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景学研究视野下太原市文化遗产的声音景观保护策略

2020-09-10石丹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期

摘 要:当声音作为群体唤起个体记忆的“声音钥匙”,当声音成为声音景观可以被认知的场域,变成一种“声音标记”,一旦形成“声音钥匙”“声音标记”,就会成为唤起民众对特定空间的记忆与联想,因而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停留在视觉空间的维度上。本文试图以太原市文化遗产之一的迎泽公园为例,结合实地勘察与调查的方法,探讨改造后的迎泽公园在声景设计上的改进与缺失。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唤起人们对声景的重视,提升对城市文化遗产在声音景观保护上的关注度。

关键词:声景学;太原市文化遗产;声音景观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1-0042-01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8年度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电影录音视野下的太原市文化遗产的声音景观的记录与保护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8C10

一、文化遗产保护中声音景观保护的重要意义

声音景观简称声景。“世界声景计划”将“声景”定义为“一种强调个体或社会感知和理解的方式的声音环境”,通过声音来理解人们在特定的时代中与环境作用的方式。[1]其包括社会声景和自然声景。国际标准化组织给出了声景的定义:个体、群体或者社区所感知的在给定场景下的声环境。

从文化遗产的保护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有自身独特的声音信息,这些声音信息与景观呈现的视觉信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文化遗产景观独有的“基因代码”。当前城市的声音比建筑消逝得更快,这些声音曾记录着城市发展的行业活力与历史文化气息,是一种文化味道。这种记忆和文化味道更是市民在一座城市的生存状态与情感的储存代码。有些声音是自然景观的鸟鸣虫禅,是歌唱空间意向的“绿水青山”;有些声音是人文景观的嬉戏叫卖,是追忆空间意向的“记住乡愁”;有些声音是建筑景观的钟鸣颂词,是历史空间意向的“宗教印记”。对于文化遗产景观的声音保护,在理念上要摒弃以噪声控制为中心的保护治理思路,转而关注声环境中各个声音之间的平衡以及声音与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文化遗产声音景观的保护过程,实质上就是城市文化遗产声音意向可被感知、解读和记忆的建构过程。

刘士林教授提出:“不同城市的文化遗产有属于自己城市的文化遗产之声,而代表着不同城市的文化遗产之声,不仅见证着历史文化的印记,同时也在生成城市本身。”[2]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实物的结构和外观保护、文字资料的保护、图片和影像资料的保护等方面,对文化遗产独特的声音景观和声音信息的留存也非常重要。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声音景观保护的意义就在于声音与历史、文化、聆听者之间所形成的时空关系,根据声景观时空关系设定的节点坐标,[3]研究和重建文化遗产中声景观作为符号或砝码,贯穿着城市文化遗产空间、社会、人物的历史演变脉络和感性符号体系,有助于建构一种更加均衡和协调的文化遗产保护生态链。

二、太原市文化遗产中的迎泽公园声音景观保护策略

迎泽公园是太原市内最大的综合性文化公园,1954年命名,1957年正式开放。建园60多年来,一直作为太原市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历代山西人的美好记忆。公园在2017年进行了改造,加大了园内的绿地面积,并调整了公园的功能区,取消了娱乐大型游戏设施,对园内的古建筑进行修葺,新建了仿古亭台,保留了大量具有迎泽公园独有记忆的景观,如藏经阁、七孔桥、池越忠、晋商博物馆等。

笔者通过对改造后的迎泽公园进行实地勘察与调查,统计数据得出:极大部分的人认为迎泽公园里现在存在的声音与整体环境是相匹配的,大多数人选择在清晨或傍晚以后到迎泽公园里健身、娱乐,观看广场舞、交谊舞等表演。这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健康、绿色的休闲娱乐场所。

(一)保护回归自然的生态声环境

迎泽公园的自然声主要由树叶声、风声、流水声以及虫鸣鸟叫声、鸭鹅嬉戏声等构成。在整体声景中,市民对流水声最喜爱,但是由于地形、水域限制,园内多为湖水流域。湖水声作为人们喜爱的声要素,还是略显稀缺的。所以,改造后的迎泽公园增加了人工溪流,并利用山石落差制造了跌水声。同时,园区内的绿化率高,不仅保留了原来的126种植物,为了保证园内一年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效果,公园在原来树木的基础上,在改造中新增了58种。在植物种类繁多的基础上,营建合理的营巢林,为动物提供理想的觅食环境,有利于吸引更多不同的鸟类动物栖息觅食,增添不同声态的动物鸣叫、活动声。由此形成令人愉悦的树叶声、鸟鸣声,形成公园“天然氧吧”的声景氛围。

(二)整理和传承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人文声景观

在景观中,声音要恰到好处地营造意境氛围。迎泽公园的人文声主要由生活声、劳动声构成。生活声主要包括谈话声、嬉戏声、娱乐活动声。在不同时段不同功能分区中,生活声的构成要素在声景中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清晨与傍晚,在迎泽公园中央的藏经楼前面的广场上,会聚集健身娱乐的人群,在声景中多为音响放出的广场舞音乐、舞剑甩棍的动作声、娱乐器械声及儿童嬉戏声。在上午时段的梨园唱和、牡丹园、玫瑰园、海棠园、玉兰园、七孔桥附近会有戏曲爱好者的乐器声与歌唱声。在下午时段的聚贤楼、望远阁、观象台、泽众书院会有谈话声、读书声等。在傍晚时段,在公园设置的休息区、梨园唱和会有交谊舞、新疆舞的音乐以及人们的谈笑声。而在迎泽公园的晋商博物馆中,日常都会有参观游览声。劳动声主要是洒水清扫声、修剪树木与水面清洁打捞声。在所有的声音交杂中,具有文化遗产相关人文历史情怀的声音是短缺的,所以需要整理相关声音,并进行再现与表现性的处理。例如,钟声、风铃声等,具有太原古城历史记忆的声音,需要挖掘并加深在人们听觉中的印象。

(三)创造声光电的文化创意

迎泽公园在改造以后增加了环形塑胶跑道,并在跑道沿途的绿地中增加了音响外放设备,会在清晨与傍晚人们跑步锻炼的过程中播放轻松的音乐,但是整体而言,创新创意的声景设计还是不够主动。文化创意的声光电设计要充分结合不同时间段进行相应的声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形成理想的聽觉效果,最终达成与空间的完美契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声景的保护不能局限在现有声音的提取与降噪层面上,而应该在人文自然景观的空间形态上去再造、放大、增加有效的声元素,达到唤起人们身体感知细胞、内心情感源的生态环状系统,身临其境便声入人心。

三、结语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是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生态根基。声音是人类和自然界历史的产物和见证。从文化遗产的保护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有自身独特的声音信息,这些声音信息与景观呈现的视觉信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文化遗产景观独有的“基因代码”。声景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记录文化遗产的声音景观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吴颖娇.声景观评价方法和典型区域声景观研究[D].浙江大学,2004:13.

[2] 刘士林.在声音中发现城市——刘士林教授在上海报业大厦的演讲[EB/OL].新浪博客,http://blog.sina. com.cn/s/blog_6bef90aa0102w8u9.html,2015-12-01.

[3] 陈麦池.基于人地关系的人居环境声景观空间意象研究[J].中国名城,2018(04):40-44.

作者简介:石丹(1986—),女,山西太原人,文学硕士,山西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副教授,从事影视创作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