闻写作软件出现以来,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在财经、体育等专业新闻领域开始机器化写作,国内腾讯的Dream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今日头条的Xiaomingbot等写作软件也开始了常规化运作。
虽然新闻从业者对于机器人写作存在一些质疑,例如缺乏人情味,缺乏内容深度等,但其在一些专业领域的应用确实能极大的提高内容的生产效率,如财经新闻、体育赛事报道、突发自然灾难性报道。另一个好处则在于,当新闻从业者们从这些机械的内容写作中解放出来,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深度报道或专业评论。
2.2 场景化、智能化推送
智能化媒体能更好地洞察每个个体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与需求,并智能推荐其所需要的信息与服务。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是有差异的,而构成场景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空间与环境、用户实时状态、用户生活惯性、社交氛围等,对用户所处的场景的洞察与分析,将依赖于包括可穿戴设备在内的移动终端以及处于各种时空环境中的智能化物体。
伴随着场景化、精确化用户分析的,是用户与内容之间的智能化匹配。各种智能物体不仅可以为用户场景分析提供数据或依据,也能作为新闻接收的终端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的信息获取。
2.3 新闻分发个性化
在国内,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为代表的新闻聚合平台主要依据算法推荐为用户推送新闻,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强用户粘性,为平台带来更多的流量和收益。
尼葛洛庞蒂早在1996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中就提到了“我的日报”。基于算法技术为基础的个性化推荐,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画像,用户的过往点击等实现信息的个性化推送,真正做到“千人千面”。如今,除了新闻聚合平台会利用算法推荐技术为用户量身定制新闻,一些新闻视频客户端也会如此,不同用户接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为用户打造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新闻日报”成为了可能。
2.4 新闻体验临场化
VR新闻能够带给用户身临其境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更设身处地的体会当事者的心情。如《纽约时报》的一篇著名的VR报道《无家可归的孩子》,用户通过这种形式能更深切的体会到难民的心情。
尽管以往的电视直播在视觉上传达了一定的“现场感”,但观众与现场的关系是基于二维画面的“观看”,这种现场感是建立在经过加工的现场上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一种虚假的现场。而新的技术将创造媒体用户与现场的新关系——“临场”,即进入现场。
网络视频直播、VR和AR等新技术可以从不同方面推动新闻用户在新闻事件中的“临场感”或“进入感”。尤其是VR/AR,它们可以营造出让用户在三维空间里直接“到达”现场的体验,让用户360度沉浸于现场。
3. 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消极影响
3.1 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如今,以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等为代表的平台,主要通过“个性化推荐”为用户进行信息推送。虽然这种私人化、定制化需求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用户,但长此以往,用户会疲于思考,只习惯于接受自己感兴趣,与自身观点一致的信息,最终被困在像蚕茧一样的桎梏之中。用户在这样的环境下,又容易产生回音壁效应,即信息或想法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得到加强。长此以往,人们会逐渐变得偏激,无法接受与其相悖的观点。最终加剧群体极化,不利于社会整合,导致社会撕裂。
3.2 新闻伦理
如今,AR、VR新闻已经越来越普遍,其所带来的临场化体验与观看普通平面新闻的感受大相径庭,它一方面能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这种体验,让人分不清虚拟与现实。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给了用户一个完全全新、新奇的体验,但由此所造成的一些新闻伦理的问题不容忽视。如此前一段关于美国议长南希·佩洛西的举止奇怪的视频在Facebook上广泛传播,事后被证实这段视频是用Deepfakes制作的假视频。该视频运用AI换脸技术,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让人难以分辨。
此外,VR新闻“第一人称”的“在场感”容易诱发片面情绪化舆论滋生。VR新闻营造显化“在场感”效果越强,受众心理感受度就越强,沉浸其中并对眼前“事实”充分信赖,很多时候会以直接感官体验代替头脑理性思考,誘发情绪化的舆论,长期处在VR新闻信息环境下,甚至会对人的认知与行为造成情绪化、冲动等不良影响。
3.3 新闻价值被忽视
由于个性化推送,受众接收到的新闻往往是自身感兴趣,符合自身口味的相关内容。因此,娱乐、色情新闻被更多的推送到用户面前,更有价值的新闻却被忽视了,如政治 、经济类新闻,可能由于受众点击率不高,得不到更多的推送,曝光量就会下降,因此造成了新闻质量的下降。如果一个新闻客户端所推送的全都是色情、血腥或者娱乐化新闻,那么对于整个社会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如果任由其发展,而不进行人工干扰,那么受众便不利于接受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对于整个新闻业而言也是及其不利的。
4. 总结
无疑,人工智能在给新闻业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对此,有人持消极态度,认为新闻从业人员会因此失业,不利于社会整合等;当然也有人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认为人工智能对新闻业而言是利大于弊。的确,人工智能对于新闻业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但对于人工智能,我们不能用非黑即白的眼光去看待。
对于人工智能对于新闻业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首先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方面进行一定的干预。例如在应对算法推荐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时,媒体可以加强人工把关,对于过多同质化的内容进行筛查、删减。增加对于政治、经济、法律类新闻的推送,避免用户接收到的信息过于单一。在面对诸如AI换脸技术制作的虚假新闻时,也要加强人工审核,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让用户接收到更多高质量的新闻。第二,人机协作,更好的服务于新闻业。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广泛应用给新闻从业人员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如AI主播、机器人写稿。 但由于机器本身缺乏一定的人情味、缺乏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报道与分析的能力,记者就可以发挥出自身的优势。记者可以利用机器人快速的写作能力,对信息的采集、整合能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深度写作与剖析方面,就能更好的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第三,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应的立法。明确媒体、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于用户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通过立法也助于对算法偏见进行监督。从而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新闻业。
参考文献:
[1]彭兰.未来传媒生态:消失的边界与重构的版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1):8-14+29.
[2]张洪忠,石韦颖,刘力铭.如何从技术逻辑认识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J].新闻界,2018,(02):17-22.DOI: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8.02.003
[3]彭兰.更好的新闻业,还是更坏的新闻业?——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新挑战[J].中国出版,2017,(24):3-8.
[4]喻国明,兰美娜,李玮.智能化: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兼论“人工智能+媒体”的基本运作范式[J].新闻与写作,2017,(03):41-45.
[5]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J].国际新闻界,2016,38(11):6-24.DOI:10.13495/j.cnki.cjjc.2016.11.001
[61]胡晶晶.人工智能对新闻生产影响的研究现状分析[J].记者摇篮,2020,(05):131-132.
[7]赵双阁,高旭.VR技术应用新闻实践的伦理困境及其突破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8,(08):65-69.DOI:10.19393/j.cnki.cn11-1537/g2.2018.0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