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研究
——基于中国城市群的经验分析
2020-09-11张君
张 君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桂林541004)
一、引言
现行的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体系下农村和城市成为两个独立的部门,重工业的生产部门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部门则为城市生产部门输入资源[2]。由于工业生产部门的劳动力由城市提供,当时的户籍制度又切断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之间缺少流通,形成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1978年以后,市场经济空前发展,户籍管理制度开始发生松动[3],促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但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工在城市不能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医疗和社会保障福利,这又从某种层面上抑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导致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进一步延续。
城市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有效弥补现行户籍制度的短板,对于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影响[4]。通过城市化的推进,日益深入农村的科学技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进而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5]。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政府更偏向于将资金投入到经济效益高的城市,在财政收入恒定的条件下,必然导致农村资金投入相应减少[6]。农村部门由于资金匮乏,相应的投资和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将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增长,进而影响农村家庭收入的提高,又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我国的加工制造业大多数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导致第二产业向这些东部沿海城市集聚,这是这些地区之间收入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7]。保罗·克鲁曼[8]将经济系统的影响因素分为内生和外生变量,内生和外生变量共同作用形成特有的经济空间结构。在以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为假设的条件下,得出空间集聚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将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比作物理学中的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两种力量共同影响着厂商的空间定位,从而推动产业的集聚,造成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城市化是我国目前打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城市化的进程会促进三大产业合理分工,产业结构因此得到进一步的优化[9]。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必然会引起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推动人、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提高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当然,这也导致了农村地位的降低[10]。“中心—边缘理论”认为:在整个经济地理系统中,城市处于支配地位,而且是核心地区。而农村等城郊地区则不断向城市提供资源,农村的地位将逐步下降,走向衰败的状态[11]。产业结构对城市化进程起着正面推动作用,同时政府实施的干预政策,如价格控制政策、产业政策等都会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其作用机理是干预政策先影响各产业部门份额的组成,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动,间接来影响城市化[12]。
总体来看,关于城市化、产业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大多数是关注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等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13]。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够降低城乡收入的差距,大量的实证分析也支撑了这一观点[1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5]。城市群的崛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标志,事实上,城市群也是通过聚集生产要素实现的,因此,研究中国的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有助于理解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资源和要素的整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能够为我国下一步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价值。但目前为止,国内外很少有人将此三者放入中国城市群体系中进行研究,丁志国等[16]只研究了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两者之间的关系;张国强等[17]虽然研究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缺少理论模型作为支撑,研究的地域范围也只是某一省域之内,不具代表性。本文通过中国城市群的经验来分析产业结构、城市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群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和解决目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理论模型
(一)模型基本假设
1.参考Krugman核心—边缘模型[18]做法,假设经济中只存在两个部门: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同时,假设两个部门的劳动者数量分别为Lu和Lr,在不存在失业的情况下,代表了城市和农村人口。因此,城市化程度为:
2.经济中存在大量竞争厂商,且生产厂家的生产函数满足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本文中将城市部门看做是工业部门,主要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农村部门看做是农业部门,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生产活动。因此设城市部门的生产函数为:
其中,Y、K、L分表代表总产出、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Ar、Au表示两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α、β分别表式城市部门和农村部门的资本产出弹性和外部融资资金的产出弹性。且1>α>β>0。
3.假设所有的厂商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得到劳动的实际工资收入等于边际产品成本。劳动产品成本长期均衡时,企业纯利润为零。
4.假设只有一种最终产品为Q,还存在两种中间产品是资本与技术型产品Qu和劳动加工型产品Qr。因此,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二)模型动态分析
最终产品部门利润最大化需满足:
其中,Pu和Pr分别为在城市和农村两部门的产品价格。
依据(6)式的约束条件,建立拉格朗日方程L,分别求导,得:
而劳动力实际工资W与产品出厂价格P之间关系为:
其中,au是以工业劳动力数量为度量的单位边际成本,ar是以农业劳动力数量为度量的单位边际成本。
将(9)(10)代入(8)式中,得:
联立所有方程,得:
对(13)式进行求偏导,得:
从(14)、(15)、(16)式中可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减小;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城市化。
命题: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促进作用;城市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降低作用。
三、样本、数据与变量选取
本文参考了方创琳[19]的相关研究,将23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7—2017)。
四、实证模型检验
(一)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产业结构(IS)[20]。本文选取第二和第三产业总产值占比值作为测量指标,分别记为IS2和IS3。
城市化(UR)。选择城市化率作为测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这也是常用的做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21],其中,城市化率等于城镇人口和总人口的比值。
城乡收入差距(IG)。许多学者把基尼系数和泰尔系数作为测量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考虑到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群,地区之间人口结构差异较大,有必要将人口考虑进来,因此选取泰尔系数作为测量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在(17)式中,theili,t表示的是i地区t年的泰尔系数;Pi表示i地区人均总收入;Zi表示i地区人口总量;j=1表示城市,j=2表示农村。
(二)面板数据检验
首先要对变量进行统计性描述(见表2),以确定数据是否符合研究的要求。
本文从中国城市群的整体进行研究,同时考虑到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又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群进行研究。
全国层面23个城市群的面板回归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第二、三产业比例增加,即产业结构升级,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在对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分析中发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发现城市化系数绝对值比产业结构系数要大,在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上,城市化水平提高要强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通过城市化这一中间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作用。
表1中国23大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
表2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东部地区城市群的面板回归结果中,东部地区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比全国层面的高,城市化水平的系数在5%的检验水平显著为正。这说明,东部地区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对于城乡收入差距有降低作用,由于系数较大,作用效果大于全国城市群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的系数在检验水平下显著,且为正值。同样表明产业结构的升级使Theil值增大,由于东部地区城市群系数相对全国城市群来说较小,使其作用效果也相对较小。
中部地区城市群的面板回归结果中,产业结构回归系数为显著为正(在1%和5%的检验水平上),且绝对值小于全国城市群,表明了中部地区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升级能扩大该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影响力低于全国城市群。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通过城市化中介作用能够缩小城乡差距。城市化水平的回归系数通过了5%的检验水平,为负值,系数绝对值也大于全国城市的水平。这说明,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对于城乡收入差距有降低作用。
西部地区城市群的面板回归结果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第二产业结构与城市化水平相乘项回归系数为负值,但其不显著。说明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通过城市化作为中介的效应不显著。而产业结构的系数为正,且显著。这个结果说明,在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对于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同样有增强作用。城市化水平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在城市化水平对于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西部地区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这也解释了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也相对较小。
五、结论与讨论
在理论模型构建的基础上,研究产业结构、城市化和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关系,并运用中国23个城市群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其城市化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将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这种作用机制具有反馈效应和中介效应,这是因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能够推动城市化进程,通过城市化这一中介变量,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城市化以及城乡收入差距这三者之间影响作用,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群中作用的大小不一样。如,城市化水平对于城乡收入差距有降低作用,但是东部地区城市群城市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同时,本文只选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作为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一方面本文研究对象是中国城市群,有别于一国之内或省域内的研究。另一方面是第一产业在中国城市群中所占比例很小,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一部分学者认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的比重提高将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2],本文不反对其观点,也不完全赞同其观点。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城市化这一中间作用,确实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一定作用。在理论部分,本文讨论了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结果认为,产业结构升级直接扩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这一作用机制能够从国外学者研究中考证[23](P162)。
本文的实证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影响大于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意味着我国推动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是解决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虽然同时用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来证明三者之间的关系,但城乡收入差距不仅仅受城市化、产业结构影响,也受政治制度、历史因素等多方面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因素无法用经济指标衡量。此外中国城市群分布地域广,彼此之间相差很大,期待学者能对此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思路。
六、政策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其发展能够促进城市吸收更多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在劳动力的迁移过程中促进非农化,一方面能够加快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制造业能够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对解决目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有重要意义。
第二,全面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主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它能够弥补第二产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的不足。发展第三产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既要以传统服务业为支撑基础,也要鼓励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对吸收就业有突出贡献的行业,要给予税收财政方面的照顾。在产业布局上,给予引导,形成产业之间健康发展的新格局。
第三,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在保持原有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同时,进一步有序推进城市化发展。打破目前城乡资源分配不均的局面,重点发展落后乡镇,增加对乡镇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其投资环境。发挥城市对周边经济辐射效应,带动其周边小乡镇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
第四,统筹东部、中部、西部发展。始终坚持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加大对西部财政投入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人才和技术向西部转移。挖掘中西部特有的产业,并依托其特有的产业发挥优势。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制度,促进中西部经济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