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们的童年
2020-09-10张亮
张亮
童年,书写了生命乐章的第一个音符,从某种意义而言,它也决定了我们生命历程的主旋律。作家的童年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他们又如何看待童年经历对自己人生轨迹的影响?
毕飞宇:大8子
突然有那么一天,就在放学之后,我们几个少年来到了农机厂的垃圾堆。那里堆满了金属垃圾。我们被金属垃圾稀奇古怪的几何造型给迷住了。有一个同学捡到了一块长方形的小钢板,大概有两个火柴盒那么大。神奇的是,长方形的小钢板被冲床冲了两个洞,每个洞都有铜板那么大,滚圆的。
接下来,另一个同学很快有了新的收获,他也捡到了一块小钢板,小钢板上同样有两个洞,区别在这里——这两个圆洞是相切的,简直就是一个标准的阿拉伯数字:8。
许多时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在驱动孩子们。我们不再是垃圾堆上无聊的孩子,准确地说,我们在淘宝。一块小钢板上的“8”有什么稀罕的呢?没有人知道,这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把小钢板上的“8”当作了宝贝,我们燃起了拥有的激情。
也就几天的工夫,这股热潮席卷了全校。一到放学的工夫,农机厂的垃圾堆上全是我们学校的少年。就像后来出现了手串热、核桃热一样,在遥远的上个世纪的70年代中期,我们的小镇风靡“8”。我们的书包和口袋都咣叮咣当的,我们在交流,比较,交换。最重要的一件事当然是这样的,只要一有空,我们就啸聚在机床厂的垃圾堆上,没有一个机床厂工人知道我们在忙活什么。头破血流。
终于有一天,就在放学的路上,我们坐了下来。当然,是坐在地上。我们开始了严肃而又认真的学术探讨——到底是谁的“8”更好呢?这个是要有结果的,和打架一个样。很不幸,就在研讨会即将闭幕的时候,一个比我们年长许多的待业青年出现了。他有十八九岁了吧,慢悠悠的,他过来了,一边走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样东西,也是“8”。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必须承认,他的“8”更大、更厚实、更漂亮,光泽度也更好。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毛公鼎”或《清明上河图》的拥有者。这是气人的。但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人家可是“毛公鼎”或《清明上河图》的拥有者啊。可他也亲民,他把宝物放进了口袋,和我们一样坐在了地上,然后,一一检阅我们的藏品。脸上的神情却越来越揶揄了。他把我们所有的藏品都说得狗屁还不如。人家说得也有道理的,概括起来说,可以分解成这样几个学术层面:一器型,二品相,三工艺,四质地。我们必须听他的。要知道,这可不是斗蛐蛐,斗蛐蛐的胜负取决于蛐蛐,关于“8”,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他的那张嘴。好,还是不好,都是他一句话的事。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我们都叫他“大8子”了。“大8子”这个说法半毛钱都不通,我现在就可以翻译一下吧,“大8子”就是学术领袖的意思,类似于王世襄或马未都。我们的尊敬和佩服全在这里头。
刘庆邦:玩泥巴
我们那里的土地是黏土地,泥巴被称为黄胶泥,雨水一浸泡,随手一挖就是一块好泥巴。把泥巴团巴团巴,搓巴搓巴,捏什么,像什么。
我和堂哥玩泥巴时,常做的一种游戏叫摔哇呜。摔哇呜的办法,是把一块泥巴捏成小盆形,然后托底拿起小盆,底朝上,口朝下,奋力向我家门前一块废弃的础石平面上摔去。由于速度和兜在小盆里的空气被压缩的作用,小盆摔在石头平面的瞬间,盆底会翻卷开来,爆出一个洞。爆洞的同时,发出哇的一声响,摔哇呜宣告成功,哇呜也因此而得名。我和堂哥摔哇呜,是要进行比赛的。规则是,谁把哇呜摔响,对谁进行奖励;摔不响的呢,要给予处罚。奖品不是别的,只是一块泥巴。这块泥巴要从受罚者的手上出,罚品也是一块泥巴。不是获胜者的哇呜底部破了一个洞嘛,那么,摔不响的哇呜的失败者,就得从自己所有的泥巴原料上取下一块,拍成圆的薄片,把人家的哇呜炸开的洞给补上。总体算下来,我和堂哥的比赛不分胜负,我给他补过洞,他也给我补过洞,算是互补共赢吧。
我玩泥巴还有另外两种玩法,一是甩流球,二是甩老豆虫。我找来一根柔韧好、弹性强的荆条,剥去荆条的皮,把荆条捋得光溜溜的。把泥巴团成圆球,像穿算盘珠子一样一个个穿在荆条的梢头,攥得紧贴在荆条上,然后奋力甩荆条,把穿在荆条梢头的三两个泥巴圆球甩出去。这种玩法叫甩流球,把流球甩得像流星一样,甩到很远的地方。在荆条梢头穿一节泥巴条甩呢,名堂就换成了甩老豆虫。老豆虫吃得圆滚滚的,不长翅膀,只会在庄稼地里爬,不会在天上飞。但泥巴做成的老豆虫就不一样了,被甩上天空之后,它像扎了翅膀一样,飞得嗖嗖的,比燕子飞得都快。
潘鲁生:小孩模
小孩模是菏泽最盛行的一种民间玩具,老百姓也称之为娃娃模、泥模、火烧模,其实就是孩子们用泥巴做玩偶的陶制图画模范,类似民间制馍馍的食磕子,如小孩子的巴掌大小,有圆形、瓦片形等不同形状,以红陶颜色居多,用阴刻、阳刻、浅浮雕等多种工艺作了图画,孩子们可以用胶泥翻模出各种形象。小孩模的内容十分丰富,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形象、曲艺杂技、花草植物、飞禽走兽、吉祥图案以及汉字等等,都是模具图画题材形象的来源。所以,印孩模就是孩子们亲手翻制自己喜爱的百科全书。
我家住的曹县老县城大圩首衙门前街,南街有戏园子,后面是古楼街。我家周边有韩家、陈家、徐家等和谐相处的街坊,当街还有一些店铺。在城里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天天扎堆在一起玩儿,大一些的孩子玩儿用烟标叠的客子,小一些的就玩儿小孩模。城里的大泽水坑,让取泥巴很方便。妮儿们凑在一起,把泥巴当面团,模仿大人样儿,翻刻带图画的“面食”,边摆边排,过娃娃家。小儿们玩孩模总想比试比试,比谁的故事多,比谁讲得好,比谁做得多,品头论足,好不热闹。有时候两个胡同的伙伴因比试打了起来,过会儿又聚在一起互相交换。其实不记得谁胜谁输,但无形中也长了见识,学了交流。在孩子们心里,心灵手巧、博闻强识也来得更威风荣耀。我是我们街上的小孩头儿,常带着小伙伴们到邻街上比试一番。小孩模的故事很多,小时玩的有各种动物植物花草,大了几岁又时兴三国、水浒、西游,也有样板戏人物,有时闹不明白所以然,就回家找母親问个究竟,又急着出去比试逞能,有时候没记清名字来由,张冠李戴,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天然的生活条件,朴素的人文环境,每家都是几个孩子,每个街道都有几个小孩头儿,玩耍间,孩子们对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戏文故事耳熟能详,也把民间朴素的仁义礼智信刻在心里,吉祥的图案寓意、美好的期待寄托以及生活的人之常情都在内心深处埋下了种子。
(源自《人民日报》)
责编:王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