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初年知识分子阶层涉政探微

2020-09-10赵博宇

客联 2020年10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政治

赵博宇

【摘 要】民初知识分子阶层相对晚清来说,参与政治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政党政治在中国发展迅速。知识分子阶层怀揣本土的民族主义,并杂糅着西方各种主义力图在中国的这片大地上一展政治抱负。在军阀割据的各种政治势力间,在报纸舆论纷飞的年代,知识分子的群生众像给我们今天后人留有更多的思考的空间。

【关键词】民国初年;知识分子;政治

自晚清废科举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转型,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开始瓦解,受到西方科技、制度、文化的影响,学人的身份出现了职业化的特征。知识分子从政的道路也从过去学而优则仕的途径,转为了政治干预。民国初年的政治格局,大多以武人割据的形态出现,知识分子阶层干预政治的途径也出现了多样化,一是通过委身军阀幕僚,以策士的角色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二是以报人的职业通过影响舆论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政治立场;三是投身教育,以学术传播、人才培养为己任,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四是有实力着,以实业救国的模式践行自身的政治愿景。

由于时代与国情的因素,民初知识分子的政治目的基本上都是救国图存,实现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中国近代总体上学习西方的一个过程,部分知识分子是靠出国留学完成了自身的西化,另一部分是在本土完成西化的。可以说知识分子的西化过程与转型速度较快。

晚清政治体制的瓦解,使士大夫阶层消失。学人涉及政治的机会途径变得狭窄,甚至被边缘化。不过近代化政治的演进缺少不了知识分子的参与,知识分子关心政治也是天性使然,他们以职业化的特殊的背景影响着政治走向。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也为他们提供了舞台,在民国初年中国民主政治还处于幼年时期,正是各种政治学说影响中国民主实践的关键时期。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时代发展的巨变,中国历史上的民主道路走得十分颠簸和曲折。

一、知识分子与政党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促成了辛亥革命名,也是民国民主共和的基本主导思想。中国知识分子阶层认识近代政党是以一个较为快速的过程,中西文化的交流,尤其是留学归来知识分子的组织与宣传,戊戌变法时期康党的影响,使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对于政党作为掌握公共权力的桥梁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同盟会、兴中会是中国近代的早期政党,是中国知识分子整合政治力量的早期模型。在宋教仁对国民党的改组后,国民党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政党。对三民主义认同的知识分子,积极的参加了国民党。而秉持其他主义的知识分子,也纷纷通过组建政党或政治团体,以竞选议员的模式参与到了国家政治的层面。然而民国初年知识分子的政治选择和国内政治局势息息相关,杨度是而民国初年军阀政治体制下,显然政党政治力量弱小,话语权难以在政坛上发出声音。而委身与军阀势力的御用政党反而声音强劲。

政党也成为改造知识分子的的一个重要途径,民国初年中华大地各种政党近千余,各种政治主张甚嚣尘上。这与中国的近代民主发展息息相关,这一时期中国民主處于幼年成长阶段,中国的国情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仁人志士怀揣着不同种的主义希图挽救中国,为中国找出一条出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一部分知识分子无论是旧式的还是新派的都在各种政党的、各种主义的作用下,被组织了起来。其自身也随着本党主义不断被改变着,或游离于几种主义之间。其政治思维得到了锻炼,其文化背景也被重新构建。

二、知识分子与社会公共事业

在封建社会官僚体系中的风评物议、闻风奏事可以影响当朝决策者的执政理念,民间舆论多以民智未开置其远之。而近代社会讲民主,政治更加开放,民间舆论对政府的影响力不断加大,而民智未开的总体现象依然存在,中国的民主政治来的太快,文化下移的速度跟不上,百姓也跟不上。舆论的主体就由知识分子阶层作为过渡,而舆论的引导着也是只是分子。知识分子一是要文化知识大众化,教育大众,二是要引导百姓的观感舆论导向自己一方,以此来涉政。连接政府百姓最好的载体就是报刊,因为还有一部分老百姓能看得懂字,能看得起报,这部分百姓将会成为整体国民先知先觉的一部分。记者、报人通过报纸的评论,或者开办刊物和报馆向当政者提出自己的见解,力陈时弊。学者通过开办刊物,更加集中的陈说政治己见,以期影响更多的共鸣者,这里不乏政府的大员、要员。教育家通过兴办学校,教育人才,兴教救国。

还有部分学人秉承事业救国的理念从事着较为实际的工作,他们有的致力于商战、有的致力于城市建设、有的致力于乡村的振兴发展、有的致力于科学界、文学界等,这都是近代知识分子参与改造中国的现实途径。留洋归来的部分近代知识分子强调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全盘西化,但是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无法参与到权利机构,这部分人一方面从事具体的技术上的工作,以此来施展抱负。但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缺乏经费、缺乏政府的支持甚至是压迫,而且还收到帝国主义同行的干涉和鄙夷使其转向。

本土知识分子有渐进式西学的知识分子,其特点为中学根基深厚、受西学影响,但其致力于用西学的学术框架重新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往往进行中西学之间的对比。这部分人一般加入到了教育、文化行列,多以文科为主。他们发挥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都起到了开启民智的重要作用,在孙中山设计的军政时期,这批知识分子已经从事上了训政工作,只是由于时代的限制,精英文化没有更好的途径向更为基层的民众传达。知识分子从事公共事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革命,因为他们教育了民众,但是当时中国国民的主体还在农村,知识文化程度太低无法接受而已。然而纯旧式上层的知识分子再接受家产后,通过经营和参与基层政治,一部分人成为了地方的精英,手中握有村镇一级的公共权力,同时也掌握着乡镇一级的公共事业,他们对中国国民的影响较为深刻,这正是由于中国国情而决定的。

三、知识分子与军阀

军阀割据时代,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走进军阀的幕府,为军阀充当幕僚,为各军阀头目建言献策,通过自身对军阀的影响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随着军阀势力的消长,知识分子所从事的职业也随之飘忽不定。其中,一部分知识分子投身行伍,成为了职业军人。一部分人,则选择了其他行业,成为某一领域职业的专家学者。甚至有的知识分子由于其较为强大的家室自身转变为军阀。知识分子成为军政要人在民国时期不占少数,有的为了施展政治抱负,有的则是投机革命。在国民革命不断推进的过程当中,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知识分子分别投向了三个阵地,一个是国民党、一个是共产党、一个是中间地带。1927年中原大战,蒋介石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基本上消灭了民国初年的军阀势力。1928年八一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军事力量,从此中国的革命形式就趋于明朗化了。民国初年投身军阀的知识分子分流到国共双方的阵营之中,一小部分知识分子存在中间地带,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力量,这也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重要的革命力量。

晚清与民国初年,知识分子从封建制度过渡到民主制度,从“中学”转向了“西学”,在这种大变革时代,历史发展过于局促,没有给旧式的知识分子足够的成长实践,其内心的煎熬与时代发展不断的激荡与碰撞。这些旧式的知识分子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化较早的一批人才,为中国的近代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革命、民主政治发展、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M] 北京.三联出版社  2017年4月.

[2]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M] 北京 社会科院出版社 2017年5月.

[3]杨奎松.忍不住的关怀[M].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5月.

[4]桑病.历史的本色[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不谈政治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