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非遗焕新生,成就吴中生活美学
2020-09-10张小妹
张小妹
天下工艺看苏州,苏作精华在吴中。苏作,是世人对苏州所产传统手工艺术品的统称。吴中区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近几年重视非遗传承工作,大力挖掘民间传统工艺。
吴中环太湖地区更是集萃雕刻、刺绣、缂丝、香山帮建筑技艺等苏作非遗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如何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提升非遗的审美情趣,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群众的精神气质,一直是吴中区近年来探讨的方向。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扬“梅”吐“器”·青春好市快闪店系列活动在苏城拉开序幕,活动将时尚国潮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把一个mini版的吴中手工艺博物馆搬到了热门商圈中。活动中,吴中区青年手艺人的朝气和活力尽显,在他们的巧手下,传统的非遗手工艺作品摇身一变,成为了时尚弄潮儿。
史志晔:
发动青年人的力量,让非遗在当代熠熠生辉
这次活动的“带队人”正是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会长、85后青年手工艺人史志晔。在苏作这片传统天地里,让史志晔扬名立万的是他的苏作古典红木家具概念性作品“囧凳”。在“囧凳”之后,史志晔打造了一个明式家具及榫卯结构科普馆,复原了32件常用卯榫结构实物,展示了苏作文化的精华,又设计了能自己动手拼装榫卯的体验家具。
在光福甚至苏州,提到史志晔的苏作古典红木家具品牌明仕阁,无人不知。这个创立于1911年的“百年老字号”穿越时间长河,经过岁月洗礼,至今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史志晔尝试着把古典红木家具做成现代人喜欢的新中式风格,引领行業新风向。“我们想要做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手工艺品,希望在百年之后,依旧有人能从这些手工艺作品中回忆起我们。”
近几年来,明仕阁设计制造的红木家具在国家、省、市各级展览展示中获得金、银、铜的奖项60余次。目前,明仕阁还拥有外观专利150件,版权专利600余件,实用新型专利14件,发明专利3件。与此同时,史志晔还多次受邀在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职业大学、无锡苏珈美术馆演讲《苏作家具文化》,江苏省文联、江苏有线电视台曾特地为其拍摄了“大美民间——史志晔专题纪录片”。
作为中华老字号“明仕阁”红木家具的第五代传承人,史志晔不仅将传承红木铭记于心,还不忘苏作传承的使命。2017年,史志晔发现身边的青年手工艺人越来越多,而作为时代的中流砥柱,青年人更应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发展梯队。
于是,2017年3月,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应运而生,史志晔担任会长。至今,协会已有会员170位,手艺人圈友将近300人。在协会青年手艺人的心中,史志晔既是协会的精神支柱,也是协会的无私奉献者。他时常带着兄弟姐妹们出去参加各类展览展示活动,致力于把传统非遗手工艺推广出去。“多多参加这些活动,可以拓宽我们的朋友圈,政府搭台手艺人唱戏,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
“协会可以将一群人的资源集合到一起,再进行分配共享,各取所需。”史志晔表示,要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做手工艺不再是一件没奔头的事情。接下来,第九届创博会将在7月31日举办,吴中区的青年手艺人们也将组团参加这次盛会。
府涵璐:
让苏绣走入现代人的时尚生活
当然,光福不仅有中国明式家具、苏作家具,更有苏绣、核雕、玉雕等传统非遗手工艺。这次的扬“梅”吐“器”·青春好市快闪店系列活动,让苏绣青年传承人、苏州百年职业学院非遗苏绣传习所所长府涵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身上穿的旗袍、手上戴的戒指,以及头戴的耳环、发簪,都是出自府涵璐自家品牌“向红绣府”,且大多由她亲自设计开发。可以说,她几乎就是个行走的“代言人”。
苏绣来源于生活,也应当回归于生活,府涵璐始终走在苏绣文创开发的前沿,致力于让老传统走进现代人的新生活。根据不同的用途,不同的面料和底色,她可以设计出不同款式的苏绣生活艺术品。
除不断推出新款刺绣华服之外,府涵璐及其团队还别出心裁地将苏绣运用到家居软装、包包、首饰、手账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苏绣文创的开发绝不是简单地换个载体,而是对刺绣更多实用性和功能性的探索,对选材、图案设计和针法运用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我们还是尽力保持苏绣本身的艺术特色,只是给它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融入更多现代生活的元素。”从府涵璐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传统苏绣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为了精益求精,哪怕是一款小小的刺绣耳环,从设计开发几经打样修改到最终得到满意的成品,府涵璐用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
别看府涵璐现在说起苏绣头头是道,其实早前她也没想到自己会挑起家族传承苏绣的重担。学理科的她小时候的目标是做工程师,之后到英国留学,到美国工作,一路追寻自己的梦想。
不过,生长在传统苏绣家庭的她,耳濡目染之下,刺绣手艺不曾荒废,寒暑假她总是会与妈妈府向紅一起做刺绣手工。2014年,府向紅被钦点为替APEC政府领导以及领导夫人制作新中装刺绣部分的绣娘,于是,府涵璐不得不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帮助忙碌的府向紅。
回国后的府涵璐任教于苏州百年职业学院,她希望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一方面培养高素质的苏绣人才,让苏绣生生不息,另一方面让苏绣传播得更广、更远。在学校,她创办了苏绣传习所,成立了苏绣传习学生社团,开设双语苏绣课,带领更多的中外年轻人了解苏绣,学习苏绣。
府涵璐现任苏州市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副会长,与协会数百名志同道合的青年手艺人共同推广苏作工艺,为创赢苏作非遗的未来而努力。府涵璐希望,苏绣这门传承了千年的艺术可以带着苏州味儿,走进时尚圈儿,走出国际范儿,成为属于这个时代的活态文化。
张涛:
90后的青年力量,为非遗续写传奇
跟史志晔和府涵璐一样,肩上担着传承非遗重任的还有90后男孩张涛。张涛告诉记者,藏书镇世代做砚雕的人不少,藏书原先还有一家老牌砚雕厂,如今厂址还在。张涛家里四代人都从事澄泥石刻行业。到了他这一代,张涛迷上了制作精美的苏作砚雕。
苏作砚雕,既可磨墨挥毫,又能随手把玩。一方方精美的苏作砚雕作品,古往今来不知迷倒了多少风雅之人,甚至连乾隆皇帝也喜爱收藏。文房四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砚台还曾经被称为是家中的“聚宝盆”,在家中摆放传闻有镇宅的效果,当然,张涛接触的更多的客户会将砚雕当做传家宝来收藏。
將一块石头玩出花儿来,说的就是张涛本人了。虽然年纪不大,但他已经跟砚雕、石刻打了多年交道,他曾荣获“苏州市工艺师”“首届东吴匠师新秀”、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等称号,他本人还是苏州市吴中区木渎藏书石雕艺术研究所总经理。
张涛指着手里砚雕上的一抹红晕,向记者介绍说:“这就是‘虾头红’,这边青色的是‘蟹壳青’,这块石料是三色合一的稀有品种。”张涛所采用的石料,跟藏书所产的砚雕一样,其原料均为就地取材。
张涛介绍说,以前,村后有一座名为“砚台山”的老山,最早村里人都是用这座山上的石头来做砚台。灵岩山脚下有个村,较这里的石头材质更为突出,当然,能制作砚台的石头不仅灵岩山上有,周边一些山里也有,比如五峰山。
精挑细选的石材,在他的巧手设计创作下,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既实用又美观的手工艺作品,触感细腻、制作精良。如今,砚雕更多地转向定制化,除了砚雕外,张涛还会根据客人需求定制一些诸如石壶、笔筒、香道、等观赏类的摆件。每当客户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要求,张涛总会尽量满足。这不,最近有一位客户找他做螃蟹造型的笔架。
周福国:
传承手工艺,让非遗走近千家万户
跟从小耳濡目染的他们不同,周福国在接触核雕之前,并不熟悉这一门手艺。在跟妻子结婚后,他才逐渐接触了核雕。周福国的妻子孙小娟是地地道道的雕刻之乡光福舟山人,舟山是近代核雕的发源地,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这里世世代代都以核雕营生。婚后,周福国和妻子住在舟山核雕村,受妻子影响,他逐渐感受到核雕的魅力。
刚开始的时候,周福国会怀疑“这个小物件,能养家糊口吗?”事实证明,经过考验的核雕技艺,养家糊口那是必然的。最开始,周福国跟着核雕师傅学习核雕,一段时间的历练后,终于出师,他也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名为琢礼工作室,潜心研究核雕手工艺。
掐指算来,周福国已接触核雕十多年。圆雕、浮雕、镂空雕,核雕的雕刻技法,周福国都能精准掌握。在核雕这件事上,吴中区青年手艺人们既不固守陈规,也没有忘记传承的使命。“做好手艺,做好传承,这是我们的使命。”周福国一再强调。
2018年12月,到南京参加“艺博杯”的周福国,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手工艺人相识,之后顺其自然地加入了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协会在不断壮大的同时,更加频繁地抱团走出去参加展会和各类市集。他表示:“协会这个大家庭给我带来了不少资源,也给我们手工艺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以前,核雕是达官贵人的把玩之物,现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多人愿意消费核雕,包括一些80后和90后。周福国接触下来,发现年轻人们对核雕的款式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要求,于是,他也开始尝试在核雕基础上加入一些文化创意,在交流与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的点子。
比如雕刻年轻人喜欢的海贼王之类的题材,以及一些更贴近生活的作品。“让非遗贴近生活,让生活贴近非遗。这不是一句口号,是我们青年手艺人追寻的方向。”周福国介绍说,不少客户在喜欢上核雕后,还会主动把核雕带到国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