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何展开课前预习
2020-09-10单亚晶
单亚晶
摘 要:预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对下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轻松的跟上老师的思路。小学数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清楚目标;养成习惯;完成任务
教师可以选择在学生刚开始课前预习时,多注重这方面的培养。笔者结合多年在语文课堂上所得来的经验,具体谈一下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何展开课前预习。
一、清楚学习目标
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疑惑,明明自己已经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和课后题都浏览过,甚至一些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已经在预习的过程中写课后题了,在上课时却仍然无法跟着老师的思路一一进行,甚至在课前浪费较多时间去预习,效果却大打折扣,导致不少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的课程失去了原本应具备的兴趣。可见,他们的错误之处在于预习的过程前没有意识到自己应当清楚本章节的学习目标是什么,需要自己掌握什么。教师在这一环节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例如,在教授“大数有多大”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如果直接学习课本知识,直接做课后习题,那么是会本末倒置的,因为这一章节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理清楚大数的特点和性质,只有清楚的了解了学习目标后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清楚大數该怎么学。教师可以在课前总结出本章预习的学习目标:学会大数的概念、亿以内的数的认识、万以内的数的认识、百以内的数的认识、十以内的数的认识,知道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什么是亿以上的数。只有通过学习目标的学习,才能对课文预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养成良好习惯
课前预习往往需要首先浏览教材,了解教材的大致知识点分布和内容,掌握学习目标。而后找出课本内容中与前面学习过的知识的练习,找到学习新知识时需要的知识点,对旧的知识点进行复习。第三要学会自己归纳总结课本中的难点和重点,以及对自己来说可能会出现错误的地方,在上课的过程中认真听讲。
例如,在教授“统计”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告诉学生,第96页和97页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在预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把这两页的知识点和习题都看一下。课堂上将会重点讲解例2中“四年级一班最喜欢的早餐统计表”,每位学生都要将整个表格预习后在旁边批注两个你自己想出的问题,经过教师长时间的安排指导,学生将会满满培养出预习的一个好习惯。
三、完成课前任务
学生在预习新课文时,会出现不懂的地方,这是正常现象,二这些学生看不懂的地方,往往会成为本章节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主动、权威地位的教师应当察觉到这一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性。强调课堂学习中预习的重要性,改变学生原来固有的认知,为他们布置适当数量的课前任务,更高效的帮助学生预习。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布置以下几个问题:“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几种情况?”、“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平行的例子嘛?”、“如果让你画两条平行线,你该如何操作呢?”、“你有什么办法去验证两条线是不是平行的呢?”在本章节更多的是对于平行四边形的运用,而预习的程度好坏需要教师通过布置的几道题来检验。可以采用课前五分钟的策略,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演讲内容,而教师布置的这些问题,不应该仅仅存在标准化的答案,布置这些任务的作用更多的是不让学生养成依靠教辅资料的坏习惯,能够独立自主学习。
总体来说,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是一种重要而不易培养的好习惯。教师需要通过一定手段去达到培养这一习惯的目的,适当的采用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做到让学生清晰预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让学生在每一次的预习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都能获得成就感。分层布置,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体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更好的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齐非.奏响数学课堂的前奏——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J].教育现代化,2017,4(42).
[2]荀步章.对小学数学课堂预习的叩问[J].教学与管理, 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