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到无穷大》:畅销70年的经典
2020-09-10碧读
碧读
在所有类型的著作里,“科普书”可能是写作和阅读门槛最高的一个。
只有科学家能够真正写好科普著作,但科普著作的读者却不是科学家。面对可能是毫无科学素养的小白,如何把艰深繁复的定理、与现实毫无关联的科学基础猜想讲清楚,不比发明一种理论简单到哪里去。
科普,写起来心累,读起来更心累。
有没有一本书,既严谨又有趣,深奥却好读?这似乎是一个如“五彩斑斓的透明黑”一般的悖论,强行要求两种绝对相斥的概念融合在一起。
但所谓科学,不就是在未知的黑暗里照出可见的光,在不可能处造出一切可能的艺术吗?
今天想要推荐给大家的这本书《从一到无穷大》,就是这样一部堪称“创造不可能”的科普神作。
1
《从一到无穷大》的作者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宇宙学家乔治·伽莫夫,是一位真正通晓科学本质的通才型学者。
他的核物理研究,奠定了现代核裂变与核聚变理论的基础;他依靠研究预言了宇宙微波辐射的存在,提出了化学元素起源理论、DNA遗传密码的设想。而这一切,都在其后数十年间被科学所证明。
不过,我更希望你了解的是,他也许是全世界最畅销的科普作家之一,他先后写了18部科普著作,每一部都风靡全球。
《物理世界奇遇记》《太阳的诞生与死亡》《地球小传》……他笔下那位漫游科学世界的汤普金斯先生几乎是一代西方人记忆里“科普”与“科学”的象征。
在写作完几本物理、数学著作后,伽莫夫发觉,要想让普通人真正领会科学之美,必须要写一本能够真正涵盖“科学”所有范畴的包罗万象之作,于是便有了这本从一粒原子到无穷宇宙的《从一到无穷大》。
2
1978年,《从一到无穷大》发行了中文版,著名科学史研究者、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当时正在北大物理系读一年级,一位教微积分的数学老师认真地向他们推荐了《从一到无穷大》。回忆起当时,刘兵说:“拿到书后,在一个晚上就手不释卷地一口气将此书匆匆地读了一遍,没有想到一本科普书竟会如此吸引人,几乎就像是在读侦探小说一般。”
在那个真理终于露出曙光的年代,《从一到无穷大》鼓舞了无数像刘兵这样的年轻人。如今,几乎每个活跃在学术界的名人,当初都曾经读过这本书。
腾讯原副总裁吴军博士在他的著作《数学之美》里这样总结道:“我在初中时就读了《从一到无穷大》,作者G·伽莫夫是美籍俄裔著名物理学家,他花了很多时间创作科普读物,影响了一代人。”
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科普书,应该是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何帆、《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国盛……如果要列举一个曾被《从一到无穷大》激励的名人清单,恐怕会写很长很长。
3
但《从一到无穷大》并不是一本科学工作者或者爱好者才会欣然阅读、为之鼓舞的“圣经”,假如它本身没有超强“打破次元壁”的能力,它也不会是一本连续畅销70年的公认神作了。
在整个互联网圈里对读书最挑剔的豆瓣网,十几年前的版本页面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评论:“如果我在儿时读到这本经典,是否我的人生轨迹会大大不同呢?”“万分可惜啊!多么希望自己在高中时就看过这本书来满足我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是在高中抱着中学的数理化感觉吃不饱。”……7000多条评论里,几乎每隔一两条就有读者在扼腕叹息,恨读到这本书实在太晚:如果能在更早的时候读到这本书,可能就不会把数理化视作畏途,可能就会更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可能思维会更敏锐一点,可能人生的格局不至于这般狭小。
为什么《从一到无穷大》有这样的“魔力”?
这本书写的是一粒原子到无穷宇宙。它用数学的发展和公式的演进为线索,从数学的诞生写到生命的起源、宇宙的开始。它汇集了人类认识世界、探索宇宙的方方面面:数论、世界线、相对论、量子力学、核物理、遗传学……在伽莫夫的整理与叙述下,复杂的科学演进过程变得无限直观。
伽莫夫本身是个极会讲故事的人,比如在讲述如何理解光速时,他会说:
假定一个人乘坐近似光速的飞船到距离我们9光年的行星上去,人们大概会认为,往返一趟至少要18年。事实上,如果飞船的速度达到光速的99.99999999%,你的手表、心脏、呼吸、消化和思维都将减慢7万倍,因此往返一趟所花费的18年(从地球上的人看来),在你看来只不过是几小时而已。如果你吃过早饭便从地球出发,那么当降落在目的地星球表面的时候,正好可以吃午饭。吃过午饭后马上返航,就可以趕回地球吃晚饭。而你到家时,你的亲友们已经自顾自地吃过6750顿晚饭了。
如果你是一个刚接触成体系的数理化知识,但是还没有真正地感受到科学之美的中学生,这本书涵盖了初中到高中所有能被称为“基础体系”的内容,数学是物理的基础,量子物理和相对论作为现代物理的两个分支,分别是现代化学和现代天文学的基础,而现代化学又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读完这本书,你会有一种打通任督二脉的通透与恍然大悟。
如果你是一位已经离开教室很久,可能数理化成绩还不太好的上班族,这本书对你的价值是用一种妙趣横生的方式,展现出如何应用最简单原理解决看上去高深莫测问题的推理过程。它仿佛是一个梯子,你攀登的时候可能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当你攀登了一段时间,转身下望,你会发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已经不自觉地到了常人所不能及的高度了。
最后,当然不能忘记科普头号受众——儿童,毕竟作者在扉页上也写着,这本书一开始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的。这本书的意义,我想还有一层,即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这段话说的:“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对于他们来说,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读过之后还记得多少“定理定律”,而在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世界观和科学观,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对科学产生兴趣。
责编:何建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