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与远方融入我的生活
2020-09-10汤广花
汤广花
在今年的高考中,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黑虎山村二组的王源炎,以文科599分的优秀成绩被北京交通大学录取,为自己的高中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从一个平平无奇的平行班学生,到高考成绩排名年级第二,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这个酷爱读书、写诗的18岁女孩说,除了父母、老师,她特别想感谢自己的姨爹,感谢姨爹打理的农家书屋,“书屋里的书,让我在阅读后觉得踏实而充足,让我在忙于学习的时候会停下来仰望星空,有梦去想。”
在书屋阅读大量文学名著
王源炎口中的姨爹,是黑虎山村二组农家书屋管理员李君陵。他说,当年村里筹建农家书屋时,村委会提议将书屋放在自己家中,考虑到自家位置处于村民聚集之处,且自己喜爱读书写字,便一口答应下来。
此后,李君陵与家人一起帮忙整理农家书屋里的书籍、打扫卫生,并负责图书的借还等工作。据他介绍,书屋现有图书2000多种,包括种植养殖、经典文学、少儿科普、医疗卫生等多个种类。平时,村里来借阅的主要以学生为主。
王源炎便是其中之一。在她的记忆中,村里的农家书屋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屋子。书屋外有大片的橘树、往来的车辆及早出晚归忙碌的人们;书屋里是一排排整齐的书籍,几张简易干净的桌椅,“不同于外面的繁华热闹,里面很安静、很舒服,是我童年岁月里盛放自己的地方”。
在李君陵的指导下,王源炎在这间小小的农家书屋里,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小时候读《三字经》《论语》,长大后既读《桃花扇》《牡丹亭》等古代文学作品,也读《朱自清散文集》等近现代文学作品。
“我尤其爱看《汪曾祺散文集》,读的时候特别痴迷,将这本书借回家看、带到学校看,我都忘了自己看了多少遍。”王源炎说,汪曾祺生活的农村与自己生活的农村不太一样,那是一个特别美的地方,书里讲述了许多有趣的人与事。汪曾祺笔下,字里行间洋溢的情美、意境美,都深深吸引着王源炎。
阅读助力高考“逆袭”
在农家书屋中遇到自己喜欢的书,王源炎会反复阅读,例如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读了五六遍;朱自清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及汉乐府诗歌《箜篌引》等,读了无数遍。
“读的时候只是觉得有兴趣,后来才发现,这些知识对自己的学习也有帮助。”王源炎记得高一时的一次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作家梁实秋创作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其中有一段小诗: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当老师问班上有没有人知道诗句的意思时,我特别骄傲地回答了。”王源炎说,这首《箜篌引》,她曾在农家书屋里反复阅读过,印象深刻。
农家书屋让王源炎爱上了文学。从初中起,她就开始创作诗歌发表在语文老师创立的微信公众号上。高中时,她加入校文学社,因为频繁发文,有一段时间成了校园内的“风云人物”。她还在“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和湖北省“天地杯”中小学作文大赛中表现出色,分别获奖。
阅读让王源炎变得更加自信,学习成绩也逐渐提升。据介绍,宜昌市葛洲坝中学这一届文科共有4个班,其中3个平行班,一个重点班。王源炎是平行班的一名普通学生,但她通过自身努力,高考“逆袭”成为年级第二名。
希望更多农村孩子去书屋读书
“书屋里的书、书屋里的阅读时光,让我成了一个很喜欢思考的人,也让我成了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如今,每个星期读一篇文章,每天坚持练字、做摘抄,已经成为王源炎的生活习惯。她说,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理解为什么她会看书看得流泪,也不能理解她为什么到了晚上要打开窗户伴着星空一边听音乐一边读书,“农家书屋让诗与远方融入了我的生活,阅读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王源炎看来,阅读对于乡村孩子的意義,已经远远不只是学习知识、开拓眼界,阅读的作用在于“填满”和“共情”。从小到大,王源炎只出过一次宜昌,其他时间,不是在家里帮忙做农活,就是在学校读书,每天的生活日复一日。忙碌时她觉得无法思考、没有方向,而一旦停下来,又感到迷茫无助。“农家书屋里的图书给人力量和归属感,阅读让我明白,这些情绪不只是我有,许多人与我相似。因为一种共有的情绪,文字将人与人联结起来。”王源炎表示。
王源炎的优秀成绩受益于农家书屋。未来,她希望农家书屋能够与时俱进,补充更新更多的优秀图书,也希望更多的农村孩子放下手机、少看电视,去书屋里遇见美好新世界。
责编: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