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人才培养发展趋势探析
2020-09-10周海洋
周海洋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当前学校体育人才培养存在模糊性与单一性,本研究认为利用超循环理论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教师、学生、课程、器械四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能够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进而提出课程的优化设置、学生身体素养的培育和学生设身处地的参与体育场馆建设从而加深对体育项目的认识的三大途径来发展学生能力,从而使更多的专业体育人才可以更好地为我的体育事业服务。
1 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
1.1学校体育发展的意义
目前,有学者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对体育认知不同。例如:小学阶段面向主要为少年人群,对体育的认知较为懵懂,但有热情。可以说从小就有对体育的热爱,这为以后的人才培养也建立了天然的基础条件;中学阶段面向主要为青少年人,对体育有一定的认知。尤其在高中阶段出现了体育特长生模块,可见学校体育是未来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而大学阶段则主要是面向成年人,这类人群经常接触体育锻炼,对体育的认知也更加深刻,这个阶段在参与体育课程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自己在体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方面的了解,形成了未来自己的发展方向。基于此,学校体育的发展意在增加学生的身体素养能力,通过身体素养培养的方式来使我国国民体质的下降趋势减缓,增强我国经济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1.2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体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当下,学校体育面向人群虽然不断增加,但是对其的培养方式过于单一,过于单一导致其体育的兴趣提升慢,长期下来内外联系脱钩,丧失体育兴趣,使学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脚步变慢;此外;我国学校体育人才培养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学科成绩多以考核为准,并且大多数学科考核成绩存在较大的糊弄问题,致使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落后,实践技能经验少,按部就班,创新意识不强。
1.3 未来学校体育发展方向
针对于当前学校体育未来发展的趋势,本研究提出基于超循环理论的培养模式,通过学校课程改革,推行学分制,导师制,社会实践为主的方式来发展体育,这对弥补当前学校体育的重理论轻实践形成补充,并对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2 超循环理论的发展状况
1971年德国生物物理学家艾根提出超循环理论(super circulation theory),最早超循环理论来源是由各种理论来分析生物信息的起源和进化。
2.1学校体育与超循环理论的交叉与应用
当今学校体育的发展是体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分支,学校体育分为以下三个功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而在艾根的超循环理论中研究将对学校体育有所交叉。其中,学校体育所面对的大多数为在校学生,且由于学校体育所收纳的人群不同兴趣不一,可应用超循环的发展曲线去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利用超循环理论的发展模式也能构建学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定向学校体育人才的发展路径奠定了基础。最重要的是,学生体质的增强是奠定体育强国的基础,学校体育是未来祖国体育发展的根基。因此,通过超循环理论与学校体育人才的交叉培养,提高学生必要的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体育兴趣,是超循环理论的优势所在。
3 学校体育发展模式构建
学校体育发展模式构建是利用超循环理论进行人才的培养,基于学生不同的兴趣与爱好结合超循环理论曲线构建出对于不同学生的培养方案。学校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根据超循环理论发展曲线的路径来构建的,催化循环子系统包括:教师、学生、课程、器械四个独立发展运行的子系统模块组成。其中,教师催化循环系统模块通过课程要求的设置进入学校体育的催化循环系统再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通过提升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提高,让学生自我去发掘个人的体育兴趣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学习自主性。另外,课程安排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模块,课程通过超循环理论的发展曲线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要素进而加强学校体育人群的素养,提高学校体育人才的质量。换言之。课程的安排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学校通过课程的多样化设置来加强对课程学习的内容多元化,开阔学生视野;器械的引进与设置是基于在学校的硬件资源下建立了适合的培养内容与项目,广泛的调查学生的喜爱项目,开展相应的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心学习主动性;最后,学生要积极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培养自我的体育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能力,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因此,学校体育人才利用超循环理论进行人才培養时,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学校体育的人才只有不断的扩大体育参与者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才是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职责所在。所以,学校体育的人才培养只有通过超循环理论中的循环系统才能实现创造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最后,教师、学生、课程、器械四个独立发展运行的子系统协调发展,通过相互协调与配合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输出质量,促进协调发展。
3.1超循环理论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
3.1.1学校的硬件设施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
学校作为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拥有足够的硬件设施必不可少。通过对体育项目多样性的认识,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发挥自身的特长,同时进行专业教师的辅导,对拓展学生专业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具有重大意义。硬件设施的完善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自我选择专业方向的增多,对于学生的选择性增强,对于社会项目的开拓具有创新性;此外,通过学生自我选择意识的增强,能够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决定的习惯,这是高质量学生的必备条件之一;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养成自我思考,分辨的能力,对于步入以后的社会,有很好的融合性。因此,学校提供硬件设施和高质量的培养方案能够有效的刺激学生发展独立性与决断性。因此,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学校完善多样化的体育项目,促使学生在不断学习的摸索中,制定属于自己的思维决断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自我的竞争力。
3.1.2因材施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在以学校为主战场的前提下,老师对学生的培养方案也起到重要作用,因材施教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具有重大意义。因材施教是对于学生自我特征发展的重要元素,通过学生自主的形成体育爱好,从学生的内在联系出发,积极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对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超循环模式下,老师具有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在这个循环系统中,老师占主导地位,对于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具有决定权,基于此,学校应加强对老师的进行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进而形成因材施教模式。所以,因材施教是体育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步,学校、教师和学生系统进行相互结合与相互催化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
3.1.3前沿教学方法的获取是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因素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获取前沿教学方法是培养适应社会人才的关键。在信息化时代中,学校依然为学校体育的主战场,学校通过教学方法的更新而知道应该定向的培养哪一类的体育人才,为体育事业抢的先机,也为学校抢的先机。体育前沿方法的变更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的影响力也越来越重要。
从方法来源进行阐述,学校及时得到科学的人才管理模式,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的意识,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发展观。其次,对教学方法进行选取,信息化社会到来,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其独特的价值所在。不同教学方法路径的选取,决定着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但在方法选取过程中,存在两面性。一方面,顺应本土化的发展趋势则必然会促使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得到发扬,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融洽对接,促进我国学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反之,导致学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下滑的情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前沿人才培养方法的采用,以此来对学生心理因素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必然是要顺应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因时制宜的发展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前沿的人才培养方法的获取与应用对学校体育人才的培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3.2 学校体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
在学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制定属于自己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激发学生自主性进而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本研究从场馆建设、学生身体素养形成以及课程设定进行分析。
3.2.1 体育场馆的建设的重要性
在学校体育中想培养出体育人才必须要有多样化的硬件设施。建设多样化的体育场馆能够促使学生探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体育项目,从而在硬件条件上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
其次,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场馆建设工作,通过亲身参与建设的方式能够弥补学生对于学校体育项目与设施的认识不足,通过自身参与建设,弥补认识盲点,通过增强认识项目的方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學校体育建设工作中来。因此,学生参与体育场馆建设能够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进而促进学生对多样化项目的认识,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和项目视野发展具有促进意义。因此,建设一种学校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模式,也能够促进学校场馆的建设,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活动,在实践中解决存在的项目认识不清的问题并进行反思与总结,汲取经验。
3.2.2 增强身体素养的必要性
身体素养一般是指人体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机能。身体素养能力的锻炼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知识,是作为学生参与社会事务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而学校体育在身体素养培养方面的作用尤其重要,在学校中更够有针对的发展身体素养,从而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而增强学生的体育专业能力和技能。并且在提高身体素养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进而形成终身体育学习的习惯。因此,增强身体素养是作为一个体育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3.2.3 专业课程的制定与筛选
课程的制定与筛选对于人才输出的综合能力具有基础性作用。合理的课程设置能促使学生自主参与锻炼与学习,增强兴趣,致使学生能够热爱体育,自主的学习体育知识。并且,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应加强专业社会实践课程的设置,增强专业技能的指导与教学。通过完善自身体育技能培养的方式,深化教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技能的学习与对接,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最优路径。
4 结语
本研究基于超循环理论从教师、学生、课程、器械四个独立发展运行的子系统进行学校体育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通过加强学生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深化学生对于多元化体育项目的认识,具有启发意义和教学意义;另外,通过身体素养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能够促使学生能够终身的爱上体育,热爱体育;最后,学校要制定专业化的理论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课程的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发展体育人才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吉林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