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

2020-09-10卓达吉久美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演奏技巧贝多芬

摘要: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生于1770.12.16.卒于1827.3.26.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中较为重要的人物。在贝多芬的早期作品《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是作品的重要代表,在残酷的命运的黑暗势力的斗争,一个更好的理想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华丽的诗。它分为三个乐章,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本文主要从触键、节奏和速度、情感加工分析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技巧

一、作者介绍

(一)生平介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1770.12.16.卒于1827.3月26日,57岁,德国知名音乐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逝世。 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被称为“乐圣”和“交响之王”。 维也纳世界古典音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贝多芬的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同乡浪漫主义的一座桥梁,继承了海顿和莫扎特的传统,也在此基础上大胆的创新、突破对19世纪的欧洲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但是命运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一个在音乐上有才华的人来说中耳炎无疑的是最沉重的打击。。

(二)主要作品及音乐特点

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等。其 32 首钢琴奏鸣曲,包括《悲怆》和《月光》等被尊为钢琴的“新约全书” (“旧约全书”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对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启蒙,这些奏鸣曲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其中从第一首到第十一首是早期创作,当时的贝多芬充满活力,写作欲望繁荣时期,具有非常深刻的独创性,这一时期他创作出了著名的奏鸣曲《悲怆》。

贝多芬的交响曲大大拓展了音乐与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交响去方面的创新节奏不按照小节节拍,打破了严格遵守严整的节奏形式,而是随音乐的要求改变的相对自由。歌唱性的管弦乐,贝多芬具有很好的旋律天分和技巧,善于将旋律如歌般的展现出来。他配器的丰富也大大提高了乐团的表现。第三交响曲开始,在第五和第九交响曲中展现不同的风格,一个明确的线索主题或思想的形式内容是贝多芬之前的作曲家没有做到的。

二、《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

(一)作品创作背景

从1789年到1799年初,贝多芬创作了这首奏鸣曲,送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那时的贝多芬以卓越的钢琴家与作曲家身份赢得更大的盛名。他遭受过各种曲折和不幸,早年丧母、贫困、失学、阜阳弟弟和照顾父亲的生活等压力,这些生活重担过早地压在他的肩上,在加上20岁就患了严重的耳病,导致这首《悲怆》奏鸣曲中某些乐段的戏剧性以及明显的悲剧色彩,但也展现了一种强烈的新理念。这种对威严,简洁的作品和戏剧力量的掌握是作者早起奏鸣曲的杰作。

(二)奏鸣曲简介

1.何谓奏鸣曲

16世纪中期最早出现奏鸣曲这个词,原意是指片段的声音。当时的奏鸣曲没有一个清晰的组合形式,只要是器乐曲都可以称为奏鸣曲。随着不断变化的时代,奏鸣曲已经由一个简单的乐器曲演奏成具有主题、发展与再现的复杂曲式了。从早期奏鸣曲到古典奏鸣曲的变化,无论是结构、都是根本性的变化。在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完全塑造成形的。在贝多芬的创作中,各种奏鸣曲占据了他的半部作品的55首。

2.奏鸣曲的结构

奏鸣曲是一种常用于许多乐曲中主要乐章的型式。它包含几个不同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在现以及特定的调性布局。由于它通常用于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并且通常用快板速度,它也称为奏鸣曲第一乐章形式或奏鸣曲快板形式。

通常被称为奏鸣曲,指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组成的三部奏鸣曲。第一部分是呈示部,包括主部、连接段、副部及小结尾。主部与副部的调性关系仍保留古典奏鸣曲式的传统。在较早的奏鸣曲中呈示部一般要反复一遍。第二部分是展开部,也称自由幻想部。主要音乐在不同的音调上演奏,也出现了不同的音乐思維,有时以新的方式继续展开乐曲,最终开始第三部分的过度。第三部分称再现部。这时主部仍在原部上再现,并通过连接部分,使副部在主音上出现,以取得再现部调性的统一。

(三)《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介绍

此乐章只能是忧郁的心情一直保持到曲终,快乐的情绪始终不能占据上风。此乐章的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不断加强的搏斗中表现了热切的渴望和追求。作者想用这一乐章的柔美、轻巧,快乐来和第一乐章的冲动、黑暗、热情形式进行对比。第三乐章,快板的回旋曲,c小调,回旋主题为发展的迂回主题。到61小节进入第二主题,明朗的风格,降E大调。最后当曲目进入第三主题,柔和而恬美,从技巧上来说这一段大量使用了对位技法,使人不禁赞叹于贝多芬惊人的音乐才能。第一主题精致而高贵,这个旋律运用了德国民歌,使我们想起清澈的目的声和潺潺的流水声。它还蕴藏着一种肝肠寸断的悲伤情绪。

三、演奏技巧

(一)触键及音色

呈示部主题包含着明显的德国民歌音调,亲切而随和,要弹的连贯并且柔和,而且非常活跃。在演奏技巧方面,手指的独立性非常重要,体会“快下放松”。所谓快下就是迅速高台指后迅速弹下,手指触键动作 要快、要敏捷,这样能使弹奏出的声音明亮、清晰。所谓“放松”是指声音一旦发出,手就绝对不要再对琴键施加压力,指尖站住在保持手型的基础上手臂自然放松。

插部主题庄重、朴实,下键要柔软而深沉,力量集中而连贯。所有的弹奏表现和技术都是通过手指尖去完成的,指尖是弹奏的关键的关键。断音的弹奏方法:掌关节稳固,保持良好的演奏手型,手腕保持潜在的高度灵活性,手指端在整个手掌、手腕及手臂控制下降的同时做好速度、力度和手指与琴键距离的控制。再现部将呈示部的材料在曲式上作了本质的改变,副部在逐步的同名大调(C大调)上再现。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奏后一音手指落下的同时奏前一音的手指方可抬起,这一起一落便在同时。2、手臂与躯体的自然重量始终惯于琴键,无论声音强弱必须触键到底。指、掌、腕、肘、肩乃至腰肢关节在初见时相互关连,相互影响、配合密切、张弛自如。

尾声,最后果断有力的结束,似乎是对整个音乐中令人激动的问题的明确解答。其奏法是:手指坚定有力,手腕方形灵活,大臂与背部积极配合,最高音是旋律,是传统音乐的灵魂,则低音要尽量缩小小手指与其他手指在力度、独立性、灵活性等方面的差距。

(二)节奏与速度

在演奏时,美妙悦耳的音色与手指触键时的力量来源、力度支配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力量的来源不对、力量支配不科学则极有可能导致音色“虚”、“散”、手臂僵硬、力量 浪费等等问题。

第三乐章他的主题带有田园风味,情绪比较活泼、乐观,欢快。乐章的中部,出现了一小段近似民间舞曲的音调。它表达作者没有被困难所吓倒的乐观情绪。最后出现坚定的曲调,表现出斗争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从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演奏技巧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贝多芬,对奏鸣曲有一个新的认识,对音乐的表达有一个更高的理解。对古典音乐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2]蔡良玉.外国音乐欣赏丛书[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3]邵义强.古典乐派乐曲赏析[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5]唯民.贝多芬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6]贝而加米尼.贝多芬和古典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卓达吉久美,西北民族大学2018级音乐与舞蹈学班。

猜你喜欢

演奏技巧贝多芬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关于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若干思考
海顿弦乐四重奏《骑士》的作品风格和演奏分析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贝多芬的故事(下)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