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霍去病墓石刻对当代雕塑的影响
2020-09-10陈思羽
陈思羽
摘要: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和创新始终离不开对古代雕塑的继承。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中国乃至世界雕塑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至今仍对中国当代雕塑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霍去病墓石刻造型特点的分析,以及中国当代雕塑作品对霍去病墓石刻继承与创新的案例,从而得出霍去病墓石刻对中国当代雕塑的影响,对促进当代雕塑作的创新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霍去病墓石刻;当代雕塑;继承发展
第1章 霍去病墓石刻对中国当代雕塑的影响
(一)霍去病墓石刻造型观念
“雕塑是艺术现象,也是文化现象。”[]霍去病在汉匈战争中建立了赫赫战功,汉武帝为表彰其功绩,在其墓前建造了大型石刻群。现存代表作品有《卧马》、《跃马》等。作品风格主要可分为写意式和纪念碑式。
1.写意式
霍去病墓石刻中的动物或人物采用写意式造型观念,古朴而富有张力的形象展现出当时大汉帝国的强盛繁荣,以及骠骑将军霍去病驱逐匈奴,为大汉开疆拓土的勇猛形象。霍去病墓石刻的创作正如中国画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即观察事物不仅留于表面,还需留于它的内在,深入观察其本质,达到心中所想与事物本身相结合。“中得心源”则是在创作时,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对象,而是经过思考理解,将对象进行概括和艺术化的处理。创作者正是这样,才有了霍去病墓石刻作品的写意性。其中《马踏匈奴》,对匈奴人造型处理,也是经过思考后的艺术处理,让匈奴人完全蜷缩于战马之下,创作者为了体现匈奴人被击败,将匈奴人的形象造型经过艺术处理,才使得整件雕塑的主题更加明确突出。以及许多动物造型,都是作者通过自身对事物的理解和艺术的主观处理,才使得寥寥几刀,就能成功引导观者认为这是某一动物的形象。
2. 纪念碑式
“霍去病墓是组成汉武帝墓茂陵景观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了纪念年轻将军霍去病,汉武帝命人将他的墓冢修成‘为冢象祁连山’,除了霍去病抗击匈奴的历史意义之外,它主要也是为了纪念霍去病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供后人瞻仰,更象征着西汉当时国力强盛。”[]正是为了体现对骠骑将军霍去病的缅怀,创作者才在石刻作品上使用了纪念碑式的造型手法,仿佛将霍去病一生金戈铁马、战无不胜的丰功伟绩都记录在这一件件雕塑作品中,借此让人瞻仰千秋。“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纪念碑式的造型观念创作出的这些石刻,使得霍去病墓更添了几分威严,借动物或野人等造型,诉说着霍去病生前的英勇。抛开石刻作品,霍去病的整个墓冢都似一个纪念碑,墓为祁连山形,乱石嶙峋,远看就宛如一个诺大的纪念碑,庄严肃穆。
(二)霍去病墓石刻造型方式
1. 圆雕的造型方式
霍去病墓石刻虽能看到明显的线雕和浮雕技巧,但整体还是多以圆雕造型为主,类似于著名的《跃马》《马踏匈奴》”等,整体都是以圆雕的造型手法为主,附以线雕和浮雕,使得整体造型浑厚雄奇。
《馬踏匈奴》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经典之作,是举世罕见的中国早期雕刻的代表,这是一件纪念碑性质的圆雕,总长约190厘米,高约168厘米。该雕塑庄重威武,强健的战马踩踏着手持弓箭的匈奴人,展示出霍去病逐匈奴至瀚海,封狼居胥的显赫战功,更彰显出汉武帝时期国富兵强、抵御外辱的磅礴气势。《马踏匈奴》均以花岗岩雕成,以战马形象为主。这件雕塑作品在运用圆雕处理时,没有过多的处理细节部分,造型整体概括,马的背部圆滑却不失战马的强壮,除了马的头部外,各个部分间相互联结,让整个作品宛如浑然天成一般。圆雕是雕塑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技法,《马踏匈奴》外形大量采用圆雕的雕塑技巧,更加突出了马的强壮健硕,昂首挺立。
2. 线面结合的造型方式
霍去病墓的石刻都有非常鲜明的主题,多数石雕都是采用了线面结合的造型方式,用圆雕来塑造整体大形以及动态,辅以线雕和浮雕的造型方式来升入刻画形象与细节,利用线与面的结合,来表现对象的形态。例如《卧虎》,是霍去病墓石刻采用线面结合的典型之作。它充分利用了圆雕的以及线雕的造型手法。圆雕的手法用来塑造整体大型,刻画老虎的外形以及猛虎沉几观变的动态,而线雕及浮雕的部分用来刻画老虎的斑纹,从而表现了老虎的生机和体态,与其动态的沉稳形成动静结合的强烈对比。 躯干部分,是自由流动线条和扭曲块面的结合,创作者借助原生巨石的天然纹路,巧妙地雕琢出虎身上的斑纹。“这种稳定的整体造型和充满强劲动感的艺术形象,形成了汉代石刻气魄深沉宏大的艺术风格,整个伏虎造型手法浑朴简练,造型雄厚粗犷,体现老虎气度不凡的同时也体现了恣情肆意、自由奔放的大汉雄风和大汉风骨。”[]
3. 因势象形的造型方式
“霍去病墓整个雕塑群以简练、夸张的形式语言 展示了一种深沉雄大的气魄 使人仿佛置身于金戈。”[]整个霍去病墓中的石刻最突出的造型方式,就是采用了“因势象形”,也可以说是“因石造像”“因材施艺”等。“西方艺术以再现取胜,中国艺术以表现见长。”[]即当时的创作者利用原石的自然形态,在不破坏石材原有造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石材上稍加雕琢,便把原有平平无奇的石材塑造成优秀的作品。霍去病墓的石刻正是在创作者有意识的主动选择这种创作方式,才让霍去病墓中的石刻与以往的雕塑作品都截然不同,但正是这样才让这些作品别出心裁,让许多当代雕塑家对其不断地研究学习。霍去病墓中的石刻作品《野猪》、《蟾》等,正是运用了这种造型方式,整个轮廓极为整体、洗练,保持原石的自然形态以及肌理,利用原石的天然造型稍加雕琢,并充分运用线雕和浮雕的技巧,让表现对象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眼前。“可以想象当作者面对这块原石的时候时似乎是这石头本就有生命,自己正在诉说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作者只是稍加雕琢,就让这故事就更加精彩、那生命就更加鲜活。”[]
第2章 对中国当代雕塑的影响
国内的许多雕塑家也都在不断研究霍去病墓石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借鉴也有自身特色的雕塑作品。霍去病每一件石刻作品都整体统一,利用大刀阔斧的手法的塑造出生动形象的物体,充分运用线面结合和因势象形等塑造方式。以及纪念碑式和写意式的造型观念,不断地让作品升华,更有寓意,每一件石刻作品即庄严又有中国传统雕塑应有的写意味道。“这就是中国人要求艺术形式具有自然淳美的原因”[]这些石刻上古代创作者优秀的创作手法及创作观念,都在一点一滴的传达给后人,在中国当代雕塑家的手上,用自身的方式加以创新并传承下去,使得中国当代雕塑得以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一)案例分析
当代许多艺术家都学习研究霍去病墓石刻的创作手法,创作观念,让自身的创作形式,创作手法都得到了更多元化的发展。西安美术学院就有许多老教授都在霍去病墓的石刻作品中不断地研究学习,并吸收为自身的养分充分运用在创作上。例如邢永川先生的《杨虎城将军》,造型统一整体,浑然一体,用浅浮雕的形式表现出杨虎城将军衣物的口袋、皮带等装饰,既含蓄又将当時的军装特点都完美展示出来。“整个雕塑庄严肃穆,宛如一座纪念碑,将一位于乱世中坚持民族大义的真英雄形象和灵魂神韵都完美的重现于世人面前。”[]
国家雕塑院院长,中央美院教授、博导钱绍武先生,在他的许多雕塑作品中都能看到对中国古代传统雕塑的继承与发展,钱绍武先生说霍去病墓石刻的造型方式是中国独有的,找到形象近似的天然石块,创作者独具匠心的寥寥数刀刻画出体型神态,这是中国独有技艺。在他的《关天培像》、《炎帝像》等作品中,都能看到对霍去病墓石刻的继承。钱绍武先生的《关天培像》,把爱国英雄关天培的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这件作品将一位手握利剑、正义凛然的清朝爱国英雄关天培,通过这件雕塑作品展示在了世人面前。将霍去病墓石刻的创作手法以及创作观念灵活的运用在这件作品中,使得作品将关天培英雄形象充分表达的同时,也包含了写意性,让作品仿佛有了灵魂,不只是一件简单的石雕作品。
现当代有许多雕塑家都意识到了中国传统雕塑的重要地位,除开邢永川与钱绍武先生外,还有许多著名的雕塑家,例如马改户,霍波洋等多名雕塑家,都不断地对中国传统雕塑进行研究与学习,汲取传统雕塑中的精华,转化为自己的雕塑语言。因此,霍去病墓石刻对于现当代艺术家而言仍旧具有很高的研究学习价值,霍去病墓石刻也在无形中渗透在中国当代雕塑中。
(二)当代雕塑未来展望
现如今,学习中国传统雕塑造型方式与造型观念,已经是许多雕塑家都在提倡的一件事,包括作者本人在西安美术学院上本科期间,雕塑系也多次安排古代雕塑写生课,让人受益匪浅。可见中国当代雕塑家应该更多的向中国传统雕塑学习,汲取古代雕塑创作者优秀的造型方式与造型观念,转化为自身的雕塑语言,运用到未来当代雕塑的创作当中去。霍去病墓石刻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更加应该提倡现当代艺术家前去学习,不断挖掘石刻作品中好的造型手法和不同于以往的造型观念,才能让中国传统雕塑融入进当代雕塑中,在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中继续源远流长。
第3章 结语
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古代大型纪念碑雕刻的典范之作,是西汉以来雕塑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作。古人将写意与纪念碑式的造型观念巧妙的运用在石刻作品中,更添霍去病墓石刻作品的庄严肃穆,将骠骑将军一生的金戈铁马印刻于这几件石刻作品上。多种造型方式的相互搭配,把浮雕、圆雕、线刻都灵活运用到作品中,才能呈现以“线面结合”、“因势象形”等造型方式,将一位西汉时代戎马一生、建功无数的历史英雄重现于世人面前,仿佛能看到了当年战场上英勇无畏的骠骑将军霍去病。
作为当代雕塑系人,更应该多研究学习中国古代传统雕塑,把霍去病墓石刻“因势象形”“线面结合”的造型手法,写意式、纪念碑式的造型观念吸收为自身的养分,体现在未来的当代雕塑的创作中。把中国传统雕塑继承为自身的创作语言,并融会贯通,有创新的表达出来,才是真正的发扬了传统雕塑。才是当下正在学习雕塑的年轻学子应该去做到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孙振华.生命·神祗·时空[M].宁波: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89.
[2]李晓雪.西汉霍去病墓石刻造型艺术特征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董书兵.凝住的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78.
[4]黄平,何牛.《中外美术欣赏》[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01.
[5]周天骄.《秦汉设计艺术中马图形的延续和变迁》[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6]王可平.华夏审美文化的集结[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106.
[7]张昊.浅谈霍去病墓石刻的特点[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8]王可平.华夏审美文化的集结[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187.
[9]邸琨.邢永川先生雕塑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