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软土地区基坑变形监测分析研究
2020-09-11宋彦杰
文/宋彦杰 岳 彬
天津滨海新区自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海水进退、河流迁徙改道等形成了包括海相淤积、泻湖相沉积、河流冲积、三角洲沉积等多种成因的地基土,地质条件复杂。轨道交通B1 线为滨海新区第一条开工建设地铁线路,之前无地铁基坑施工经验,为此,本文以B1线某地铁车站为依托,对其施工过程中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地铁车站施工期间基坑变形规律,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地质特点
车站所处地段属冲积平原,地形较平坦,影响范围内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全新统上组陆相冲积层、全新统中组海相沉积层及全新统下组沼泽相沉积层。基坑开挖范围内①1杂填土、①2素填土、⑥2-1淤泥质黏土、⑥2-2粉砂、⑥2-4淤泥质黏土、⑥3粉砂、⑥4粉质黏土和⑦粉质黏土;基底以下地下连续墙范围内土层主要为⑧1粉质黏土、⑧2砂质粉土、⑨1粉质黏土、⑩1-1黏土和⑩1粉质黏土。
场地表层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埋藏较浅,勘测期间,初见埋深2.0~2.8 m(高程0.44~-0.01 m),静止埋深1.30~2.40 m(高程1.23~0.47 m)。第一承压水层主要为全新统第Ⅱ陆相河床~河漫滩相沉积层砂质粉土、粉砂(地层编号⑧2),水头埋深6.20 m,相当于大沽标高-3.40 m。第二承压含水层主要指上更新统第Ⅲ陆相河床~河漫滩相沉积层砂质粉土(地层编号⑨2),拟建场地缺失该层。第三承压含水层主要指上更新统第Ⅱ海相滨海~潮汐带相沉积层粉砂(地层编号⑩2),第四承压含水层主要指上更新统第Ⅳ陆相河床~河漫滩相沉积层粉砂(地层编号○12),第三、四承压含水层水头埋深13.30 m,相当于大沽标高-10.50 m。
1.2 基坑支护体系及开挖方案
车站主体为12 m 宽岛式站台,两层双柱(局部单柱)结构,总长度为539.7 m,标准段宽度为21.1 m,高度为13.89 m,有效站台中心位置顶板覆土厚度约4.0 m。基坑标准段深约18.14 m,围护结构采用0.8 m 厚地下连续墙,地下连续墙入土深18.36 m,入土比约1.01,围护结构设5 道支撑,其中第一道为800 mm×1000 mm 混凝土撑,水平间距6 m,其余均为φ800 mm、t=16 mm钢管支撑,水平间距3 m。
距基坑最小水平间距18.86 m 有一座4 层框架结构建筑物,建筑物基础采用φ400 mm 预应力管桩,桩长22.5 m。
2 基坑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等级为二级,具体的监测项目包括:周边建筑物沉降及倾斜、地表沉降、支撑内力、围护墙顶水平和竖向位移、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地下水位等。
围护结构墙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点与墙顶部水平位移测点共用,每隔20 m在围护结构墙顶部布设竖向位移监测点,共布设58个监测点。直接绑扎测斜管固定在支护墙钢筋笼上进行墙体水平位移监测,每隔一个地表断面布置一个测斜管,特殊部位(如阳角等)适当调整距离布置,共布置34个监测点。地表沉降监测点布置在基坑周边2倍开挖范围内,按照间距20 m布置监测断面,共58个监测断面,每个断面5个监测点,共279 个地表监测点,测点间距从基坑围护墙外侧起,按照2、4、8、10、12 m 布置。有桩基础建筑物可不设置建筑物倾斜监测点,沉降监测点布置在建筑物墙体上。
3 监测数据分析
基坑施工期间,对位于同一断面的围护墙顶水平和竖向位移、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地表沉降和建筑物沉降进行分析。监测断面选取见图1。
图1 监测分析断面位置
3.1 地表沉降
在地下连续墙和冠梁施工、降水试验、基坑开挖及结构施工期间,地表沉降变化值见表1。
表1 地表沉降变化值mm
地下连续墙及冠梁施工期间,靠近基坑的测点地表沉降最大,而远离基坑的测点沉降值较小,可见地下连续墙和冠梁施工对地表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范围较小;降水试验期间,地表沉降基本不变,可见在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较好,无渗漏水出现的情况下,降水对坑外影响很小;随着基坑开挖,地表沉降逐渐增大,开挖初期,靠近基坑侧测点变化最明显,测点1 数值最大,测点3 数值最小,但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大,影响范围逐渐向远离基坑处扩大[1];当开挖至第四层土时,测点1和测点2沉降值已达最大;随后底板钢筋绑扎和浇筑过程中,测点1 和测点2 沉降值基本不变,而测点3沉降值逐渐增大,在监测断面两侧底板全部浇筑完成后,测点3沉降值达最大,说明基坑开挖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具有时空效应;开挖至基底时,在0.5H范围内,地表沉降达最大值,0.5H~H范围的地表沉降约为最终沉降值的55%,在监测点两侧基坑底板浇筑完成后,0.5H~H范围的地表沉降逐渐达到最大值[2]。
3.2 围护墙顶水平和竖向位移
在基坑开挖及结构施工期间,地下连续墙顶水平和竖向位移变化值见表2。
表2 地下连续墙顶水平和竖向位移变化值
由于地下连续墙顶采用混凝土支撑且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撑架设及时,因此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连续墙顶水平位移较小。在车站结构施工过程中,由于支撑逐步拆除,地下连续墙顶水平位移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出现在中板施工完成,拆除第三和第二道支撑时。由于基坑的开挖卸载,地下连续墙出现隆起现象,随着基坑开挖的进行,隆起量逐渐增大,当开挖至基底时,隆起量达最大;当底板施工完成后,隆起趋于稳定,随后地下连续墙出现小幅下沉。
3.3 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
在基坑开挖及结构施工期间,地下连续墙墙身最大水平位移及出现位置见表3。
表3 地下连续墙墙身最大水平位移及出现位置
随着基坑的开挖,地下连续墙墙身最大水平位移逐渐增大且最大值均出现在坑底以上0.3H处;当开挖至坑底时,地下连续墙墙身水平位移达最大值。当底板施工完成后,地下连续墙墙身水平位移趋于稳定,随着车站结构的施工,地下连续墙墙身水平位移逐渐减小且最大值出现的深度也随之下降,最大值出现在基坑底附近[3~4]。
3.4 建筑物沉降
测点JGC-13、JGC-14 与基坑最小水平距离分别约18.12、21.95 m,期沉降变化见表4。
表4 建筑物沉降累计变化值mm
由于建筑物距基坑较远且采用桩基础,基坑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较小。基坑开挖对建筑物的影响也存在时空效应,在基坑开挖至基底时,建筑物沉降尚未达到最大值,随着结构的施工,建筑物沉降逐渐达到最大值。
4 结论
1)在软土地区,地下连续墙及冠梁的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不能忽视。
2)基坑开挖对支护结构变形及周边环境影响最大且开挖至基底附近时,各变形值达最大;当底板施工完成后,各变形基本趋于稳定。
3)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具有时空效应。基坑开挖至基底时,对0.5H范围内地表沉降影响最大;0.5H~H范围内地表沉降在基坑开挖至基底后仍有较大的变化,而底板施工完成后,地表沉降基本趋于稳定。
4)基坑施工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时空效应,基坑开挖至基底后应及时施作底板,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5)天津市轨道交通一级基坑变形控制指标:地表沉降≯0.1%H,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0.14%H。本基坑地表沉降最大值为23.9 mm,约为0.13%H,地下连续墙最大水平位移为19.5 mm,约为0.11%H,满足控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