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内耳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性

2020-09-11于阅尽黄卫郝亚楠高轶昳李佩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年17期
关键词:内耳管径突发性

于阅尽 黄卫 郝亚楠 高轶昳 李佩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上海 200137)

突发性耳聋是听力障碍的一种常见类型,指因突然发生的原因引起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患者的听力少则数分钟、多则数小时将降低至最低点,患者可伴眩晕、耳鸣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1〕。目前认为,引起突发性耳聋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血液循环障碍、病毒感染、肿瘤、创伤、自身免疫、变态反应等〔2〕。突发性耳聋患者多伴不同程度的内耳微循环障碍,这种内耳微循环障碍既包括内耳血管痉挛、改变、栓塞、血栓等,也包括血液、血管、血流动力学等异常,是直接导致耳聋发生的主要原因〔3〕。目前,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以改善患者内耳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目标,但因疾病发病机制不明确、病因复杂,受较多因素影响,不同患者微循环障碍程度不同、病机病因不同,因此预后也有较大差异〔4,5〕。可见早期评估突发性耳聋患者内耳微循环障碍情况极为关键。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内耳具有免疫应答能力,其淋巴囊被认为是内耳处理免疫潜在地,推测突发性耳聋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6〕。本研究主要观察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表达情况,旨在分析Ig水平与患者内耳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知情,且批准研究开展。病例选择时间为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120例,并采集同期在医院接受常规体检并证实为身体健康的老年人4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纳入标准:①符合《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5年,济南)》〔7〕中相关诊断标准;②伴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耳鸣、眩晕等症状;③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糖尿病史患者;②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③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④原发性脏器损伤患者;⑤有心脏支架、金属假牙、起搏器、碘制剂过敏患者;⑥颅内出血、膜迷路积水、梅尼埃病、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⑦1 w内服用扩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的患者;⑧伴有心理疾患、精神疾患等可能无法很好的配合研究实施的患者。剔除研究中出现研究中断、死亡、失访等患者。12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男51例,女69例;年龄60~85岁,平均(70.12±5.21)岁;体重44~78 kg,平均(60.14±5.11)kg。健康对照组男17例,女性23例;年龄60~85岁,平均(70.34±3.11)岁;体重45~79 kg,平均(60.34±4.12)kg。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根据突发性耳聋患者病情程度进行分组,全部受检者均接受Ig水平检查,并采用内耳道核磁共振扫描,测定各内耳微循环障碍相关指标水平。

1.2.1分组方法 参照《耳鼻喉外科学》〔8〕中耳聋程度评价标准:轻度:听力降低26~40 dBHL,中度:听力降低41~60 dBHL,重度:听力降低61~80 dBHL,极重度:听力降低>80 dBHL。

1.2.2Ig水平检测 包括IgA、IgM、IgG。全部受检者在治疗前采集血清(晨起后空腹状态下采集)5 ml,经3 000 r/min转速离心15 min后,取上清液,使用Roche Modular DP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Ig相关指标水平表达,由生化分析仪自动计算检测结果,单位为mg/ml。

1.2.3内耳道微循环障碍相关指标检测 受检者均接受内耳道磁共振扫描,扫描时取卧位,由影像科专业人员对操作步骤与检查期间的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检查所用仪器为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的Magnetom Verio 3.0T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经标准8通道头颅线圈扫描,在工作站对原始图像实施处理后测量所得数据,相关指标包括小脑前下动脉、内听动脉、基底动脉等管径,各指标共测量2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t、χ2检验、方差分析、SNK-q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耳聋程度分布 120例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经评估,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分别为25例、31例、40例、24例。

2.2Ig水平 健康对照组IgA、IgM、IgG水平整体均高于突发性耳聋患者,随着突发性耳聋患者耳聋程度加重,其IgA、IgM、IgG水平呈下降趋势,但轻度组与中度组、重度组与极重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5组Ig水平比较

2.3内耳微循环各动脉管径 健康对照组内听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内耳微循环各动脉管径水平最高,后由高至低依次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极重度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5组内耳微循环各动脉管径比较

2.4各主要Ig水平与内耳微循环各动脉管径水平相关性分析 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Ig水平与内耳微循环障碍各主要动脉管径间均呈正相关(均P<0.001)。见表3。

表3 各主要Ig水平与内耳微循环各动脉管径水平相关性检验结果

2.5一般线性回归分析 经一般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得到IgA、IgM、IgG对应线性方程,分别为:Y=12.703+3.010X、Y=12.703+4.372X、Y=12.703+6.125X,各Ig水平可能与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内耳微循环障碍有关,可能是内耳微循环障碍发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4。

表4 各Ig水平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内耳微循环障碍影响的一般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 讨 论

目前,突发性耳聋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受较多因素的影响,患者的预后、疗效等差别大。现有的研究认为,突发性耳聋的发生与发展多与机体内耳血液供应发病期间出现的异常改变有关〔9〕。当内耳血液供应发生改变后,内耳将发生微循环障碍,这种障碍既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栓、栓塞,还包括血液、血管成分与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但目前国内与突发性耳聋患者内耳微循环障碍相关的数据研究是少见且稀缺的〔10〕。

既往的研究认为,内耳是一种免疫赦免器官,但近几年国内外学者认识到内耳并非是免疫赦免器官,内耳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可能与免疫因素相关〔11,12〕。因本研究在纳入患者时已将合并各类免疫性疾病患者排除,尽可能地规避一切可能对Ig水平产生影响的因素,故结果的真实度相对较高,推测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病情程度可能与机体免疫力有关。任基浩等〔13〕早在1991年的研究中发现,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8+水平升高,在给予患者免疫调节剂治疗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升高,CD8+降低,该结果提示突发性耳聋患者可能存在细胞免疫功能障碍。

在致病原(抗原)的刺激下,机体T淋巴细胞、抗原递呈细胞、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将相互发生作用,筛选出对应的B淋巴细胞发生克隆,再通过活化、增殖与分化等过程,最终转变为浆细胞,其中一部分活化B细胞将向记忆细胞转变,合成并分泌各类Ig进入到血循环内〔14,15〕;机体外周血Ig将经血脑屏障再经血迷路屏障进入到内耳,以升高内耳外淋巴液Ig浓度,形成一种免疫蛋白高表达内环境,以保护内耳不受致病原的侵害〔16〕。而此时,若机体内IgG、IgA、IgM等水平降低,尤其是IgG,其是机体抗感染主要抗体,可以激活补体途径,与巨噬细胞结合产生调理效果,此时若该Ig水平降低,将破坏内耳正常的Ig内环境,内耳对致病原侵袭的抵抗能力随之降低,容易受病原侵袭,故发病风险升高〔17,18〕。内耳微环境障碍是突发性耳聋患者合并主要功能性障碍之一,与患者耳聋程度呈正比,在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中,纠正患者内耳微环境障碍是主要目标之一。但目前,突发性耳聋患者内耳微环境障碍的评估主要依据磁共振检查,缺乏理想的实验室指标。因Ig水平与突发性耳聋患者耳聋程度间的相关性已被证实,故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Ig水平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二者间呈正相关,且经线性回归作回归方程也发现二者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且Ig水平还可能是患者内耳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故推测可以将Ig用于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内耳微循环障碍的评估。但因研究无较多循证依据支持,加之纳入患者均为老年人群,老年人本身便存在一定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故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还有待验证。

猜你喜欢

内耳管径突发性
某660MW电厂主蒸汽及再热蒸汽管道管径选择分析
大管径水平定向钻在沿海滩涂施工难点及措施
大管径预微导纠偏防护窗顶管施工技术研究
恐龙内耳的秘密
大管径大折角热水供热管道设计方案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国家教育考试的应对策略——以甘肃省为例
重听的饮食治疗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