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胜城:一座与钓鱼城对峙的蒙古军事城堡

2020-09-10蔡东洲

巴蜀史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宋军宋元嘉陵江

蔡东洲

与巴蜀内地的众多州县不同,武胜县在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定远和武胜两个县名,皆脱胎于宋元战争中蒙古修筑的军事寨堡武胜城。

武胜城的修筑和背景

武胜城修筑于宋元战争时期,与人们通常的认知不同,这座城堡不是宋朝修建,而是蒙军修筑。

历史上巴蜀地方官府依山筑寨始于唐朝末年。其时,李唐失控,天下大乱,四海鼎沸,藩镇割据。时任昌州(治今重庆大足)刺史韦君靖乘乱聚兵,割据昌州。不久,王建率军入蜀,很快平定西川,兵锋直指东川。韦君靖在龙岗山(今重庆市大足县北山)建永昌寨,修筑城墙,建立敌楼,屯储粮食,聚兵数万,以期长期固守,至今仍存留不少遗迹。

不过,真正大规模修筑山城寨堡则在宋元战争时期。南宋立国东南,根据宋金两朝达成的“ 绍兴和议”,双方以淮河到秦岭为界,形成南北对峙之局。但这并不是双方甘心情愿的结局。金朝多次 挥师南征,企图灭掉南宋;南宋也多次组织 北伐,企图收复中原,然而最终谁也没有得 逞。出于国防安全,南宋在今陕南、甘南构 筑起“川陕防线”。这道防线又称“蜀口防 线”,主要由秦岭各关隘和陕南各州府组成,在沔州(今陕西略阳)、兴元(今陕西汉  中)、金州(今陕西安康)设置三大都统司, 负责部署、调度、指挥驻扎在川陕地带的10万宋军。在宋金对峙的 100 多年间,宋军依仗这道防线成功把金军挡在秦岭以北地 区。其间,金军虽几度踏入秦岭以南地区, 但终无法持久占领而北撤关中。

可这道防线在后来的宋蒙战争中却变得不堪一击,无法抵挡蒙军沿蜀道南进的步伐。蒙军在这道防线上制造了一系列重大事变。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春,一股蒙军打着“灭金夏”旗号绕道羌域,突袭宋朝边郡阶州,进围西和州,并在皋兰城击溃宋军。时任四川最高军政长官制置使郑损惊慌失措,下令放弃防线上5 个州郡,退守内地,任凭蒙古骑兵在边境 5 州郡抄掠驰骋,直到七月蒙军才因炎热撤去,这便是“丁亥之变”。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辛卯 春,蒙古为实现“假道南宋以灭金”的战略意图,由拖雷率领 3 万蒙军闯入宋境大散关,破凤州,屠洋州,攻兴元,再分兵而西, 攻入沔州,撤屋为筏,沿嘉陵江南下,略地至西水县(今南部县境内)而还。此举不仅摧毁了南宋经营百年的“蜀口防线”,而且深入到巴蜀内地,史称“辛卯之变”。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秋,蒙古二太子阔端以汪世显为先锋,再次突破“蜀口防线”,并在大安军(今陕西阳平关)大破曹友闻所部宋军,深入巴蜀腹地。到次年丙申(1236),阔 端所部蒙军直捣成都,在数月之内横扫利州、成都、潼川、夔州四路数十郡,史称“丙申之变”。

在国家危亡的严峻形势下,南宋朝野不得不集思广益,研讨应对之策。在朝廷, 李鸣复、吴昌裔等提出筑城修寨策略,即所谓“既要筑城,又要修寨,有城以御寇,又有寨以保民”。在地方,四川多任军政长官彭大雅、余玠、蒲择之等利用巴蜀多山的地理形势修建山城寨堡。在四川制置司倡导和组织下,巴蜀地区山城寨堡陆续建立起来。据统计,川峡四路先后建有山城寨堡100 多座,其中重要者亦达20 多座,诸如四川制置司(制司)所在地重庆城(今重庆市渝中区),四大都 统司(戎司)先后移驻地阆州之大获城(今苍溪县王渡乡大获 村)、顺庆之青居城(今南充市高坪区青居镇)、合州之钓鱼城

(今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村)、怀安军之云顶城(今金堂县淮口镇云顶村),四路安抚司(帅司)所在地潼川府路之神臂城(今合 江县漕滩乡神臂村)、成都府路之凌云城(今乐山凌云山)、夔州 路之白帝城(今奉节县白帝村),以及蓬州之运山城(今蓬安县河舒镇燕山城)、巴州之得汉城(今通江县永安镇得汉村)、渠州 之礼义城(今渠县礼义村)、隆庆之苦竹隘(今剑阁县剑门关 镇)、遂宁府之蓬溪寨(今蓬溪县会新镇螺埝村)、广安之大良城(今广安市前锋区小井乡大良村)等。

这些山城寨堡确实起到了抵御蒙军的作用,一度造成“宋 无后顾之忧,蒙无东下之路”的局面。但在汪德臣、杨大渊等金宋降将引导下,蒙古很快仿效宋军修城筑寨,推行“以城制城” 战术,作为应对策略。据不完全统计,蒙元在巴蜀地区利用过  的山城寨堡数十座,其大部分是宋军早年修建,被蒙军攻破或  招降后再加利用,如青居城、小宁城(今平昌县荔枝乡小宁村) 等,少部分则是蒙军根據战略位置创建,如广安一带的武胜城、 虎啸城、蟠龙城、张广寨、东安城、三台城等。

武胜城是蒙元在巴蜀地区修筑的影响最大的一座城堡。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所向披靡的蒙哥大汗顿挫于钓鱼城下。不久,其弟忽必烈、阿里不哥展开了长达 4 年的汗位之争。这时有人建议忽必烈放弃巴蜀,全力攻打阿里 不哥,但廉希宪等谋臣则主张对巴蜀宋军采 取守势,抽调部分精锐北上陕甘。忽必烈采 纳廉希宪等人策略,继续巩固川东的军事基地青居城。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在青居城设立“征南都元帅府”,任命汪惟正和钦 察为都元帅。但青居城并非固若金汤。按元朝人的说法,青居城有两大不安全因素: 一是与其他山城相比,青居山无险可凭,守 御难度很大;二是距宋军基地钓鱼城太近, 容易遭到钓鱼城宋军偷袭。

于是,汪忠臣、汪惟正叔侄奏请忽必烈, 在钓鱼城与青居城之间修建一座新的军事堡垒,既可减轻宋军对青居城蒙军的压力, 又可增加对钓鱼城宋军的逼迫。中统三年(1262),青居城主将汪良臣正式向忽必烈提出修筑武胜城的建策,认为“钓鱼山险绝, 不可攻。奏请就近地筑城曰武胜,以扼其往 来”。可能因当时忽必烈正忙于与阿里不哥 争夺汗位,没有完全采纳这个建议,应只同 意将攻防据点向南推进。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忽必烈汗位完全巩固,并开始了襄阳决战,才同意创建武胜军,行和溪安抚司事,用以防止钓鱼城宋军反扑和牵制巴蜀宋军援救襄阳。至元七年(1270),襄阳决战正酣,忽必烈令汪惟正修筑武胜城。据《元史汪惟正传》“,至元七年,宋人修合州,诏立武胜军以拒之”。这应是在原基础上扩建和加固,达到加强防御和牵制效果。

武胜城的作用和影响

武胜城的作用和影响集中体现在宋元战争之中。从武胜城的地理位置可以发现, 蒙古修筑这座山城,就是在宋蒙川东攻防的 前沿建立的一处军事基地。

这个基地进攻的主要目标是钓鱼城,战略意图在于彻底撕破宋军的山城防御体系。在武胜城周围数十里有大小山城寨堡10 多座,其中最著名是北面顺庆府的青居城、东面广安军的大良城、西面遂宁府的蓬溪寨、南面合州的钓鱼城。此时的大良城和钓鱼城仍为宋军坚守,阻挡着蒙军向南进攻重庆城,向东进攻白帝城。

这个基地防守的主要目标也是钓鱼城,战略意图在于完全压制宋军利用水军优势对嘉陵江、渠江流域元军山城寨堡的袭击。当时钓鱼城宋军不时利用水上优势,向渠江东岸的礼义城、大良城提供补给,致使蒙古对礼义城屡攻不下,在大良城则数易其手。宋军还偷袭元军在渠江流域重要据点虎啸城(今广安市前锋区护安寨)、张广寨(华蓥市双河镇境)、东安城(华蓥市永安镇境)等,甚至元军围攻重庆时钓鱼城宋军仍然奇袭青居城,俘获守将刘才。创建武胜城正是为压缩钓鱼城宋军的活动空间,围堵钓鱼城宋军的四面出击。

当时青居城汪氏与大获城杨氏、运山城张氏、大良城蒲氏合称“四帅府”,由于青居城地 近合州钓鱼城,并将前沿基地南推到武胜城, 对钓鱼城宋军主力形成强力牵制,其他三帅府 方可在川东地区大展拳脚,攻城略地,屡建功 勋。元人姚燧在《便宜副总帅汪忠让公(忠臣) 神道碑》中翔实记述了汪氏屯守武胜城的功 劳,从表彰汪氏的角度分析和揭示了武胜城在 青居城和钓鱼城之间的特殊作用和战略影响:

第一,蒙军在嘉陵江武胜段“夹嘉陵江东西”而城,江东为武胜城,江西武德城,用以控 扼嘉陵江水道,压缩了钓鱼城宋军在嘉陵江流 域的活动范围,避免了沿江蒙古据点频繁被袭。第二,蒙军严防死守武胜城,“昼则出逻设伏,常待进战;夜则画地分守,传警鼓柝,篝火 照城达曙,以防窃入”,从而遏止了钓鱼城宋军 对青居城以南地区的攻掠。第三,武胜城牵制 着在蜀宋军援救襄阳,确保元军在“襄阳之役” 的胜利。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下令“大军见围襄阳,各道宜进兵以牵制之”。驻守武胜城的汪惟正随  即自武胜出兵攻掠忠州(今忠县)、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 据当时战报,这次出击取得俘获宋方县令、主薄各1 人,破寨7 座,活捉守将6 员,降户1600 有奇,俘虏500 人的战绩。第四,限制川东各城堡宋军相互救援,有力配合了投降蒙古的杨大渊、张大悦、蒲元圭三帅府在东川地区攻城略地“,拔敌栅垒,掠敌府库,刘其人民,逞志于忠、涪、夔、黔、万、施、云安之间”。第五,协同川西元军攻下宋军大本营重庆城。宋元战争即将结束时,武胜城转入大规模进攻,时任都元帅  汪良臣与彭天祥调集武胜城、青居城和其他三帅府所部主 力,置钓鱼城而不顾,顺嘉陵江而下,参与围攻重庆城。重  庆城被破,南宋名将制置使张钰被捕,都统赵安投降。元军  自重庆溯嘉陵江而上,与顺江而下的武胜城元军,共逼钓鱼  城,其守将王立不得不投诚谈判。历时50 年的宋元战争随即结束。

武胜城的历史和现状

武胜城的历史并没有因为宋元战争的结束而结束,在由元而明的数百年间,武胜城一直作为定远州和定远县的治所而存留着。

宋元战争结束后,地方军政机构随即由军事向民政转化。武胜军不再“ 行和溪安抚司事”,并改名为定远州,曾经的军事城堡武胜城 也随之成为定远州州城,武胜亦改名“定远”,这是元朝对武胜城在宋元战争中所起作用的肯定, 也是对武胜城在战后恢复社会经济秩序的期望。至元二十四年(1287),降級为县,仍以定远为名,隶属合州。从宋元战争结束到1914 年回改定远为武胜的700 多年里,一直沿用着“定远”这个名字。

武胜城遗址坐落在今武胜县旧县乡场及其场后山坡上。根据地形地貌可分为沿江台地、台上缓坡、山顶平地三个部分,由嘉陵江边向武胜山顶延伸。这种地形在战争时期便于观察和防守,但到和平时代对治理民事则很不方便,于是衙署、民居等十分自然地由山上向山下转移。明洪武四年(1371),明军完成对巴蜀地区的占领,恢复设置定远县,此时的县治已明确“在河东十里武胜山下”的嘉陵江边。以江边台地为县城,虽然方便物资运转和人员出入,但一直面临水患危害。“江水坏庐”成为定远官府无法解决的问题,多任知县曾提出迁徙县城。明嘉靖三十年(1551),知县胡濂在定远官绅支持下终于把县城迁至庙儿坝,即今武胜县中心镇。一度辉煌、繁华的武胜城从此逐渐被废弃。

时至今日,武胜城仍然存留着不少历史遗 迹,主要包括衙署、城墙、城门、哨所、题刻、塘堰  等。据之,可加以还原当年武胜城的大致轮廓。

衙署最初创建在武胜县旧县乡黄桷坪,地处第二级“台上缓坡”上部,背靠悬崖。悬崖上 面即为第三级“山顶平地”,悬崖上有题刻和岩 墓。这里现已是粮田,至今仍称“大堂坝”。或 因迷信“大堂坝”风水,民国时有陈姓人家葬墓 于田间。至迟在明朝初年,定远县的大堂便由 “大堂坝”下迁至第一级“沿江台地”上,清嘉庆《定远县志》明确记载,明朝的定远县城“在河东十里武胜山下”。

城墙的修筑与宋军完全一致,即借助悬崖,补筑沟缺。由于自宋元战争结束后这一带一直为官署或民居,不间断的生产和生活,使城墙遭到不同程度损毁。现存城墙为四段:天生寨段、大堂坝至五挑谷段、水坝段、电塔段,其中前两段原本连接在一起,即两端直接嘉陵江,围绕沿江台地、台上缓坡一周,其内是武胜城军事基地核心区。近代修路上山,挖断了天生寨与大堂坝的连接段,遂呈现为两段。

哨所,后世称作天生寨,又名老鸹寨, 位于“台上缓坡”西侧,地处“沿江台地”东侧崖壁之上。此处地势起伏较大,形成南北条状山体,东西宽约100 米,南北长约700  米。天生寨位于山体北端最高处,海拔约 262 米。天生寨东、西、北三侧均为崖壁,近南侧仅有一条道路与大堂坝相通,与江对岸的武德城,共同控扼嘉陵江。寨上视野开阔,寨西面及北面可望嘉陵江;寨东面可望大堂坝及山顶平地区域。天生寨略呈方形,东西宽约80 米,南北长约100 米,寨内地形较为平坦,在武胜城中是最好的观察哨所,也是最险峻的堡垒。和平时期这里被改作教学场所,并以宋代当地名人安丙的谥号为名曰“忠定书院”,动乱时期又被改作避乱场所,名曰“天生寨”。

题刻,在“大堂坝”后方天然崖壁上。不过这些碑刻都不是当年蒙元驻军留下的。现存四方,其中两方为题刻,另两方为墓碑记。第一幅“普泽”,隶书,阴刻,二字由左至右,字径105 厘米。第二幅“威灵”,楷书,位于“普泽”题刻下方,字径20厘米。第三幅《重修墓碑记》,碑宽约167厘米、高约115 厘米、底部进深4.5 厘米。

额上横向楷书“重修墓碑记”,碑左右两侧楷书对联:“生成山水多情趣”“□□□冠有□□”。墓碑为陈氏清末子孙为其入蜀始祖重修墓碑时所刻。第四幅《山□水秀》,碑上方为圆拱形,碑宽120 厘米、高167 米,底部进深14 厘米。碑文大多风化无法识读,仅知其为陈氏在清 乾隆十八年(1753)刊刻。

綜合上所述,武胜城是宋元战争时期蒙军修建最早、影响最大的山城,是蒙元东川都帅府青居城向南推进的前沿基地,其作用集中体现在进逼钓鱼城,牵制巴蜀宋军,在蒙元争夺川东、围攻重庆、攻克襄阳等重大军事行动中都起着十分突出作用。进入和平时期,武胜城变成了成定远州和定远县治所,成为元明在这一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至今历史遗迹存留,是文旅融合的珍贵资源。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宋军宋元嘉陵江
嘉陵江边是我家
教训
被保姆欺骗而赠与对方房产,这份公证过的遗嘱能否撤回?
联通大西北 畅通内循环 加快推动嘉陵江全线通航的建议
印象嘉陵江
比惨式信号,引来暗恋者的特殊解读
纪录片《嘉陵江》及系列跨媒体行动在京启动
我们之间隔了几本书
浅议《宣和遗事》体裁
鸽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