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情怀令人暖心
2020-09-10
时令已至仲冬,南方大部分地区依然天气晴朗,深秋的斑斓色彩还涂抹在新闻,竞放在视频,让人一时忽略了冬意。这段时间接收的信息也似乎春意萌动,使人“大雪”不觉寒至,红叶耀眼暖心。
有消息称,复旦大学校友陈晓明、何佩鑫伉俪向母校捐赠一亿元人民幣,支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成才成长。他们希望任何一位优秀学子不会因贫困而失去读书机会。
陈晓明、何佩鑫夫妇,本科、研究生均就读于复旦化学系,并曾一同留校工作,并分别赴美进修或作访问学者。何佩鑫在美国读了博士毕业后从事博士后研究。这对夫妇在美国创办CH仪器公司,从事电化学测量仪器的研究、生产、销售和服务。
他们是下乡知青,本科、研究生、留校、出国,每一个阶段都得到了复旦的支持和帮助。他们认为,没有复旦的十余年培养,就没有他们的今天。他们感恩母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他们践行了这一传统朴素的感恩理念。早在2011年,他们就捐赠过100万美元给复旦大学。
叫人感叹的不止是他们捐资之巨,还有他们的低调,出行平民化:往复旦乘地铁,离上海搭乘经济舱。
他们的家底如何,此时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用这种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他们立起了一面明镜,让芸芸众生在这面镜子前映射出种种自我。
我还得提到另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谁都知道他的杂交水稻为数亿平民解除了饥饿之忧。他下田是农民,上岸是科学家。不要以为他这样的顶尖科学家就一定很贵族,其实他非常平民化。他年青时就喜欢拉小提琴,至今仍把它当成生活乐趣。遇到社区举行活动,他会带上小提琴来个即兴表演。他的日常生活跟街巷百姓一样,柴米油盐,坊间信步,并不像他的科研一样高大上。
媒体近日曝光了袁隆平经常光顾的理发店,普通得在长沙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仅10平方米。这家小店的价格也很平民,男士理发20元一次。店子开了16年,袁隆平也在这里理了16年的发。这家理发店有两项“殊荣”:店名是袁院士题写——“曹氏名剪·萍”;店里挂着一幅理发店老板曹小平为袁院士理发的大幅照片。袁隆平颇为“享受”这家理发店的手艺,在店主因位置偏僻打算搬家时,袁隆平挽留道:“如果你走了,我理发怎么办?”于是理发店留了下来。袁隆平非常理解手艺人的艰辛,每次剪完发便给100元现金,并说不要找零了。
类似的科学家故事,一些人会不相信,但这是真的,正如现实生活中有光脚着布鞋的“扫地僧”院士一样。那种居必豪宅,出必高车,衣必锦绣,食必玉馔的,人们习惯称之为土豪。
社会上以物质为第一追求的人确实不少。以居而言,有报道称,最近北京5000万元以上豪宅网签量猛增,远超过去两年总和两倍。当地的豪宅标准,每平方米10万元以上,总房款超过2000万元;若是总价5000万元以上,则是豪宅中的豪宅。有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2日,去年北京5000万元以上的住宅和别墅成交176套,网签额154.13亿元。
巧合的是,陈晓明、何佩鑫夫妇捐亿元巨款的日子也是去年12月2月。这个日子并无什么特别的含义,但1亿元捐款和176套豪宅成交出现在同一天,却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当然对于有能力购买豪宅的人无须说三道四,若合法收入购房,更毋庸置喙。但不能不承认,两个数字给人的感受确实不同。前者暖心。而豪宅购买者,尽管财气逼人,一掷5000万元,但这个数字没有温度,离我们很远。当然,我们宁愿相信,这些豪宅的拥有者,在面向社会时也有温情的容颜。
在一些发达国家,学子捐资母校,名人政要、富豪家族的平民化生活,就跟日常慈善事业一样,多被人看作平常之举,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但这些故事出现在中国,肯定是新闻,还会是很抢眼球的新闻。数十年来,我们的道德标杆在雷锋精神附近徘徊,这种刻意而持久的精神倡导,当然是出于社会进步的善意,但反衬出我们在通往文明进步的道路上,仍有较大差距。陈、何捐赠,袁隆平们的精神操守,这一类新闻的爆出,有如冬日春风,萦绕万千心灵。这是社会进步漾出的温暖,更是希望之星的闪耀。一个民族的强大,关键在其内心强大。无论是媒体,还是民众,无不渴望我们的内心世界与物质文明交相辉映。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陈晓明、何佩鑫、袁隆平三位科学家的故事,是冬日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人心,灿烂了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