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画派的艺术密码
2020-09-10颜凤仪
颜凤仪
章致中导览吴羊木先生书画艺术
“这是我认为描绘长江三峡最好的作品。”章致中先生话音刚落,观众们纷纷举起手机拍摄。挂在展厅中央的《巫峡千寻劲帆过》就是典型的意境之美。“画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冲破艰难险阻,流向远方的的磅礴气势,画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力量。我们在这里看到这样的场景,是苏州人的福气!”
近日,吴 木先生的弟子,吴门知名书画家章致中先生应现代苏州邀请为广大观众在线导览苏州名城艺术馆的年度大展《吴 木书画作品展》。章致中先生通过抖音直播带领观众线上云游吴门画派著名画家吴 木先生一生中各个时期的百余件作品,讲述了吴 木先生的艺术历程、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绘画技巧和思想品格。直播活动受到近五千名观众的关注,大家在直播间留言互动,共同享受这场精神盛宴带来的滋养。
承习传统艺术之“技”
“《瀑山晴霭》这幅画中,吴老师融合了明四家中三位画家的的绘画风格,有沈周的石头、文徵明的树和唐伯虎的山。”“《十月江南霜如雪》这幅画的二分之一都是空白的,这就是中国画构图中的‘留白’。”这是章致中先生从吴 木先生山水画的解读中,为观众们赏析了吴 木先生学习明四家的画作风格以及绘画中运用的技巧和理论干货。
除了“留白”,章致中先生还为观众们解读了吴 木先生画作中“变焦和逆光”、“荷叶皴”、“散点透视法”、用石绿染天等绘画技巧。
“画作中某些地方描绘得非常仔细,有些地方却描绘得很松,这就相当于摄影技术中的‘变焦’。而‘逆光’则是画面中的明暗对比。”章致中先生指着《千刃黄岳气象新》生动地为读者讲解了吴 木先生的当代眼光与中国画视野的融合之法,让观者能深入浅出地了解吴 木先生高超的绘画技巧。
“山水画里有一种技法叫‘荷叶皴’,是表现山水画的一种特殊的技法,用来描绘出石质山峰的裂纹。”顺着章致中先生所指,能清晰地看出吴 木先生画的江南土质山脉有经雨水冲刷形成的肌理效果。
画家在作画的时候,要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所谓散点透视法就是有无数个焦点,用这种绘画手法生动地表现出中国山水的辽阔。“就像鸟儿从下往上飞所看到的很广阔的景色,这里画的是贵州山水,大家是否能看到‘苍山如海’的画面?”。章致中先生边说边和观众们互动。
“用石绿染天,远山却呈现为宝蓝色,画出了他心中之山,这是吴老师对中国画、山水画的贡献。”章致中先生转而对另一幅画作点评道。
在书法导览时,章致中先生给读者解读了吴 木先生随意洒脱、气势超逸的书法作品。“特别是最后一笔,极见功力。”章致中先生边说边指,赞叹吴 木先生的雄厚笔力。
“立象”以达“尽意”
“‘意’与‘象’是一对对立的范畴,中国传统艺术历来重‘意’不重‘形’,‘立象’是手段,而‘尽意’才是目的,吴老师深谙此道。吴老师在创作中强调山水画的表现力,强化笔墨对景观对象的意境塑造,拓展新的视觉空间,让观众与作者内心的主观思想感情达成共鸣。”章致中先生说。
吴 木先生在《竹溪归牧》的创作中通过牛、小孩、竹子等元素的呼应,来追求画面的立意与意境的营造,“牧童坐在牛背上,缓缓穿过幽深的竹林……”在章致中先生的描述下,一种放牧的悠闲感油然而生。
“《玉龙吟》中对‘松树’这个意象的夸张描绘,传递出吴老师对香港回归的喜悦;看着《古今月·天地秋》中的‘皓月当空’,惬意之情跃然纸上;《乱鸦揉碎夕阳天》 中‘乌鸦’和‘落日’的意象则是表现了山中文人对秋天来临的伤感心境.....”
“吴老师重意境的营造,通过各种意象来描绘人当时的心境,这是画家流露情绪的一种方法,令人耐人寻味。”章致中先生深有感慨。
开创绘画新境界
“第三类画”是最能代表吴 木先生,也是吳 木先生一生中最引以为豪的艺术成就,这种绘画不古不今,开宗立派,自成一家。章致中先生将导览的重点时段留给了吴 木先生独特个性的“第三类画”。
“‘第一类画’是传统画,‘第二类画’是现代画,而‘第三类画’是留给后世人欣赏和思考的,因为‘第三类画’中有很多常人所无法理解的绘画精神。董其昌的出现带来了中国画的分水岭,董其昌之后的中国画更向西学方面发展,作者描绘的不见得是常人所看到的自然界的山水,而是描绘了作者心中所想的山水。”
介绍完“第三类画”的含义后,章致中先生便举例《百尺飞泉水一湾》这幅画详细说明。“画面往往会逆向思维,构图出其不意,虚实相生。用黑墨画绿水你见过吗?”随后在《兴到为之册页——夕阳钟声》这幅“第三类画”中,章致中先生再次感叹了吴 木先生的意境高度,“吴老师色彩的运用很大胆,用酒红色画松树杆及其山石,这是超越自然的。”
“传承吴老师吴门画派的艺术精神,探究吴老师吴门画派的艺术密码将是我和苏州艺术家们一直努力的方向。”章致中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