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泥巴山的阴阳境界
2020-09-10周安勇
周安勇
无论是查阅资料,还是用百度搜索,在介绍雅安的文字中,都少不了这三句话“:雅安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结合过渡地带。”
这段话概括极为准确,但结合部具体在哪儿呢? 就在大相岭上,就在二郎山上。就是这两座山,把四 川分成了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过去的南方丝绸之 路与川藏古道,一越大相岭达滇地,一过二郎山达藏 区,后来的国道108、315 线,也是按这样的经略方向来建设的。所以,这两座高高的山,在漫长的历史进 程中,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再后来,两座山下 分别都打通了泥巴山隧道和二郎山隧道,玩起了穿 越,大相岭就被泥巴山所代替;二郎山虽然还叫着二郎山,却没有了古道苍茫,没有了山高路险,没有了行者的体验,能说的,就仅是故事。
一
泥巴山,在地名词典、地图上,皆标注为大相岭。“泥巴山”只是荥经、汉源人的一种传统叫法。为什么 叫泥巴山,已无法考证,但这种叫法稍显土气、平常。 用邛崃山、大相岭来说它,就显得更为有文化、有价值。邛崃山、大相岭、泥巴山,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所以,我们还得把它捋一捋,否则容易混淆,搞不清楚说的是哪里。
先说邛崃山。
邛崃山之名,古时有,现代有;荥经县有,邛崃县也有。但古时的邛崃山和现代的邛崃山是两回事。
古时的邛崃山,在《荥经县志》(1928 年版)中这样记载:邛崃山“盖山本岷山南行一大支,只称崃山, 至境为邛人、笮人界,本名邛笮山,因与崃山相属,故 名邛崃山,九折坂在其上”。
而《辞源》(1980 年修订本)、《辞海》(民国版)的解释是邛崃山有两处:一处在四川省荥经县西,本名邛笮山,古为邛人、笮人分界处。一作邛来,也称邛僰,又名大关山,山西麓有隋置邛崃关。唐僖宗时南诏入寇,陷邛崃关即在此处。二是在四川邛崃市,古称临邛山。与此相对应,从邛崃山发源的邛水也有两条。一在四川荥经县境,又名邛来水或长濆水,今名荥经河。二在今四川邛崃市南,今名南河,即古仆千水,又名白木江。
所以,古时四川境内不但有两座邛崃山,还有两条发源于邛崃山的邛水。名同山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晚清《嘉庆一统志》、毕沅《山海经校本》均有认定。
为什么两座山都一致命名为邛崃山呢?这与荥经县古时为邛人部落住地有关。荥经县的邛崃山,原名邛笮山,是邛人、笮人分界之意;而邛崃县的邛崃山,原称临邛山,是以秦置临邛县而命名“。临”字含监视之意“,邛崃”,也可解为“邛人来了”,所以新莽时改临邛县为监邛县。至于“崃山”之名,临邛山历无此别称,而荥经县的邛笮山早有此别名。清嘉庆版《清溪县志》上说“邛来,《汉书》从来,《山海经》从崃”,更说明早自汉代,崃山即为邛笮山的别称。
现邛崃山是指山脉。山脉是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岭的总称,山岭组成山脉,山脉组成山系。邛崃山脉包括邛崃市临邛山,不包括荥经县邛崃山。新编《辞海》中国地理分册说“:邛崃山,在四川省西部,岷江和大渡河间。南北延伸,属横断山脉最东支,为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的分界。海拔4000 米左右。南端有夹金山。”《中国地名词典》说:“邛崃山,在四川省西部,岷江和大渡河间。南北延伸。指四川盆地都江堰至天全一线以西山地的总称,包括霸王山、夹金山、二郎山。主峰四姑娘山……”所以,现邛崃山与邛崃市邛崃山有点相干,与荥经邛崃山就毫无关系。但是,在当今一些学者对《山海经》的注解中,直接将古时邛崃山和现代邛崃山画等号,这就值得商榷了。
再说大相岭。
“邛笮(來、崃)山”何以成为大相岭呢?唐宋以 来,由于南诏、吐蕃侵扰黎、雅二州,民不堪其苦;明朝“官蜀都督时,倮夷数叛,建、黎边境,靡无宁居”,夜间 常遭夷人劫财掳人,此事直至民国仍时有发生。长期遭掳掠之苦的汉民,因受《三国演义》影响而思念诸葛丞相七擒孟获、安定南中的太平治世。宋时,宰相俗称相公,民间怀念武侯丞相而称邛崃山为大相公岭, 越西、冕宁间木瓜山为小相公岭。明代四川状元杨慎(升庵)、荥经县知县张维斗相继咏诗赞颂相公岭,从此诸葛南征过邛崃山被官方认定为“事实”。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建泸定桥时,康熙帝以大渡河为“五月渡泸”之泸水,赐桥名为“泸定桥”,诸葛南征过邛崃山成为“钦定”。从此,邛崃山之名被大相公岭代替。替代邛崃山的大相岭,是指经现荥经县安靖乡至汉源清溪镇所翻越的这座山岭。现大相岭脉,是指雅 安市南部,荥经、汉源两县交界,延伸至洪雅县境内的山脉。西靠二郎山,东接峨眉山,走向近北西,主要包括大雪包、团宝山、泥巴山、轿顶山、大瓦山、七星台等诸山。由此 观之,泥巴山仅是大相岭山脉上一个较小的山岭。但是,最近几年泥巴山的名气越来越大。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穿越大相岭的隧 道被命名为泥巴山隧道,进出隧道的阴阳两重天境,让一路向西的人们惊叹,故只知有泥巴山而不知有大相岭了。
二
“雅安是一座最滋润的城市!”这话说得一点没错。但她为什么会这么“滋润”呢?也得捋一捋。
传说上古时候,颛顼与共工争天下,共工败,怒而触不周山, 折天柱,绝地维,女娲补天而遗西南,故至雅州天漏水成灾。后来,大禹治水,厥功至伟,“惟天下之至险,有严道之漏阁焉”。“蜀心天漏”之称就这样而来。
按周发伦《山海经与古蜀国——兼论华夏祭祖文化》说法, 今米仓山为不周山起始处,其西北之龙门山谓之峚山;龙门山乃 岷山山系台地,跨盆地之北缘和西缘,由北向西而向南,远至雅安 泥巴山,是地震多发区。想来,这地震多发,可能是共工怒气不息之故吧。
传说归传说,神话了神话。其实雅安多雨,雅安滋润,关键也在这个结合部、也在这两座山上。
过去要把这个事情说清楚,实属不易。现在方便多了,有了电脑和手机,有了百度与谷歌,卫星地图上一目了然。看看雅安四周的山形地貌就知道,雨城的西面是高大雄伟的二郎山,西北方是险峻的夹金山,南部有大相岭横亘,只有东面一个出口。“喇叭”形的地形,造成东来暖湿气流遇到青藏高原阻挡,能进不能出,就地形成地形雨;夜里,四周山上冷气流下沉,冷暖气流一经交汇,就形成夜雨。白天有雨,晚上还是雨。所以,雅安市的 治地也叫“雨城”。
而处在“漏心”里的荥经龙苍沟金山、银山,一年中雨日达 300 天左右,夜雨率近80%,年均降水量达2600 毫米,居整个雅安地区之首。独特的“林韵”,被学者、游客誉为“雅安雨林”的典型。它孕育了万顷珙桐、十里杜鹃,天生桥的鬼斧神工, 孟获城的迷人传说。大熊猫与珙桐,这天地间的动植物双璧,在龙苍沟共同演绎了一首完美的生态交响曲。
郭璞注《山海经》说,“邛来山,今在汉嘉严道县南”“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駮,亦食铜铁也”。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大熊猫的记载。估计当年戴维没有读过《山海经》, 否则,他一定会到荥经寻找大熊猫。2014 年,大相岭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8 年 2 月,大熊猫“和雨”“星辰”入住大相岭野化放归基地,为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增添了魅力。
苍天之漏,漏心在龙苍沟;雅雨之魂, 魂归龙苍沟。这是从传说与史地的角度来说。其实,雅安之所以“滋润”,还在中国人文地理中,有非常著名的三条线交汇在这里。
一是北纬30°线。这是一条贯穿四大文明古国的纬线,也是一条经常出现神秘事件和奇特现象的纬线。一提起它,就会让人想到巧夺天工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神奇的金字塔、诡秘的百慕大……于是,学者们在四川地图上画了两条东西、南北的交叉线,雅安正好处在东经 103°、北纬30°的交汇点上,而这个交汇点刚好是四川的中心。因之,已故雅安史地专家曹宏先生,曾建议建造雅安地标——“蜀心楼”。
二是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 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 最初称“瑷珲—腾冲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线“”黑河—腾冲线”。这条人口分割线与气象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经济文化分割线以 及民族分界线,均存在高度重合,是20 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一。胡焕庸线内涵非常丰富,解读这个分界线是个大课题、是门大学问。胡焕庸线贯穿雅 安,用它来诠释为什么雅安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 的结合过渡地带,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结合过渡地 带”就有了点头绪。
三是华西雨屏线。华西雨屏带位于四川盆地西 部边缘,东西宽50—70 公里,南北长400—450 公里,总面积约 2.5 万平方公里,具体走向为夹金山、二郎山、泥巴山、瓦屋山一线,是我国年平均降雨量最大、日照时间最短的地区,是比较罕见的气候地理单元。当然,不同学者有不同定义,但无论谁来划,也不管怎 样分,雅安都是核心区域,这是一个复合的生态过渡 区域。生物多样性异常丰富,拥有大量珍稀独特的动植物。
雅安滋润,乃天造地设。
三
结合部也是分界处。
诸多典籍记载说,邛崃山为邛人、笮人界。秦惠 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灭蜀置严道,其所领区域包括 现在的汉源、石棉等地,并远及折多山下。“县有蛮夷 曰道”,大秦的武功,将各方国慑于置下。秦末大乱, 融合不再。司马长卿略定西南夷后,汉武帝于天汉四年(前97)置蜀郡西部两都尉,一居牦牛主徼外夷,一 居青衣主漢人。两都尉之界线,就是二郎山、大相岭。所以,在人文学者眼中,泥巴山是一条民族分界线,一 过了这条线,对汉族、藏族、彝族来讲,都是到了异域。所以,胡雪在其《话说岷江》中说:“拐了弯的泥巴山,把彝族与藏族、彝族与汉族的分界问题都解决了。泥巴山和大渡河南侧主要生活着彝族,而泥巴山北侧且邛崃山西侧则是藏族居住地,泥巴山北侧、邛崃山东 侧则是汉族定居地。无论是东西两侧,还是南北两 侧,虽然交流不断,但民族之间的分界却是鲜明的。” 故县志云“:华夷之风,实判于此。”
不同民族自有其独特的文化表征。所以,泥巴山也就成了民族与文化的界山。
泥巴山是大渡河与青衣江的分水岭。这一分,使它成为成都平原至西昌谷地的天然屏障,分出了南北相背“、十里不同天”气候差异,分出了攀西阳光地带,分出了“雅雨“”清风“”建昌月”。
泥巴山遮挡了东部季风带来的水汽,孕育了岭东的雨城雅安和岭西的风城清溪。
一到汉源,多雨温湿的气候顿失,换成了干燥少雨的干旱河谷气候。这种独特的纬度和气 候,使泥巴山下牛市坡的花椒成为名誉中外的“贡椒”“。阳春三月汉源雪”,漫山遍野的梨花,在春天里竞相怒放:近处白得清晰、纯净,远处白得 隐约、朦胧,俨然是春意盎然的雪景,像极了轻笔 淡墨的山水画 。
而处于“清风”和“雅雨”之间的荥经,却是另 外一重天。亚热带季风气候,使这里云高水低、 雨量充沛、植被葱郁,按荥经人俗话来说,就是“扁担插在地上,也能发出芽来”。数十万亩的鸽 子花与野生大熊猫共存,彰显了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
所以,泥巴山也是气候与植被的界山。
四
现在过二郎山、大相岭,一走雅康高速,一走 京昆高速,这是玩穿越。这种穿越,既不是看大 片,也不是玩网游,而是亲身体验的一种震撼。泥巴山、二郎山山体,如同盘古的混沌之斧,把阴 坡和阳坡劈割得分明有致,让你在瞬间完成一次 阴阳轮回!
“一阴一阳谓之道”。这阴阳交接的丛山峻 岭,却是中华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担当。有南方丝绸之路、牦牛道、 茶马古道、唐蕃古道、藏彝天路、邛笮古道、成康道……的驰骋捭阖;有北纬30°线、胡焕庸线、华西雨屏线的纵横交织;有富林文化、颛顼文化、女娲文化、秦汉文化、红色文化的绚丽多姿。这“道”虽是“非常道”,也依稀可“道”也!
由于翻越二郎山公路已废,如今,欲悟此道, 还得经108 国道越泥巴山。
站在泥巴山山脊上,第一感觉这是一个阴阳头。汉源方向是一个高低起伏的高山草甸,芳草 萋萋,野花漫漫;三五成群的牛、马,在草地上自 在地溜放。荥经方向则是树木葱郁,云卷云舒。山脊,就是这个阴阳头型的发界线。这发界线, 沿着起伏的山脊,像一条滚动的巨龙,逶迤而去。不需要发型师的创意与渲染,这是大自然的鬼斧 神工。
站在这个360 度的阴阳脊地上,向西望去,一道连绵不绝横亘在天际边、白色发光的雪山呈现眼前,那是蜀山之王贡嘎山!下午的天空,晴空万里,湛蓝透红,宽宏敞亮;下午的太阳,照红了大地,群峰连绵耸立,雪峰闪光;下午的贡嘎,与通紅的太阳一般高,红光直射,映出“日照金山”和“金山银峰”的美丽。
东边茫茫的云海,在斜阳照射下,似白里透红的脸蛋,俊逸、梦幻。这云海,犹如一张大锅盖,把 大地“盖”得严严实实,不容丝毫阳光透过。这一 盖,盖得东边大地“暗无天日”,仿佛要把万物打入 “阴间”,也就有了“蜀犬吠日”的成语。
若是冬日晴天,从荥经往汉源方向走,冰层坚硬无比,车轮不能碾碎。蛇形盘旋的公路上, 一辆接一辆的车,打着寒颤,蝺蝺而行。车窗外, 地与树浑然成一片白色的灿烂,一派“雾凇”的世 界映入眼帘。山腰,先是露凇。满山遍野的冰花 天地,点点滴滴嵌坠在草丛和灌木之上,结成各 式各样美丽的冰凌花;那造型奇特的松树、杉树, 遍地的灌木,成为银花盛开的玉树琼枝,犹如珠 帘长垂,在阳光的映射下,分外晶莹耀眼,仿佛进 入了琉璃世界。山胸,大地已被皑皑白雪覆盖, 树上载满雪,枝干仿佛披上了水晶玉衣,光彩照 人、晶莹剔透、闪烁生辉。到达山脊,则是一派气 象万千景象。荥经方向的山谷,片片云雾四处飘 扬,云山相拥,无涯无际;汉源那边则是山体泛 金,棱角明显。这时,站在泥巴山山脊,则可遥望 见邛崃山了。
(作者单位:荥经县地方志编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