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间观寺

2020-09-10陈顺祥

乡村地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贵州建筑

陈顺祥

位于贵阳市中心的黔灵山作为清代初期逐渐兴起的佛教名山,如今已经与现代的城市公园融为一体。每天流连忘返于山水之间的人们,可能大部分已经不去山顶的弘福寺,抑或去了,也不会想像到这座寺庙与贵州佛教史的关系。其实,黔灵山之灵气所在,盖因其山有弘福寺。自古名山僧占多,说到弘福寺,不得不说到赤松和尚。

赤松和尚所处的年代,正是明清交替,战乱频生的年代,也是贵州佛教迎来发展高峰的时代。佛教进入贵州始于何时,至今仍无确切证据。据王立平《贵州佛教史》,西晋末期即有四川僧人由“蜀川牂牁道”经今黔西北前往印度求佛,这条文化交流之道即“蜀身毒道”。唐宋时期,黔北黔东佛教受四川影响而兴。明代,贵州外来移民增多,佛教也随之而入。特别是明末清初之际,永历帝避难入黔,大批明朝遗民也跟随而入。因故国沦陷之痛与抑郁不得志,文人由儒而佛带动了贵州佛教的发展。诚如陈恒先生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中所言:“明季中原沦陷,滇黔犹保冠带之俗,避地者乐于去邠居岐,故佛教益形热闹”。

在这场政治与文化避难的运动中,僧人成了一群特殊的避乱群体。《黔南会灯录》载明季黔僧百余人,其中避乱入黔者有20余人,丈雪、语嵩、赤松等皆因乱避居而阐教黔中。他们既是佛学的思想家,又是播布佛教的实践者,最终成为影响贵州佛教发展的一代宗师。丈雪于南明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1649年)于遵义禹门山开临济禅宗道场,建禹门寺。寺有山门、中殿、大殿、藏经楼等,号称“黔北第一名刹”。禹门寺于咸同年间被毁后,黎庶昌曾进行修复,但之后不久又毁于火灾。今寺庙建筑为近年所建之仿古建筑,已不复古寺之风。语嵩于南明永历十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携徒入息烽西望山。语嵩与其弟子于山上分建八庙,宗风之盛,远播黔省内外。时逢永历帝入滇,明朝遗老赴西望山随语嵩习禅者络绎不绝,钱邦芑等南明旧臣与语嵩为友,互相切磋禅学。语嵩寂后,钱还为其撰写《塔铭》。惜西望山寺宇大多毁于咸同之乱,光绪年间虽然重建了凤池寺等寺庙,但“重建者,因陋就简,无复重楼杰阁之观”。今除凤池寺外,余皆为遗址。

赤松和尚,四川潼川人,法名道领,别号黔灵,赤松乃其字,原俗姓韩,名景琦,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清康熙九年(1670年),赤松杖策游方攀援大罗木山(即今黔灵山),便有了在此建寺宏愿。得到山主罗妙德施舍,赤松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开建寺庙,历一年建成大殿及两厢房屋、僧寮。康熙十三年(1674年)建观音殿。后经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两次建设,到赤松和尚圆寂的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弘福寺已经规模宏阔,声名鹊起。世称黔灵山为“黔南第一山”,弘福寺为“黔中第一佛教丛林”。

弘福寺沿中轴线共有五重:山门、天王殿(弥勒殿)、观音殿(大悲殿)、大雄宝殿(大殿)、毗卢殿(后殿)。毗卢殿左侧为藏经楼,楼下三间为说法堂。五重殿旁有方丈苑、尊客寮、如意寮、云水堂、禅堂、法堂、戒堂、厨仓等建筑。今存诸建筑中,大雄宝殿为唯一的木构建筑,其余均为后期钢砼仿古建筑,有失深山古庙之韵味。大雄宝殿面阔五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重檐四周带廊歇山顶建筑,规制较高。建筑雕梁画栋,翼角塑卷草、鳌鱼,正脊为卷草透空花脊,上塑双龙,宝瓶脊刹。从大梁题记来判断,此建筑应为宣统二年(1910年)重建。

今黔中佛寺现存建筑之历史悠久者,当首推平坝天台山伍龙寺,其次为安顺圆通寺,再者为盘州普福寺。

天台山伍龙寺位于平坝区天龙镇。《平坝县志》载:“天台山寺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白云寺僧所建”。后历经多次扩修,始成今日面貌。伍龙寺由两道山门,寺门,东西厢房,大佛殿,玉皇阁,祖师殿,经堂等建筑组成,雄踞天台山巅,坐东南向西北,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大佛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1.5米,明间进深三间,通进深8.95米,为前带廊穿斗抬梁混合式悬山青筒瓦顶建筑。明间为抬梁式构造,梁架下施藻井,脊檩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墨书题记,可证此殿为已知保存至今黔中殿宇之最早者。廊间挑枋上施驼峰,其上为卷棚,月梁和驼峰上雕刻有精美的人物花草图案,挑枋头施垂瓜柱。明间前檐柱下有须弥坐狮子柱础。玉皇阁面阔三间,通面阔9.1米,进深三间,通进深7.75米,明间为穿斗式三重檐歇山青筒瓦顶,由于受山顶地势的限制,前檐为三重檐,后檐为单檐。顶层为面阔一间的阁楼,通常不上人,在三层的梁架上有崇祯十年(1637年)墨书题记。天台山伍龙寺精妙之处在于其建筑空间的处理,在逼仄的孤峰之上采取穿插、错落、拓补、假借等手法,硬生生将一座完整寺庙建了出来。寺庙雄峙峰顶,犹如一座石头城堡,四周的墙体均用石头砌筑,高大、厚实的石墙与山崖浑然一体,被誉为“隐藏在深山中的明珠”。

圆通寺位于安顺市区中华南路西秀山北麓,坐南向北,寺后西秀山上有石塔一座,名西秀山白塔,又名望城塔、文峰塔,为安顺老城八景之一的“笔锋耸翠”。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圆通寺始建于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永乐六年(1408年)、天顺四年(1460年)、万历二十年(1592年)多次重修,后毁于兵。明崇祯年间再次重修,大殿明间七架梁有崇祯七年(1634年)的题记。清嘉庆和道光年间又多次修葺。圆通寺大殿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歇山青筒瓦顶建筑,砖石山墙。面阔五间,通面阔22.20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3.05米。前檐明间置石踏步,地面青石对缝铺墁。共有落地柱28根,均为四楞石柱,柱下置覆盆式石柱础。梁架明间两缝为抬梁式结构,次间、梢间各两缝为穿斗式结构。老角梁斜下出檐,置于挑檐水平交点之上,后尾穿入次间檐柱。老角梁上置仔角梁,有冲翘。前檐挑檐枋上有龙头纹饰。檐柱间额枋上置风窗,下置隔扇门窗。隔扇门窗雕刻精美,有神仙、人物、树木、宝瓶等图案。圆通寺的建造手法古老、技艺精湛,建筑采用覆盆式柱础,明间三架梁、五架梁硕大的月梁做法,为贵州古建筑所仅见。其保存下来的艺术构件——驼峰、雀替、角背、梁头雕刻等,風格粗犷古拙,堪称贵州早期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盘州普福寺位于盘州水塘镇上午屯,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紧贴大士庵后檐建一个四角攒尖顶方亭。现存大士庵、大殿及其两配殿和方亭(亦称戏楼)。普福寺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十一檩,双步前廊,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硬山青瓦顶。大殿十分重视前檐及廊间装饰,明间檐柱石狮高柱础,雕刻精美。双步廊架使前廊开敞轩亮,梁架雕刻古朴大方,梁头卷云、双鱼吐水卷纹柁墩及月梁做法,为贵州现存早期建筑的难得实例。明间五架梁用材较大,使用减柱造,大大拓展室内空间。目前,对于该建筑始建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但从梁架构造来看,专家们普遍认为应为明末清初之遗构。

道教之传入贵州,宋代已经有了比较确切的记载。仙人洞为元代道教进入贵阳的见证。明代以后,道教在贵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些道教建筑在贵州遍地开花,城隍庙、东岳庙、玉皇阁、关帝庙、炎帝庙等建筑成为每个府、州、县城市建设的“标配”。随着儒、释、道三教的深度融合和对民族地区原始宗教的吸纳,在贵州逐渐形成了以佛教为主体的佛道儒巫混杂合流的宗教信仰格局。于是,普遍出现儒释道三教神祇共处一地的现象。如镇远青龙洞,既有儒家的紫阳书院,也有佛家中元禅院,还有道家玉皇阁、老君殿。贵州佛寺道观曾于咸同时期的少数民族起义而遭到大量破坏,故而今现存寺观建筑多为光绪、民国之后的建筑。

黔中多山,贵州之佛寺道观也多依山就势而建。出于对宗教信仰的敬畏,工匠们将其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些建筑里面。奇峰、怪石在工匠的眼中已经不是建设的障碍,而是可以把玩的建筑元素。他们通过巧妙地处理,将建筑与自然山体浑然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其中的典型代表当属镇远青龙洞和织金保安寺。

青龙洞号称“入黔第一洞天”,由青龍洞、中元洞、紫阳洞、万寿宫四大部分构成,计有佛寺、道观、祭祠、会馆、书院等建筑35栋和30余方摩崖石刻。大多分布在长约300米、垂直高约80米崖壁上,前临㵲阳河,背靠中和山。众建筑依山贴崖而建,既可单独成组,亦可相互穿插,其建筑技术与规模,丝毫不逊于恒山悬空寺。青龙洞位于中和山南段,为道家建筑群,见诸史料记载最早者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在此建真武观。永乐年间在洞前增建玄妙观。弘治至嘉靖间,又先后增建天妃庙、水府祠、澄江阁、竹柏双贞堂、有斐亭、岁寒亭等建筑。明清以来几经改建与复修。现存建筑有山门、正乙宫、吕祖殿、僧房、观音殿、斗姥宫、玉皇阁、望江楼等,多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观音殿与众多道教建筑同在一组建筑群,足见“中和”之真义。紫阳洞位于中和山中段,明嘉靖九年(1530年),镇远知府黄希英倡建朱文公祠,“并置田若干亩,立石碑于洞口,曰紫阳书院”。历经变迁,现存建筑有山门、谐趣亭、考祠、老君殿、圣人殿等建筑。其中圣人殿、老君殿均为光绪初年重建。考祠于1982年春被山水冲塌,1984年修复。中元洞位于中和山北段,古称的“北洞”和“中和洞”。

明嘉靖九年(1530年),镇远知府黄希英于此倡建中山寺,现称中元禅院。后“工部侍中赵之绪构藏经楼。兵毁。”清康熙五年(1666年)僧太圆重修。现有山门、大佛殿、藏经楼、望星楼、独柱亭、六角亭等建筑,均为光绪年间所重建。大佛殿重檐歇山顶,光绪九年(1883年)重建。底层为佛殿,原供释迦牟尼铜像,并祀观音、文殊、普贤及十八罗汉。二层为藏经楼。后檐墙门上方有“渐入佳境”字匾,再上塑“方壸圆峤”四个大字。方壸、圆峤皆为道家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题于佛教建筑之上,是否传递了佛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想呢?

织金保安寺又为另一建筑与山体融合的建筑群。保安寺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由保安寺、观音阁、地母庙倚一独秀石峰建造而成建筑群,保安寺以天然溶洞和岩体作为布局的中心,依山就势与山岩融为一体,寺中有洞,洞中有寺,体现了独具匠心的建筑营造理念,在贵州山地建筑中有很强的代表性。观音阁依慈云洞南洞口而建。南洞口从山顶至山脚如一刀劈开,远望如两山相合,顶部形成天然穿洞,仰望一洞穿天,顶露圆光。观音阁依南洞口而建,建筑高度约为洞口高度的三分之一,远眺为三重檐六角攒尖顶阁楼,实则为贴崖而建的“半边楼”,檐靠岩壁而无翘角。底层为石砌门洞,内进为洞厅,靠里设佛龛,龛上原塑有观音。当太阳斜射,阳光引入洞内照于佛像之上,更显圣像庄严。建筑工匠们不仅将山洞、建筑融为一体,而且考虑了时节变化显现的不同景象。这种将流动空间、时间都纳入了建筑景观设计之中的做法,正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大师们孜孜以求的手法。难怪张开济、祁英涛、杜仙洲等古建大师对保安寺盛赞有加。杜仙洲甚至动情地说:“不知道保安寺是哪位师傅设计的,他是无名的建筑大师,我要是见到他,要向他三鞠躬。”

类似平坝天台山、镇远青龙洞、织金保安寺的山地建筑,贵州还有很多,诸如紫云县紫云硐、梵净山金顶、习水三岔河石窑寺、兴义碧云洞等均有可观之处。它们是历代建筑工匠智慧的结晶。正是这样众多无名的民间匠人,在建设条件并不优越的黔中山地中筚路蓝缕,创造了众多建筑奇迹。他们的确是值得尊重的建筑大师。

(责任编辑/黄莎莎)

猜你喜欢

贵州建筑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建筑与数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贵州教育出版社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国家领导人与贵州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