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书:用耳朵去“阅读”
2020-09-12曹颖
曹颖
如今,越来越多人爱上了听书。第1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31.2%的国民有听书习惯,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听书率较上年平均水平分别提高4.3%和8.5%。有声书主播通过发挥声音的想象力,让听众充分感受到书籍自身价值之外的演播艺术价值。
喜马拉雅总编辑殷启明早年接触中国的出版机构谈有声书合作时,感受到对方的顾虑:同样的内容,用户听了有声书,会不会不买纸质书和电子书了?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称,2020年全球有声书市场将增长25%,达到近40亿英镑(约合363亿元人民币),销量有望超过电子书。但相比电子书,有声书对纸质书构成的威胁有限。2018年,英国纸质书销售额比五年前增长8%,占纸质书和电子书市场份额的80%。
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主动与有声阅读平台合作。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提倡“全版权多形态”方针,在版权允许情况下,會同时制作电子书和有声书。目前上海译文已经制作了大约240个有声书作品,是有声书市场里产量领先的出版社。
新经典创新实验室音频出版主编刘恩凡向记者分析,适合有声化的文学经典有三个特点:“第一,知名度较高,在纸书端有较好的受众基础;第二,可读性较强,转化成声音产品,更有追听感;第三,字数较多,长篇巨制在有声端一定优于短小精悍的作品。”
懒人听书将出版物有声化时,则会衡量流量、收入、品牌和社会效益。例如,《红船》这类主旋律作品更看重其社会教育价值,因此对投入产出比要求低;而《白鹿原》《活着》等经典文学作品,则期望其能为平台创造流量价值或收入价值。
听和看的需求时常相辅相成。白云出岫(编者注:“中国古典文学全文朗读”制作者钟华)学习古典文学时,一直希望能听到朗读版,但那时录音很少,只有几位名家读过中学课本中的一些篇目。于是,非专业出身的他开始自己录制有声书。他在不惑之年立下计划,二十年完成一千小时古典文学作品的录制。如今,他已远远超过目标,录了三千多小时,最近正在录制“二十四史”中的明史与晋书。
白领叶涵更觉得阅读是一件孤独的事。同窗好友喜欢聊八卦,身边同事看的多是孩子辅导书、耽美或者青春小说,她很难找到同道人分享阅读的快乐。是听书让她重获美好。“在听书的过程中,其实是感受别人分享的过程,发现有很多我不认识的人这么热爱书籍,原来自己热爱的书目也是有人读的。”
浮躁焦虑时,她也会坐在书桌前,通过阅读纸质书来平复情绪。她总结自己的阅读习惯:文学类作品或者学术类作品适合纸质阅读;有趣味性的人物传记或者心理类、治愈型、引导型书籍适合听有声书。“听书会存在不连贯的问题,我每次再听的时候会倒回去从有记忆点的地方听起。所以选择书目很重要。”
从传统出版进入有声出版,刘恩凡认为各种阅读形态都会有自己的发展。“电子书发展的过程已经向我们证实了,电子书并不会冲击传统出版业,有声书其实亦然。不同的载体有不同的受众,无论纸张、电子屏还是声波,以不同的方式输出的,都是同一部作品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