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微改造”三部曲
2020-09-10丁云
丁云
如果说城市主干道是城市的一条条血管,那么背街小巷就是深入间隙的“毛细血管”,它们关系着城市的整体形象、人居生存环境,也关系着群众的日常生活质量。
中街路是古城区中心地带一条全长1100米的道路,两侧连接了东百花巷、花驳岸、马大箓巷、高师巷、曹家巷、西百花巷、王洗马巷、包衙前、三茅观巷、宋仙洲巷等大量相当于“毛细血管”的古街古巷,其内就保留着诸多古建古宅。随着城市发展,这些狭窄的街巷内、道路旁,私家车、电瓶车乱停乱放成了普遍“通病”,而原本花草树木掩映、生活井然有序的街巷就此因交通梗阻打乱了优美流畅的节奏。
近来,这些背街小巷悄然发生了变化。“最近门口的这条路变化真的蛮大的,明显路口的那些乱停车辆没有了,我们舒服多了哇。”家住三茅观巷,居民柴淑敏敏锐地察觉到了附近街巷的变化,双手称赞。为了改善中街路网格辖区“五街十巷”的环境面貌、道路状况,提升整体环境质量,姑苏区金阊街道中街路网格化联动工作站根据精细化整治与长效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施以“微改造”三部曲补齐街巷功能短板,刷新街巷外表颜值,提升环境文化氛围。
打通“堵塞”的交通
中街路与东百花巷交汇处,原本就不宽的巷口被人私自用水泥硬化划分的停车位挤占。一旦发生火情,消防车将无法驶入,后果难以预计。针对这类问题,中街路网格化联动工作站从6月12日起,组织执法力量进行集中整治,拆除私设停车位 50余处,为这些背街小巷打通“生命通道”。工作站同时联合交警部门,结合居民的出行实际,在各路口设置150余个隔离桩,隔离桩由路口向街巷内延伸20-25米,桩距之间间隔2米,可有效遏制机动车、僵尸车违停等问题,更通过实现人车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有效地缓解街巷交通拥堵,以此巩固整治的成效,为后续的长效管理打下基础。考虑到附近居民的安全出行需求,隔离桩更采用反光材质,并在确保消防通道畅通之余兼顾美观,符合市容市貌要求,与古街古巷整体环境相适宜。
“下一步,还将通过设置禁停标识,不断提醒车主有序停车,将道路还给民众。” 中街路网格化联动工作站专职副站长张鸣泽透露。
为街巷真实美颜
粉墙黛瓦掩映在绿植郁葱中,也为古城街巷增添几丝清幽。梅雨季节,总逃不过天气闷热难忍,王洗马巷口,一群居民聚在一丛绿色下休憩,蒲扇轻摇,家长里短地聊着,天气似乎也没那么不舒服了。
自从街道开展背街小巷治理,小巷子仿佛被一键美颜。王洗马巷居民周群指着一处绿化举例,“这处绿化带,原先是个卫生死角,夏季蚊虫不得了,大家都不愿意在这里多逗留,经过时都加快步子赶紧过去,现在环境好了,周围的人家都到这里来纳凉、聊天。”
沿街的绿化带时间一长就多有缺失,泥土裸露在外,不知不觉被扔进了许多杂物垃圾,个别车主还将车辆停进绿化带中……类似问题影响着苏州古城的市容形象。借助社区专有的为民服务项目,中街路网格化联动工作站对中街路两侧各街巷口原有绿化带做了修复,对缺失部分补种绿植,两端增设绿化护栏。而为防止毁绿占绿的问题死灰复燃,工作站联合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环卫保洁等多部门,不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维护修复效果。
在转角塑起风景
“集中整治背街小巷的同时,下一步将通过设立景观小品,力求在保留原有街巷特色、留住城市记忆的基础上,对街巷市容面貌优化提升。”张鸣泽说道。
依托“聚力中街路·红色巷管家”联动党支部项目,中街路网格化联动工作站同步配套了微改造项目,设立街巷景观小品,营造浓厚的街巷氛围。景观小品突出古城保护,提点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古城保护意识、消防安全意识,避免堵塞、占用消防车通道等不文明行为,人人养护家园、爱护古城。而为了配合古城街巷特色,景观小品也在设计中融入了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花窗漏影等姑苏元素。
从交通拥堵、绿化缺失,总给人破落、老旧的印象,到如今转角是风景,让人愿意漫步、徜徉、稍作逗留,古城每一条街巷都承载着苏州古城悠久厚重的文化历史与昔日生活的珍贵记忆、丝丝痕迹。奏响“微改造”三部曲,聚焦背街小巷的治理關键点,金阊街道让古街古巷在精细化治理中焕发出光彩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