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盆底超声在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2020-09-10陈晓飞
陈晓飞
【摘要】目的 探索四维盆底超声在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88例初产妇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按照随机分配学的方式根据产妇分娩不同,分为A组和B组,每组为44例。A组为剖宫产组,B组为分娩组。88例患者在住院之后均进行四维盆底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在应用四维盆底超声的效果。结果 A组(剖宫产组)Green分型中的Ⅱ和Ⅲ型与B组(分娩组)相比较低(P<0.05);A组(剖宫组)Green分型Ⅰ型率明显高于B组(分娩组)(P<0.05)。结论 若初产妇存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应用四维盆底超声效果十分明显,能够更为直观的显示产妇盆腔,以及分娩后膀胱膨出实际情况。
【关键词】四维盆底超声 初产妇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在女性盆腔脏器中盆底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若一旦盆底发生问题,极易使子宫、膀胱等位置和性能发生改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在该疾病中膀胱膨出是最为常见的,而最容易使盆底性能发生障碍的则是妊娠与分娩,所以受到了诸多人的关注。在临床中,四维盆底超声以无创伤、价格低、无射线照射等优势被人们认可和接受。此外,四维超声动态成像能够更为直观的显示初产妇的前盆腔实际情况,使工作人员可以了解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生产后的膀胱膨出情况,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基于此,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88例初产妇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呈现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88例初产妇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托随机分配学,并结合分娩方式不同,分为A组(剖宫产组)和B组(分娩组),各44例。其中A组44例,年龄普遍区间为20岁~36岁,孕周為36周~41周。B组44例,年龄区间在21岁~38岁,孕周在36周~42周。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意义且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1)第一次分娩、单胎。(2)经过检查不存在畸形和疾病,且孕期符合实际。(3)孕前未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且近六个月中未使用激素药物。排除标准:(1)合并先兆流产、羊水量异常患者。(2)存在严重的妊娠并发症、恶性肿瘤患者。(3)合并妊娠期存在盆底功能障碍,或者进行过盆腔手术患者。
1.2方法
(1)设备选择。选择“美国GE-E10”型号的四维盆底超声设备,探头选择RM6C和RIC5-9D。(2)检查步骤。工作人员首先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并告知患者需要在检查中积极配合,缓解患者负面情绪,使患者对检查和该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在正式检查前,需要告知患者排空膀胱,进行仰卧位姿势,双腿屈膝并向外翻,虚拟膀胱截石位。之后,工作人员将超声探头放在患者小阴唇位置,与尿道外口下方保持一致,进行全面检查。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所有的数据信息均使用SPSS24.0软件进行分析、汇总。其中使用“%”表示计数资料,通过x2进行校对;使用“”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进行检验。若有P<0.05的关系,证明有意义,能够分析。
2结果
2.1分析两组四维盆底超声参数
A组剖宫产44例中,BCD的静止期区间为-2.32cm±1.11cm,张力期在1.65±0.90;膀胱颈移动区间在3.63±1.14;尿道膀胱后角的静止区间为143.49o±20.36o,张力期在148.36o±16.56o;尿道旋转角区间在61.53o±9.63o。B组剖宫产44例中,BCD的静止期区间为-2.51cm±1.21cm,张力期在1.95±0.86;膀胱颈移动区间在4.17±1.26;尿道膀胱后角的静止区间为145.86o±19.68o,张力期在157.42o±17.19o;尿道旋转角区间在67.29o±9.36o。两组有着巨大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分析两组患者膀胱患者Green分型
A组剖宫产44例中,Ⅰ型10例患者,Ⅰ型率22.73%;Ⅱ型18例患者,Ⅱ型率40.91%;Ⅲ型16例患者,Ⅲ型率36.36%。B组分娩组44例中,Ⅰ型6例患者,Ⅰ型率13.64%;Ⅱ型21例患者,Ⅱ型率47.73%;Ⅲ型17例患者38.64%,Ⅲ型率。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即A组Ⅰ型率明显高于B组,Ⅱ和Ⅲ型率低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妊娠对盆腔脏器脱垂的影响
妊娠期间,会受到激素水平和妊娠子宫加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妊娠子宫对前盆腔韧带、筋膜等牵拉,出现慢性损伤的情况。此外,也会加大对盆底支持组织的压迫。因此,妊娠对盆底脏器位置的改变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初孕盆腔脏器脱垂情况往往高于未孕者,而孕晚期的发生率也远远高于孕早期。
3.2分娩方式不同对盆腔脏器脱垂产生的影响
在分娩过程中,产力的加大会导致胎儿首先露出的部位对盆底产生挤压,进而致使盆底组织张力提升,影响尿道横纹肌,尤其是产次增加、胎儿体重增加等影响,会使盆底组织随时出现扯破和分裂的问题,使盆底组织受到伤害,尿道横纹肌失去去神经作用,较为严重甚至受到永久性伤害。而使用剖宫产的方式,则不会对盆底肌的收缩能力产生影响,会阴体和膀胱颈部位置的改变也相对较轻。
总而言之,随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涨,逐渐成为影响女性的首要因素。在发生该疾病时,医患双方认识不足,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发生该疾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两种:(1)年轻女性的妊娠和分娩是引发疾病的一大影响因素。(2)对于老年人而言,年龄的增长,会导致盆底肌肉和缔结组织出现萎缩。其中膀胱膨出是主要影响因素。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完善,超声技术的提升,四维超声由于无创伤、多次多重复、价格客观等优势,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使临床诊断效率的提升,因而值得全面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莹,鲁虹霞,冯桂婷.四维盆底超声在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运用[J].重庆医学,2020,49(10):1669-1671+1676.
[2]吴轶添.四维盆底超声检查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10):230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