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联系领导”是最大的危机
2020-09-10周云龙
周云龙
市里或者县里来了新领导。普通老百姓看到的可能只是主席台居中的座位上换了面孔,本地新闻里“强调”“指出”的官员换了名字。“领导换了”之后还有哪些悄然发生的变化,群众往往不知道,有的公开报道也对此不予报道。
偶然的机会,听到近距离得来的一些幕后信息。不知道是窥探隐私的心理作用,还是少见多怪的原理发力,后台发生的那些小事小情,往往更能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丰富资讯需求。
据说,某地一位新领导报到的当天,媒体时政组的记者、分管主编就提前开始踩点行动,当然不是报道新领导的报到,他们分头赶到新领导以前战斗过的地方去打探情况:领导喜欢哪些方面的报道?喜欢怎么被报道?对新闻的“时度效”有着哪些个性化要求?对新媒体有什么明确指示?——问遍领导身边所有人,问遍领导好恶的所有细节。行话叫作:摸透情况。
新领导上任,可知多少人费尽心思求“摸透”?
某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次居然接待了外地一个省会城市的党政代表团学习取经。旁观者一看明显不对,哪有这样的“倒取经”?知情人心里明白,这个欠发达地区,曾经走出去一位敢想敢干的个性官员。官员兜兜转转,现在到异地主政一方。怎么让领导满意?异地的官员又兜兜转转,不远千里,跨省取经,试图摸到一整套應对、迎合领导的正确“打开方式”。
摸透情况,有时是不露声色的。某领导是嗜茶之人,初来乍到,操劳过度,感冒上火。其间一次电视电话会议,特意请服务员换了一杯白开水。一个并不为人所注意的细节,却被台下一众官员尽收眼底,记在心上。自此之后,领导基层调研考察,所到之处,服务员都会恭敬地呈上一杯白开水。某日,嗜茶的领导忍无可忍,提出“抗议”:为什么你们都是茶水,而每次给我一杯白开水?
为什么?为什么??只怪属下眼观六路,偏偏短了一路;想摸透领导底细,却因为时间有限,才摸个半透。有如盲人摸象,摸到的只是局部。
想想,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喝白水还是茶水,都有人在关注在应对在迎合,而领导喜欢吃川菜还是淮扬菜,喜欢喝茅台还是五粮液,更在摸清摸透之列。传闻某地一个新官上任,当地政府招待所很快全面启用茅台作为接待用酒,因为主要官员只认这个品牌,而且只认某个年份。“想群众之所想”“密切联系群众”,更多时候被一些部门变现为“想领导之所想”“密切联系领导”。至于主要领导喜欢使用的词句,做事的风格,用人的偏好,这些与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的正事,与个人前途命运紧密勾连的大事,下属官员更是要作为重中之重的问题去关注,去研究,去应对。
拍马,多是为了骑马;摸透,多是为了用透。“五假副部”司法部原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卢恩光,当年调入华夏时报社之后,觉得报社不是党政机关,不是从政主战场,一心想调入政法、组织、纪检等系统。为了实现目标,卢恩光制定了“三个狠抓”“两个满意”,其中一个重点就是“狠抓领导”“让领导满意”。因为“领导满意”,卢恩光即使“五假”,也没有影响他后来的官至“副部”。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对比之下,“密切联系领导”是新形势下最大的危机。假如基层官员们反其道而行之,像摸透领导那样去摸透群众、一线的情况呢?像研究上级的喜好那样去研究底层的安危、冷暖呢?我想,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态一定是不一样的。当然,摸透底层的真实诉求,并不等于解决了实际问题;但是,“摸透”至少是在想解决问题,是在解决问题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