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据点
2020-09-10张小妹
张小妹
文化艺术空间,可以是场馆,也可以是多个场馆的空间集聚。当旧厂房的工业气息与现代化的艺术气息相结合,这里便化身为艺术文化、创意潮流的代名词。
已经忘记了是第几次走进这里,早前一提起艺术空间、艺术集聚区,大家总是会不由得想起北京的798、宋庄。其实在苏州的东南角,也有这样一个艺术集聚区,叫东坊艺术空间。这片空间以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为依托,是目前苏州市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艺术创作基地之一。
老厂房化身艺术集聚区
偏居一隅,是很多艺术家的选择。最早,金芳路18号还不是东坊创智园地,而是破旧的老厂房,不起眼的工业区。2015年6月6日,东坊艺术空间正式启幕,也开启了苏州东南角的艺术之窗。
在东坊艺术空间,40多位艺术家常驻在这里,潜心艺术创作,这里的艺术门类众多,涉及油画、国画、版画、雕塑、水彩、陶艺、插画、摄影、平面设计等各个艺术相关的领域。
雕塑家沈建国就是其中的一员,位于东坊艺术空间一楼的基业艺术馆就是他创立的。基业艺术馆馆藏丰富,有诸多当代名家的精作孤品,处处透露着“吴风苏韵”的缥缈意境和熠熠风采。
基业艺术馆侧重于当代艺术的传播、普及以及培养,兼顾中小學美术教学,以及编制,树叶画等等手工,还对企业开放零基础的绘画体验课。在关注、推广与收藏当代艺术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前沿文化的分享,通过跨国界的文化艺术交流,促进国内外艺术家、艺术机构、艺术活动之间的良性互动。
开业4年来,基业艺术馆每年定期推出现当代著名艺术家、中外名家以及新生代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展示;同时还联合大批著名艺术家及创作资源,举办艺术研讨会等活动。7月4日,这里还将举办“叠展时间”沈建国水墨·空间实验艺术展,此次展览将持续到8月17日。
政策支持,为文化艺术保驾护航
在苏州的这群艺术家们,他们驻守在东坊艺术空间,共同播种了这样的期望:艺术应该是纯粹的,它可以用来表达和传递,表达对于人生的感悟,传递对于艺术真谛的追求;艺术又不应该是纯粹的,因为它理应突破旧观念的藩篱,理应和当今时代相互融合,理应思考影响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如果能够把这里打造成苏州的798,苏州的艺术特区,其影响是不可小觑的。”沈建国谈到艺术特区时,总是慷慨激昂,“国际化的大都市都会有自己的艺术特区,苏州虽然经济发展走在前列,但没有一个名声响亮的艺术特区。”
“苏州是一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很多文人、艺术家集聚,明朝四大画家都活跃于苏州。对艺术特区的打造不光需要文化艺术底蕴,还需要政策的吸引,其他区域的很多艺术家才会被吸引过来,紧接着,很多配套都会跟着到位,打造艺术特区指日可待。”
为了留住东坊艺术空间的艺术家,苏州市政府也作出了不少努力,持续推出政策支持,为艺术家们提供房租减免优惠,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地方的关爱。“民营的文化艺术场馆,没有政府的支持很难生存,因为情怀,我们还在坚持着。”沈建国总是笑着说要坚持。
艺术熏陶,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日益旺盛。“八十年代,吴冠中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就说过,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没有审美观会影响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以前有种说法,每个人一年要去多看几本书,我认为,每个人每年都应该去看几个展。”
沈建国告诉记者,每当基业艺术馆办展的时候,总有有一群从苏州民间工艺厂退休的老人们,他们经常结伴来到东坊艺术空间来看展。在交谈中,沈建国了解到,这些老人们一辈子都在与工艺作品打交道,对艺术十分热忱。
苏州有不少文化艺术场馆,不难看出,这些场馆中穿梭往来的人中,很多都是年轻人。“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艺术有一定的追求,更多的文化场馆,可以培养民众的艺术素养,建立区域的文化自信。”
今年7月,东坊艺术空间将开启第二个五年,随着苏州市政府对文化艺术产业的大力扶持,东坊艺术空间已经逐渐成为文化艺术产业聚集地,未来西门子中国设计院等具备文化艺术基因的企业还将入驻。