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的形象赏析
2020-09-10易瑾
易瑾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3年1月14日写的一首诗。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下面,笔者就分析一下诗歌中的“大堰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大堰河”是一位勤劳的母亲
初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们会因大堰河凄惨的身世而留下眼泪;再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们会被大堰河的母爱所折服。细细品读这首诗歌,我们会为旧时代的中国妇女而悲哀,窥见那个时代的不公,体会到作者对“大堰河”的赞美之情。
“她的名字就是她的村庄的名字”,“大堰河”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是多么的可悲啊!她只是地主家的保姆,只能靠“养育我的家而养育她的家”。一个童养媳,一个保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人,可见在旧时代的中国,妇女的地位是多么的低。但在“我”的心中,她却是一位勤劳的母亲。“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从这一小节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堰河”需要搭灶火、煮饭、补衣服、包扎伤口、掐虱子、捡鸡蛋,需要做许多活计,还要照顾“我”。“大堰河”是如此的勤劳,她很忙,却没有忽视“我”,没有忘记“我”,在做完一天的活计后,依然拥抱“我”,“抚摸我”,给了“我”母亲般的温暖。她的生活除了劳动还是劳动,在做完饭后,她还要提着篮子去结冰的池塘清洗衣服,切萝卜、喂猪、炖肉、晒大豆和小麦……那些雕花的家具、精美的睡床、华丽的衣服都和她没有关系,甚至她死后,也只有“一丈平方的墓地”。但正是这样的一位保姆,给了“我”无私的母爱,让“我”感受到了来自母亲的温暖。
“大堰河”是一位勤劳的母亲,从早到晚都在忙碌着。早早的,她就要起床烧火做饭,要给人缝补衣服、包扎伤口,之后还要洗衣服,喂猪,到广场去晒谷子。即使是在冬天,哪怕村里的池水已经结冰了,她还是得提着菜篮子去洗菜。她不仅要照顾她的儿子,还要照顾“我”。在平时的生活中,她像照顾亲生儿子一般照顾“我”,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二、“大堰河”是一位乐观的母亲
我们无法再回到那个时代,也无法体会大堰河生活的艰辛。但是,作者却用诗歌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再现了“地主”和“农民”之间天差地别的生活。诗歌的第六節写“我”的富裕生活。家具是“红旗雕花”的,睡床有“金色的花纹”,檐头上挂着“天伦叙乐”的匾,衣服是丝绸的,连纽扣都是用贝壳做的,炕凳是“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米饭是“碾过三番”的。而“大堰河”却有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只有“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贫富差距在诗歌中凸显了出来。“我”是地主的儿子,“我”吸干了“大堰河”的乳汁,就“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而大堰河却什么都没有了。“我”对自己的“新家”,对自己的亲人反而感到陌生,“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可见,“我”更喜欢大堰河,对大堰河是赞美的。
大堰河的生活虽然很艰辛,但是她依然乐观,“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继续“含着笑”劳动,“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这个“笑”里有太多的无奈,毕竟,她只是地主家的帮佣,“大堰河,为了生活”,她需要靠帮地主干活养活自己和家人;这不光是“大堰河”一个人的生活写照,还是旧中国广大妇女的真实生活写照。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成为地主家的保姆。然而,在大堰河的身上,除了无奈,我们还可以看到乐观,在她的“笑”里,间杂着无奈和辛酸,也有乐观和渴望。像大堰河一样的广大父母,每天有太多的活计,也只有完成了这些活计,他们才能养活自己,养活家人。他们对生活也充满着渴望和向往,用母亲无私的爱温暖着“乳儿”,甚至梦到乳儿结婚。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献给保姆“大堰河”的诗篇。诗人叙述了这位普通中国妇女平凡、坎坷、不幸的一生,表达了对这位伟大母亲由衷的感恩之情。“大堰河”是真正将“我”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悉心照料,会在邻居面前夸赞自己的乳儿,甚至在睡觉的时候都会梦到自己在吃乳儿的喜酒,梦到娇美的媳妇喊自己“婆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也是“我”的母亲。在“大堰河”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广大劳动妇女勤劳、乐观的品质,也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作者单位:新疆阿勒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