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识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020-09-10刘喜中

高考·上 2020年12期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

刘喜中

摘 要: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以来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美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重要学科,在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并且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培养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在实际的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图像识读;美术课堂;教学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美术学科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

1、关于图像识读的认知偏差和教学误区

图像识读是学生对于美术作品、图形、影像以及其他视觉符号观看过程中基于自身的解读。在图像识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图像之间的联系和比较,能够进行整体的识别和解读,也能够通过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比较,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从当前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图像识读能力教学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图像识读认知存在偏差,因此导致教学活动走入误区。

在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主要靠学生欣赏作品的数量,在这样的理念影响下,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大量的美术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但是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学生难以通过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作品中包含到美的意境,也难以引导学生真正走入美的世界。尤其是中小学学生在身心发展和思维水平上的限制,导致学生缺乏抽象理解的能力,因此对于一些抽象画派的作品表达,难以理解其作品中蕴含的艺术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依靠欣赏作品的数量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难以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

为了更好的避免图像识读能力教学活动走入误区,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首先在引导学生观察各类事物的过程中,描绘各类图像图形的基本形式特征,并且比较各类美术作品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使学生针对不同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从而使学生透过作品深入分析本质,进而使学生走出框架限制,脱离美术作品的形式而感受美术作品中的艺术之美。

其次,进行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发展学生除开图像识读能力之外的多种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放性的课后任务设计,让学生是在完成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融入自己对于美的见解和感受,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图像识读能力增强艺术素养,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性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图像识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驱使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源源不竭的动力,教师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渗透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在采用多元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结合美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并且在教学设计完成之后站在学生的角度倒推教学设计,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相应的优化,使教学设计更加适应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的通过教学实施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制作精美的PPT图像,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增强对美术作品的吸引力。就是在选择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才能够使学生增强代入感,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PPT图像和视频影音资料结合起来,通过动态化的展现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梵高的相关作品时,教师首先利用PPT展示《向日葵》、《自画像》等,然后为学生播放了油画动画电影《挚爱梵高·星空之谜》,这部油画动画电影用生动的方式表现出了绘画大师梵高的作画状态和情绪,并且能够交代梵高相关作品的背景,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融入多方面的感官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形成方法,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增强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最后,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当进行适当的示范性讲解,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美术作品中涉及的绘画原理进行示范性讲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利用这些绘画原理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增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美感。

(2)淡化美术理论,增强美术的实践应用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过度讲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原理和专业技巧,这样的讲解更适合于美术专业的学生,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过于专业的讲解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对美术课程产生枯燥无味的印象,进而产生抵触美术课程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过程中,要适当的淡化美术理论知识的讲解,并且在美术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首先要为学生营造情境这样才能利于学生吸收,其次,教师要增强美术的实践应用让学生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体会美术作品,进而强化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图像识读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分阶段进行,才能循序渐进得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对作品中所包含的物象进行基本客观的描述,通过这种直观的描述使学生增强搜集信息的能力,并且增强学生的美术表达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能够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于美术作品进行直观的描述和分析,进而强化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初次体验。其次教师要增强学生看“图表意”的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在了解了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物象,并且进行了直观描述之后,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物象发现物像中所蕴含的美感和艺术之美,利用这样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艺术作品进行价值评判和判断,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

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中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策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立足于课程教学内容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日常学习生活为切入点,拉近美术作品欣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才能够增强代入感,更好的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与美术作品增强情感共鸣。

其次,在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否定学生的价值判断,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判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关注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多元化解读,这也更加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同时也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培养,通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多元化解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最后,在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使其广泛的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表达,发现生活中的美术,从而使学生能够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有效提高美术素养,进而不断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

结语: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能够增强学生收集信息、情感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并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实际的图像识读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作品的欣赏作用,强化学生与美术作品的情感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培养良好的图像识读能力,增强学生对美的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家重横.小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德育,2018(11):73-75.

[2]吴国园.美术课堂核“欣”素养的教学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7):39.

[3]李娟.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图像识读策略的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132-133.

猜你喜欢

美术课堂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就业导向视角下中职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路径探析
用好课堂提问,让美术课堂动起来
美术课堂学生活动方式的空间定位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构饰课教学提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