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绛《老王》一文主题探究

2020-09-10朱晓宇

高考·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隔膜主题杨绛

摘 要: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可消弭的隔膜,这是全人类生存中都要面临的普遍主题,而这样的困境也被作家们用不用的文字和表达方式予以阐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这类文章时,教者应引发学生对这类永恒主题予以足够的关注。本文以中学语文教材中杨绛先生《老王》一文为例,探究作者如何将“隔膜”通过文字展现出来,以及“隔膜”产生的原因,和作者为了消解隔膜所做出的努力。

关键词:隔膜;主题;杨绛;《老王》

在文学领域里,所谓“隔膜”,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情感上的不相通和彼此之间的不理解而出现的一种个体的内心感受。这种内心感受往往与孤独、寂寞等词语密切相关联。而面对孤独和寂寞,个体又往往会采取封闭自己、不与外界交流与沟通的态度,抑或是以猜疑戒备等消极心理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丧失了人与人最天然和美的相处方式。基于此,每个个体会以消极甚至对抗的方式处理个体与其他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发的贪婪、怠惰、顾忌、猜忌、骄矜种种后天积习又会加深隔膜之感。

而这样的隔膜之感我们在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中就可以看到种种印记。

一、《老王》中人的隔膜印记

《老王》这篇散文篇幅不长,全文不足两千字,而读者阅读后往往有一种沉痛之感。是因为老王悲惨的经历?是感慨于善良无私的老王最终病死?还是遗憾杨绛没能和老王好好告别?恐怕这都不足以解释我们心里那份沉甸甸的难过。但我们可以沿着这些细碎的感受缕出一条清晰的线索——我们看到的老王没有“亲友”;老王最终“缠了不知多少尺全新的白布被埋在什么沟里”,是“孤独”的病死;杨绛没有真正领受老王的谢意——老王之死和人与人之间那堵“厚壁障”有关系,杨绛之“愧怍”也与此有关系。

1.普通民众之间的隔膜

散文《老王》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普通民众之间的隔膜。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表面上是因为“脑袋慢”,“没绕过来”,“就进不去了”,而这何尝不是对群体排斥个体的写照。人们对老王不了解,亦不愿意去和这个“田螺眼”的老人沟通,而何时人与人正常的群体聚集需要“绕脑筋”才能进入,这不值得每个人思考吗?至于后文提到的“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就更是因为缺乏沟通和隔膜而滋生的对老王恶意揣测。因此,老王在人们竖起的坚垒厚壁下是孤独的。

2.亲人之间的隔膜

在老王失群落伍的惶恐下,还有个因素,那就是没什么亲人。老王有个哥哥,却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文章止笔于“没出息”三个字,“没出息”大概就带来了“没往来”。同是苦难人生却日益疏远,缺乏了相互慰藉的温情,哪怕亲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恐怕也要建立在“衣锦还乡”上,这样异化的状态老王感受的到,因为老王是那样一个敏感的平凡人。在杨绛询问那个破破落落的的大院里面是不是老王的家的时候,老王回答“住那儿多年了”。答非所问,却直指人心——家是脉脉温情的汇流,哪怕没有片瓦,亦可天地为庐,反之则不成立。

3.知识分子和劳苦大众的隔膜

杨绛是一个知识女性,她善良,对老王很好,有真情,但是,有客气、疏远,更多是同情和怜悯。他能和老王一路家长里短闲谈,能关心老王能否维持生活,这让坦诚的老王越发想付出真情——主动代送冰,比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送钱钟书先生去医院“不要钱”;哑着嗓子悄声关心杨绛一家“还有钱吗?”;临终前竟然勉强支撑着来送来鸡蛋和香油……老王和杨绛不是亲人,但待杨绛胜似亲人。老王受到了杨绛一家真心、平等的尊重和关怀,也愿意倾付自己的真情。然而,杨绛回馈老王更多的是“不要他减半收费”,“我一定要给钱”,“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钱)了”……杨绛希望老王领受他的谢意,而杨绛又真的懂了老王的谢意吗?老王所需求的是杨绛一家带个他人与人之间自然的亲近,却不是每份真情的明码标价。相比较,杨绛女儿因老王是夜盲症,毫无计算送老王的“大瓶鱼肝油”却是孩子保有而大人们逐渐丢失的真切关怀。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说过过,回顾自己过去“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事没做”,对老王恐怕也还是始终没有完全卸掉知识分子的身份,和老王开展人与人对等的平等交流。

二、《老王》中隔膜产生的原因

杨绛先生在“隔膜”主题创设的文字写作下所做的努力不仅在于真正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膜与孤独心境,而且还表现出其致力于消除人与人之间隔膜的不懈努力。

这篇散文写作于1984年3月,作为刚刚经历过“文革”又进过“干校”的杨绛,对那一个时代的特殊性有着深刻的感知和体会。由于时代背景所带来的创伤,普通人们在其中也扮演了另类异化的角色,促使了隔膜的产生。

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身份问题并非可有可无。在文学创作中,虽然常常以隐蔽或被遮蔽的形式出现,但是依然可以透过文字感受到它的存在。比如杨绛先生,作为知识分子自有她骄矜的一方面,所以对待老王不能泯去施舍的成分。

然而,作家杨绛并不止笔于书写展现人与人的隔膜,更能自觉地反思、消除隔膜。文中的杨绛并不真正懂得老王,那时寄希望消除隔膜的做法也仅在于补偿老王的经济,“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因此,每想起老王,杨绛总觉得心上不安。多年之后,杨绛发人深思的写下“那是一个幸运(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大抵上是灵性良心的觉醒,回顾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后深切地认识到人和人之间实在是不平等,而這种不平等和疏离极可能是人为制造。

作者简介:朱晓宇(1987—),女,江苏省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文本解读。

猜你喜欢

隔膜主题杨绛
选择
电子“溢洪道”阻止锂电池着火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杨绛守诺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世界最薄锂电池无纺隔膜技术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